书 名 |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 | 出版社 | 人民交通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9年9月 | 开 本 | 16 开 |
ISBN | 9787114079917 |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根据交通部交公路发[2005]354号文件要求,
l6隧道路面施工,17附属设施工程。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施工准备
3.1 一般规定
3.2 施工场地与临时工程
3.3 施工人员、材料和设备
4 施工测量
4.1 一般规定
4.2 控制测量
4.3 放样测量
4.4 贯通误差的测定及调整
4.5 交(竣)工测量
5 洞口、明洞与浅埋段工程
5.1 洞口工程
5.2 明洞工程
5.3 浅埋段工程
6 开挖
6.1 一般规定
6.2 开挖方法
6.3 超欠挖控制
6.4 钻爆设计
7 支护与衬砌
7.1 一般规定
7.2 喷射混凝土
7.3 锚杆
7.4 钢架
7.5 衬砌钢筋
7.6 模筑混凝土衬砌
7.7 仰拱和底板
8 小净距隧道及连拱隧道
8.1 小净距隧道
8.2 连拱隧道
9 监控量测
9.1 一般规定
9.2 量测作业
9.3 量测数据处理与应用
10 超前地质预报
10.1 一般规定
10.2 地质预报的分级与预报内容
11 防水和排水
11.1 一般规定
11.2 施工防排水
11.3 防排水结构施工
11.4 注浆防水
12 凤、水、电供应
12.1 供风
12.2 供水
12.3 供电与照明
13 辅助坑道
13.1 一般规定
13.2 斜井
13.3 竖井
13.4 横洞与平行导坑
14 辅助工程措施
14.1 稳定地层措施
14.2 处理涌水措施
15 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地段施工
15.1 一般规定
15.2 膨胀岩土
15.3 黄土
15.4 岩溶
15.5 含水沙层
15.6 瓦斯
15.7 岩爆
15.8 富水软弱破碎围岩
16 隧道路面施工
17 附属设施工程
17.1 设备洞、横通道及其他
17.2 装饰工程
附录A 公路隧道围岩分级
附录B 地质灾害分级影响因素
附录C 隧道主要开挖开挖、支护顺序图
附录D 塌方的防治
附录E 施工通风方式
附录F 喷锚支护施工记录
本细则用词说明
附件《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条文说明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3 施工准备
4 施工测量
5 洞口、明洞与浅埋段工程
6 开挖
7 支护与衬砌
8 小净距隧道及连拱隧道
9 监控量测
10 超前地质预报
11 防水和排水
12 凤、水、电供应
13 辅助坑道
14 辅助工程措施
15 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地段施工
16 隧道路面施工
17 附属设施工程
附录C 隧道主要开挖开挖、支护顺序图
附录D 塌方的防治
根据交通部交公路发[2005]354号文件要求,由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为主编单位,河南省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重庆交通大学、长安大学为参编单位,组成《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编写组。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为行业推荐性标准,是对《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的细化和补充,主要内容为公路隧道施工的具体方法、工艺等。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共17章,分别为:1总则,2术语和符号,3施工准备,4施工测量,5洞口、明洞与浅埋段工程,6开挖,7支护与衬砌,8小净距隧道及连拱隧道,9监控量测,10超前地质预报,11防水和排水,12风、水、电供应,13辅助坑道,14辅助工程措施,15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地段施工,16隧道路面施工,17附属设施工程。2100433B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9月1日)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平装: 183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114079917
条形码: 9787114079917
商品尺寸: 29.4 x 20.2 x 1.2 cm
商品重量: 499 g
ASIN: B002Q8SPYC
已发,请查收!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 042—94中对公路隧道的规定是什么?
9、《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 042—94中对公路隧道的规定是什么? 10、沿街建筑应设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可选用楼梯间),其间距不宜超过80m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已发送。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 施工准备 施工前,应做好下列调查工作: 1 隧道施工对地表和地下既有结构物的影响 2 交通运输条件和施工运输便的调查 3 施工场地布置与洞口相邻工程、弃渣利用、农田水利、征地等的关系 4 建筑物、道路工程、水利工程和电信、电力线等设施的拆迁情况和数量 5 调查和测量水源、水质并拟定供水方案 6 天然筑路材料(黏土、砂砾、石料)的产地、数量、质量鉴定基供应 7 可资利用的电源、动力、通信、机具车辆维修、物资、消防、劳动力、生活供应及医疗卫 生条件 8 当地气象、水文资料及居民点的社会状况和名族风俗 9 施工中和营运后对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的影响及需要采取的保护措施 10 尚待解决的问题 洞口工程 1 洞口边坡、仰坡的开挖应减少对岩土体的扰动,严禁采用大爆破 2 对边坡和仰坡以上可能滑塌的表土、 灌木基山坡危石等的处理措施, 应结合施工和运营阶 段的隧道安全和环境保护等因素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 施工准备 施工前,应做好下列调查工作: 1 隧道施工对地表和地下既有结构物的影响 2 交通运输条件和施工运输便的调查 3 施工场地布置与洞口相邻工程、弃渣利用、农田水利、征地等的关系 4 建筑物、道路工程、水利工程和电信、电力线等设施的拆迁情况和数量 5 调查和测量水源、水质并拟定供水方案 6 天然筑路材料(黏土、砂砾、石料)的产地、数量、质量鉴定基供应 7 可资利用的电源、动力、通信、机具车辆维修、物资、消防、劳动力、生活供应及医疗卫 生条件 8 当地气象、水文资料及居民点的社会状况和名族风俗 9 施工中和营运后对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的影响及需要采取的保护措施 10 尚待解决的问题 洞口工程 1 洞口边坡、仰坡的开挖应减少对岩土体的扰动,严禁采用大爆破 2 对边坡和仰坡以上可能滑塌的表土、 灌木基山坡危石等的处理措施, 应结合施工和运营阶 段的隧道安全和环境保护等因素
等外公路公路介绍
等外公路、又称简易公路, 指达不到最低功能型等级公路标准的公路,即路面级别在四级公路之下。等外公路是所有合格规范、标准成型等级公路的前身,属于最简单粗糙的公路类型。等外公路主要出现在地势险要、经济落后和人迹罕见的地区。在东部及沿海地区,等外公路主要集中在偏远郊区的乡道村道或街道中;在中西北部地区,等外公路还经常集中在穿越山川河谷的国道省道或县道中。等外公路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在等级公路的施工期间新开辟的路基通道或另开辟的临时便道;二是受限于当地自然环境或财政压力但又有强烈的交通需求而暂时铺设的碎石路面;三是原有的等级公路因人口大量迁出、交通流量减少、超载现象严重、养路资金紧缺或突发地质灾害等缘故在长期的自然条件侵蚀下造成路面大面积损毁,沦陷成泥沙路面,多发生在荒废公路。
随着我国加快交通基础建设的全力推进,等外公路在通往各个大小行政区的干线公路和支线公路中的比例将大幅度减少,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的道路环境将日益完善。
高速公路公路运输
公路运输具有门到门直达运输的灵活性,尤其适宜于客运和鲜货、集装箱的零担运输。这种功能,高速公路更为突出。有些发达国家在较长运距的运输中,公路比铁路的效率高、运量大、成本低。据统计,1970~1972年有19个发达国家的公路与铁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年平均值之比分别为9.2:1和2.9:1。
高速公路在运输速度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如日本名神高速公路建成后比原有公路节约旅程时间约75%。高速公路比其他公路肇事率和死亡率也低得多。 各国高速公路里程一般只占公路总里程的1~2%,但其所担负的运输量占公路总运输量的20~25%。 高速公路造价高,用地多;但行车速度高,通行能力大,交通事故率小,故其投资费用一般只要7~10年即可由于其所节约的行车费用(包括燃料消耗、轮胎磨耗、汽车修理和养路费支出等)和运行时间以及所减少的行车事故而得到回偿。
因此,许多国家当交通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只要财力许可就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常采取分段分期办法修建,以避免积压资金。资金来源,除国家投资或资助外,还采取由私人集资的办法筹集资金,定期若干年内收取过路费,期满后收归国家管理。
高速公路是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控制出入的干线公路,具有非常大的通行能力。据统计,四车道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一昼夜约为2。5万~5。5万辆车(折合成标准小客车),六车道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一昼夜约为4。5万~8万辆车(折合成标准小客车),八车道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则能达到一昼夜约6万~10万辆车(折合成标准小客车)。美国高速公路的里程仅占全美公路总里程的1%,但却承担了全美20%以上的交通量,这是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强的最好例证。
四级公路公路介绍
四级公路是一种路面等级最低的公路,在公路等级排名中位居第五,在三级公路之下,主要功能是连接县级行政区和乡级行政区,作为联络乡镇街村的地方支线公路。四级公路的主要特征是道路设施简陋、路面宽度和笔直程度有限、路面质量低、依山傍水而建、坡陡弯急,一般只铺设简易水泥混凝土,是次干路和支路的主体。
平原微丘:计算行车速度60km/h,行车道宽度:3.75m,路基宽度一般值7.5m,变化值7.0m,极限最小半径38m,停车视距40m,最大纵坡9%。
山岭重丘:计算行车速度20km/h,路基宽度5.5m,极限最小半径25m停车视距20m,最大纵坡9%。最小纵坡0.3%。 (上一个设计中,最大纵坡为12)
直线最大长度:1000米(左右),最小长度:同向曲线间40米(左右)反向曲线间无超高加宽可相接,无超高有加宽须10m以上缓和段。有超高时不小于15m。相邻回头曲线间直线不小于100(80)m。
圆曲线:最大超高8%,超高时一般最小半径30m,极限最小半径15m,不超高时最小半径150m,最大半径10000m。
缓和曲线(一般使用回旋线)长度最小值:计算速度50km/h时为35m,50km/h时为70m。
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360m。
平曲线最小长度:设计速度50km/h时为140m,60km/h时为170m。
转角等于或小于7度时的平曲线长度。设计速度20km/h的一般值280/转角。低限值40m。设计速度40km/h的一般值 500/转角。低限值70m。
直线最大长度:设计速度30km/h的为400m,直线最小长度同向曲线间50m,反向曲线间40m
最短坡长:设计速度40km/h的为80m。:设计速度50km/h的为100m
最大坡长:设计速度20km/h的3%无限制,4%为1200m,5%为1000m,6%为800m,7%为600m,8%为400m,9%为200m。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200m,极限值100m。最小长度20m。
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200m,极限值100m。
四级路控制坡度10%以内,最好9%以下。挖填局部4、5米皆可,坡长不用特别在意,位于海拔2000m以上或积雪冰冻地区的路段,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正常使用年限为5年。
1、无中央隔离带,马路中央一般只设单黄实线或单黄虚线,特殊路段可视情况分道单向行驶;
2、保留大量的平面交叉路口,方便沿线居民近距离交流,道路两侧无特殊情况一般不设护栏;
3、允许出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等的混行情况;
4、最低车道数量要求为双向单车道,以双向两车道居多,不设笔直高级的大型桥隧工程,随地势修建;
5、行车限速为20km/h-60km/h,侧重机动车避让非机动车和行人。
四级公路是级别最低的公路,但它是我国道路基础建设中的核心成员。一个标准的行政地区可以不通高速公路,但不能没有四级公路。四通八达的四级公路实现了全国各地几乎每个角落的无缝对接、组成路网。在过去的传统时代,修建一条四级公路也不容易,它承担起了当时广大区域次干线路的运输职能,服务了无数基层行政区之间的沟通交流,对早期巩固民族统一、加强地方管理、促进资源开发、推进脱贫致富等都具有关键意义。
即使在高速路网发达的今天,四级公路依然是我国等级公路中的主体部分,虽然已不占主导地位,但线路总里程仍然远超过其它等级类型的公路。 我国目前依旧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贫困人口和农村人口基数还很大,四级公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帮助他们走出山区荒漠、通往最近城镇的重要公共设施。在地势险峻、人烟稀少的环境里,修建高等级公路性价比低甚至不现实,需要造价低、技术难度小的四级公路才能渗透至各地点。
四级公路建设时间最早、覆盖领域最广,恶劣环境下蜿蜒曲折、起伏不平,所以在公路总里程中比例最高。
路面质量低、道路设施少、路线弯绕、坡陡弯急、人车混行,安全系数和通行能力低,难高效快捷运输。
多数处于经济发达、地势平坦环境下的四级公路会陆续改造升级成三级公路甚至是二级公路,部分没有通等级公路的乡村地区将继续加快四级公路的建设。在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四级公路比重会下降,但在山岭地区和内陆地区,四级公路将保持较大的比重。
除特殊过境路段外,四级公路一律不收费。
相比三级公路,四级公路路面等级更低,路宽较小,尽可能减少占地面积,坡度大、弯道急,行车限速以每小时40公里居多,一般设单黄色虚线甚至没有中央黄线,两侧常与非道路地面自然融合,最多只有双车道,还允许出现单车道及其错车道。四级公路主要出现在郊区范围内的县道、乡道、村道或街道中,在地势险峻或人流较少、处于市郊片区的国道和省道路段中也很常见。总体而言,四级公路是针对特殊地势或小交通量修建的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