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光刻图形缺陷 | 外文名 | pattern defects of lithography |
---|
光刻图形缺陷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材料带来的,例如,光刻胶过期形成的悬浮颗粒;二是设备产生的,例如,旋涂时匀胶显影机内的颗粒掉在晶圆表面;三是不完善的工艺产生的,例如曝光条件偏离了最佳点,导致图形质量下降,出现图形丢失(missing pattern)。
为了确保工艺中尽量少地出现缺陷,在光刻中一般分两个部分来监测。一是旋涂后光刻胶薄膜中颗粒的监测,即所谓旋涂缺陷(coating defects)。二是曝光后图形的缺陷检测。
使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及售后服务保证 (一).使用环境 雕刻机为高科技机电一体化设备,对工作环境有一定的要求。 1.避开强电、强磁等严重影响雕刻机信号传输的设备。如:电焊机、发射塔等。 2.使用三芯电源...
蚀刻机可以分为化学蚀刻机及电解蚀刻机两类。在化学蚀刻中是使用化学溶液,经由化学反应以达到蚀刻的目的,化学蚀刻机是将材料用化学反应或物理撞击作用而移除的技术。光刻机(Mask Aligner)...
安装Nero刻录软件,然后通过软件查看刻录机最大支持的容量就知道了
伴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常规的MPW(多项目晶圆)布局也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同时也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设计公司的研发成本,也不利于国内foundry厂市场的开拓。鉴于此,文章着重提出了利用光刻机挡板把光罩进行区域划分,在不增加流片和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使光罩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降低了客户的流片费用。通过在15cm片上流片验证,更加突出了此优化光罩布局的方法在研发成本和满足客户要求等方面的优越性,因而这种布局对我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和新产品的研发工作,特别是对国内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foundry厂赢得市场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学院与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在产学研合作中取得新进展,成功在光刻工艺模块中建立了极坐标系下规避显影缺陷的物理模型。通过该模型可有效减小浸没式光刻中的显影缺陷,帮助缩短显影研发周期,节省研发成本,为确定不同条件下最优工艺参数提供建议。该成果已在国际光刻领域期刊Journal of Micro-Nanolithography MEMS and MOEMS 发表。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先进光刻工艺中,图案尺寸越来越小、密度越来越高,显影后的残留缺陷对图案化的衬底表面越来越粘,如何有效去除显影缺陷一直是业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国际上对此也尚未存在完备的解决方案。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国科大微电子学院马玲与中芯国际光刻研发团队密切协作,成功建立一种基于粘滞流体力学的显影缺陷物理模型,可以探究单硅片上显影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物理极限以及针对不同规格缺陷的去除解决方案,为解决这一难题开辟了全新的道路。同时,这一模型的提出还有助于完善国产装备中匀胶显影机的相关算法。
模型从缺陷的受力角度出发,当对显影后残留在旋转晶圆表面上的缺陷进行去离子水(Deionized Water, DIW)冲洗时,其主要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即:去离子水的推力、旋转带来的离心力和氮气的推力,合力随半径的变化如图2(a)所示。当合力达到阈值时,缺陷颗粒将从光刻图形的边缘表面被去离子水冲走。阈值定义为显影后残留缺陷的表面与晶圆表面之间的粘滞力。当合力小于阈值时,即三个对残留缺陷的总拔除力小于残留缺陷与晶圆之间的粘滞力时,显影后的残留无法被去除,造成最终的显影后缺陷,在后续的曝光中导致坏点,如图2(b)所示。
经对比验证,模型的精度、准度高,具有很好的研发参考价值。此外,文章中还讨论了数个影响缺陷去除的物理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企业提供的工程实验环境同高校、研究所具备的理论创新能力实现优势互补,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模式获得显著成效,极大地推进了人才培养与产业的对接进程。
图1:去离子水冲洗显影后,残留缺陷示意图
图2:(a)缺陷受到的合力变化 (b)显影缺陷在晶圆上的分布
图3:仿真结果:(a)缺陷分布实验图与 (b)缺陷分布仿真图的比较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
在平面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制造过程中,要进行多次光刻。为此,必须制备一组具有特定几何图形的光刻掩模。制版的任务就是根据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参数所要求的几何图形,按照选定的方法,制备出生产上所要求的尺寸和精度的掩模图案,并以一定的间距和布局,将图案重复排列于掩模基片上,进而复制批量生产用版,供光刻工艺曝光之用。
集成电路制造中利用光学-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物理刻蚀方法,将电路图形传递到单晶表面或介质层上,形成有效图形窗口或功能图形的工艺技术。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光刻技术传递图形的尺寸限度缩小了2~3个数量级(从毫米级到亚微米级),已从常规光学技术发展到应用电子束、X射线、微离子束、激光等新技术;使用波长已从4000埃扩展到0.1埃数量级范围。光刻技术成为一种精密的微细加工技术。
常规光刻技术是采用波长为2000~4500埃的紫外光作为图像信息载体,以光致抗蚀剂为中间(图像记录)媒介实现图形的变换、转移和处理,最终把图像信息传递到晶片(主要指硅片)或介质层上的一种工艺(图1)。在广义上,它包括光复印和刻蚀工艺两个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