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光机系统设计(原书第4版)卷I 光机组件的设计和分析 | 作 者 | [美]小保罗·R.约德(Paul、R.、Yoder、Jr.)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 | 9787111656043 |
原书第4版译者序
原书第3版译者序
原书第4版前言
作者简介
第1章光机设计过程
1.1概述
1.2确定技术要求
1.3概念设计
1.4技术性能要求和设计约束
1.5初步设计
1.6设计分析和计算机建模
1.7误差预估和公差
1.8试验建模
1.9最终设计
1.10设计审查
1.11仪器制造
1.12最终产品评估
1.13编制设计文件
1.14系统和并行工程
参考文献
第2章环境影响
2.1概述
2.2影响产品性能的因素
2.2.1温度
2.2.2压力
2.2.3静态变形和应力
2.2.4振动
2.2.5冲击
2.2.6湿度
2.2.7腐蚀
2.2.8环境污染
2.2.9霉菌
2.2.10磨损、侵蚀和撞击
2.2.11高能辐射和微小陨石
2.2.12激光对光学元件的损伤
2.2.12.1基本原理
2.2.12.2折射表面和反射镜
2.2.12.3材料和测量
2.2.12.4薄膜
2.2.12.5损伤探测
2.3光学件的环境测试
参考文献
第3章材料的光机性质
3.1概述
3.2折射光学元件的材料
3.2.1基本要求
3.2.2光学玻璃
3.2.3光学塑料
3.2.4光学晶体
3.2.4.1碱和碱土金属卤化物
3.2.4.2玻璃及其他氧化物材料
3.2.4.3半导体
3.2.4.4硫属化物
3.2.4.5与光学材料热特性相关的系数
3.3反射光学元件的材料
3.3.1高频、中频和低频状态下的平滑度
3.3.2稳定性
3.3.3硬度
3.3.4热特性
3.4机械零件材料
3.4.1铝
3.4.1.1铝合金1100
3.4.1.2铝合金2024
3.4.1.3铝合金6061
3.4.1.4铝合金7075
3.4.1.5铝合金356
3.4.2铍
3.4.3铜
3.4.3.1铜合金C10100
3.4.3.2铜合金C17200
3.4.3.3铜合金C360
3.4.3.4铜合金C260C
3.4.3.5格立德(GlidcopTM)铜合金
3.4.4因瓦合金和超因瓦合金
3.4.5镁
3.4.6碳钢
3.4.7不锈钢
3.4.8钛合金
3.4.9碳化硅
3.4.10硅
3.4.11复合材料
3.5黏合密封剂
3.5.1光学胶
3.5.1.1失液胶
3.5.1.2热塑胶
3.5.1.3热凝胶
3.5.1.4光凝胶
3.5.2物理特性
3.5.3透射特性
3.5.4光学表面胶合
3.5.5结构件黏合剂
3.5.5.1环氧树脂
3.5.5.2聚氨酯橡胶黏合剂
3.5.5.3氰基丙烯酸盐黏合剂
3.6密封胶
3.7光机材料专用膜层
3.7.1保护膜
3.7.1.1油漆
3.7.1.2电镀和阳极镀
3.7.1.3专用镀膜
3.7.2光学发黑处理
3.7.3改进表面平滑度的镀膜
3.7.3.1镀镍
3.7.3.2镀铝
3.8光机零件加工技术
3.8.1光学零件加工
3.8.2机械零件加工
3.8.2.1机械加工法
3.8.2.2铸造法
3.8.2.3锻造和压延法
3.8.2.4复合材料加工和固化
3.8.3对加工工艺的综合评估
3.9材料硬度
参考文献
第4章单透镜安装技术
4.1概述
4.2共轴光学
4.3透镜重量和重心
4.3.1透镜重量计算
4.3.2透镜重心
4.4低精度单透镜安装技术
4.4.1弹簧固定法
4.4.2滚边(镜座)安装法
4.4.3卡环安装法
4.5曲面边缘透镜安装技术
4.6轴向预紧力计算方法
4.6.1一般考虑
4.6.2螺纹压圈安装法
4.6.3连续法兰盘安装法
4.6.4多悬臂式弹性卡环安装法
4.6.5法兰盘和弹簧卡环与透镜的接口界面
4.7面接触光机界面
4.7.1尖角界面
4.7.2相切界面
4.7.3超环面界面
4.7.4球形界面
4.7.5倒边界面
4.8透镜的弹性环安装技术
4.9定心车装配工艺(珀克法)
4.10透镜的挠性安装技术
4.11塑料透镜安装技术
参考文献
第5章多透镜组件安装技术
5.1概述
5.2多元件间隔分析
5.3定心车装配工艺
5.4不包含运动零件的物镜组件的安装实例
5.4.1定焦望远镜目镜
5.4.2红外传感器物镜
5.4.3电影放映物镜
5.4.4低畸变投影物镜
5.4.5大型天体照相物镜组件
5.5包含运动零件的物镜组件的安装实例
5.5.1显微物镜
5.5.2高冲击负载用准直物镜
5.5.3中红外物镜
5.5.4内调焦照相物镜
5.5.5调焦双目望远镜
5.5.6视度调节
5.5.7变焦物镜
5.6塑料光学组件
5.7透镜的液体胶合技术
5.8折反射系统
5.8.1实心折反射物镜
5.8.2折反式星探测仪
5.8.3折反式红外物镜
5.8.4卫星跟踪相机
5.8.5导弹跟踪照相物镜
5.9物镜组件的对准
5.9.1概述
5.9.2望远对准技术
5.9.3点源显微镜调校技术
5.9.4精密转轴调校技术
5.9.5双目望远镜准直误差校准技术
5.9.6物镜组件的性能优化
5.10高性价比的演示验证/测试系统
5.11反射式望远系统的对准技术
参考文献
第6章光窗、整流罩和滤光片的设计和安装技术
6.1概述
6.2普通光窗安装技术
6.3特殊光窗安装技术
6.4保护盖和整流罩安装技术
6.4.1球形表面
6.4.2保形表面
6.5压差效应
6.5.1光窗最小厚度
6.5.2光学性能衰退
6.6滤光片
参考文献
第7章棱镜设计和应用
7.1概述
7.2几何关系
7.2.1空气棱镜界面的折射和反射
7.2.2平板玻璃造成光束位移
7.2.3棱镜隧道图
7.2.4全内反射
7.2.5棱镜和平板玻璃的像差
7.3光束折转棱镜
7.3.1直角棱镜
7.3.2分束(或合束)立方棱镜
7.3.3菱形棱镜
7.3.4泊罗棱镜
7.3.5阿贝泊罗棱镜
7.3.6阿米西棱镜
7.3.7法兰克福(军工厂)的1类和2类棱镜
7.3.8五角棱镜
7.3.9五角屋脊棱镜
7.3.10B Ⅱ45°半五角棱镜
7.4正像棱镜
7.4.1泊罗正像系统
7.4.2阿贝泊罗正像系统
7.4.3阿贝科尼棱镜
7.4.4施密特屋脊棱镜
7.4.5列曼棱镜
7.4.6阿米西/五角和直角/五角屋脊正像系统
7.4.760°棱镜/屋脊棱镜系统
7.5消旋棱镜
7.5.1道威棱镜
7.5.2双道威棱镜
7.5.3倒像棱镜
7.5.4别汉棱镜
7.5.5δ棱镜
7.6其他棱镜类型
7.6.1内反射圆锥形棱镜
7.6.2锥形立方棱镜
7.6.3合像式测距机的接目棱镜
7.6.4双目单筒物镜的棱镜系统
7.6.5色散棱镜
7.6.6薄楔形棱镜
7.6.6.1薄楔形镜
7.6.6.2累斯莱楔形系统
7.6.6.3平动移像光楔
7.6.6.4调焦光楔系统
7.7变形棱镜系统
参考文献
第8章棱镜安装技术
8.1概述
8.2运动学、半运动学和非运动学原理
8.3棱镜的夹持式安装技术
8.3.1夹持式棱镜安装支架:运动学方式
8.3.2夹持式棱镜安装支架:半运动学方式
8.3.3夹持式棱镜安装支架:非运动学方式
8.4棱镜的黏结安装技术
8.4.1概述
8.4.2典型应用
8.4.3棱镜双侧安装技术
8.5大尺寸棱镜的挠性安装技术
参考文献
第9章小型反射镜的设计和安装技术
9.1概述
9.2基本设计原则
9.2.1反射镜的应用
9.2.2几何外形
9.2.3反射像的方向
9.2.4光学表面上的光束投影
9.2.5反射镜镀膜
9.2.6后表面反射镜形成的鬼像
9.3小反射镜的半运动学安装技术
9.4反射镜的黏结安装技术
9.4.1反射镜背面的单点和多点黏结安装技术
9.4.2环形黏结安装技术
9.5小反射镜挠性安装技术
9.6多反射镜安装技术
9.7小反射镜中心和多点安装技术
9.8重力对小反射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10章挠性装置的运动学设计和应用技术
10.1概述
10.2自由度控制
10.2.1静态设计的优点
10.2.2控制一个自由度
10.2.3控制两个自由度
10.2.4控制三个自由度
10.2.5控制四个自由度
10.2.6控制五个自由度
10.2.7控制六个自由度
10.2.8内部自由度
10.2.9准静态自由度约束
10.3控制自由度的结构元件
10.3.1支柱(一个自由度)
10.3.1.1刚度特性
10.3.1.2减小翘曲
10.3.1.3提高抗拉抗弯刚度比
10.3.2板簧(三个自由度)
10.3.3受约板簧(两个自由度)
10.3.4弹性铰链(一个自由度)
10.3.5准弹性铰链(两个自由度或五个自由度)
10.3.6折叠板簧(一个自由度)
10.3.7不同形状界面上的接触应力
10.3.7.1平板上的球形接触面
10.3.7.2V型槽中的球形接触面
10.3.7.3锥体中的球形接触面
10.4光机组件的安装和自由度约束
10.4.1光机组件的安装技术
10.4.1.1光机组件形状
10.4.1.2透射或反射光学元件的安装技术
10.4.1.3温度变化产生的热应力
10.4.1.4隔热
10.4.1.5批量生产或一次性生产
10.4.2其他安装技术
10.4.2.1三板簧安装法
10.4.2.2运动学安装支架
10.4.2.3开尔文夹持形式
10.4.2.4六支柱安装方式
10.4.3其他挠性安装实例
10.5通过控制自由度调校光学元件
10.5.1调校对准
10.5.2对准稳定性
10.6刚度设计
10.6.1拼接反射镜的支撑技术
10.6.2拼接反射镜的轴向支撑技术
10.6.3横杠的横向支撑技术
10.6.4时序约束
10.6.5运动框架及其挠性
10.6.6对静态支撑结构的具体考虑
致谢
参考文献
第11章光机设计界面分析
11.1概述
11.2垂轴透镜元件的自重变形
11.2.1问题的本质
11.2.2平板重力影响的近似表达式
11.2.3透镜最大变形量对应的直径厚度比
11.2.4透镜形状的影响
11.2.5机械界面瑕疵的影响
11.2.6大型折射望远物镜的自重变形
11.3玻璃强度
11.3.1概述
11.3.2断裂力学理论
11.3.3玻璃强度的统计学分析
11.3.4通过玻璃样件测试失效性
11.3.5静态疲劳
11.3.6验证试验
11.4光机界面处的应力
11.4.1光学元件中压应力与拉伸应力的关系
11.4.2光学元件的拉伸应力公差
11.4.3应力双折射
11.4.4点接触
11.4.5短线接触
11.4.6环面接触
11.4.6.1锐角接触界面
11.4.6.2相切界面
11.4.6.3超环面界面
11.4.6.4球面界面
11.4.6.5平面倒边界面
11.5锐角界面、超环界面和相切界面接触情况下透镜安装的机械设计
11.6偏心圆环接触界面的弯曲效应
11.6.1光学零件的弯曲应力
11.6.2弯曲光学件表面弧高的变化
11.7温度变化的影响
11.7.1温度降低造成的径向影响
11.7.1.1光学元件中的径向应力
11.7.1.2镜座壁内的切向(环向)应力
11.7.2升温后的径向影响
11.7.3温度变化造成轴向预紧力的变化
11.7.3.1影响因素
11.7.3.2仅考虑体效应推导出的K3近似式
11.7.3.3考虑其他影响因素推导出的K3近似式
11.7.4K3计算实例
11.7.5镜座轴向消热差和可控柔性的优点
11.7.5.1消热差
11.7.5.2增大轴向柔性
11.7.5.3其他柔性设计实例
11.8温度变化造成光学胶合件和黏结件中的应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光学零件和光学仪器的环境试验方法总结
附录B术语汇编
附录C单位及其换算
《光机系统设计(原书第4版)》分两卷、共19章。本书为卷Ⅰ,由11章和附录组成:第1章光机设计过程;第2章环境影响;第3章材料的光机性质;第4章单透镜安装技术;第5章多透镜组件安装技术;第6章光窗、整流罩和滤光片的设计和安装技术;第7章棱镜设计和应用;第8章棱镜安装技术;第9章小型反射镜的设计和安装技术;第10章挠性装置的运动学设计和应用技术;第11章光机设计界面分析。
本书提供的技术内容与实例能够对军事、航空航天和民用光学仪器应用中的设计概念、具体设计、开发、评价和使用提供有益指导。
本书可供在光电子领域中从事光学仪器设计、光学设计和光机结构设计的设计工程师、光机制造工艺工程师、光机材料工程师阅读,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参考用书。
前俩没用过,retscreen是免费的,官网下了就能用啊~
哦,正好我用过,挺全面,应该是国内最好的光伏系统设计软件吧这个软件不是有官方网站么 可以下载的 网站记不清了好像是daqi-newenergy,直接百度PV Designer能找到
1、系统分析,是将用户的想法通过任务分解的方式,将用户比较笼统的需求分析成研发能够理解的需求。2、系统设计是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出来需要能够满足需求分析的系统。二者区别: 系统分析师比系统设计师更贴近...
《光伏系统设计》 doc 版 《光伏系统设计》 doc版 羀芇蕿袃膂薂袈袂芄莅螄袁莇 薁蚀袀肆莃薆袀腿蕿蒂罿芁莂螀羈羀薇蚆羇肃莀蚂羆芅蚅 薈羅莇蒈袇羄肇芁螃羄腿蒇虿羃节艿薅肂羁蒅蒁肁肄芈螀 肀膆蒃螆聿莈莆蚁肈肈薁薇肈膀莄袆肇芃薀螂肆莅莃蚈膅 肄薈薄螂膇莁蒀螁荿薆衿螀聿葿螅蝿膁蚅蚁螈芃蒇薇螇莆 芀袅螆肅蒆螁袆膈艿蚇袅芀蒄薃袄羀芇蕿袃膂薂袈袂芄莅 螄袁莇薁蚀袀肆莃薆袀腿蕿蒂罿芁莂螀羈羀薇蚆羇肃莀蚂 羆芅蚅薈羅莇蒈袇羄肇芁螃羄腿蒇虿羃节艿薅肂羁蒅蒁肁 肄芈螀肀膆蒃螆聿莈莆蚁肈肈薁薇肈膀莄袆肇芃薀螂肆莅 莃蚈膅肄薈薄螂膇莁蒀螁荿薆衿螀聿葿螅蝿膁蚅蚁螈芃蒇 薇螇莆芀袅螆肅蒆螁袆膈艿蚇袅芀蒄薃袄羀芇蕿袃膂薂袈 袂芄莅螄袁莇薁蚀袀肆莃薆袀腿蕿蒂罿芁莂螀羈羀薇蚆羇 肃莀蚂羆芅蚅薈羅莇蒈袇羄肇芁螃羄腿蒇虿羃节艿薅肂羁 蒅蒁肁肄芈螀肀膆蒃螆聿莈莆蚁肈肈薁薇肈膀莄袆肇芃薀 螂肆莅莃蚈膅肄薈薄螂膇莁蒀螁荿薆衿螀聿
PIN光探测器是光纤通信系统和网络中的关键器件。量子效率和响应带宽是衡量光探测器性能的重要指标,并且这两个参数都与器件的吸收层密切相关。为了提高光探测器的性能,提出了一种新型双吸收层光探测器(即PINIP结构),利用侧腐蚀工艺减小双吸收层光探测器吸收层的结面积。对其性能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该器件的量子效率达到了93%,同时响应带宽达到了26GHz,比传统结构的双吸收层光探测器提高了44%。
《旋转电机设计》(原书第2版)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籍,它对旋转电机设计的理论原理和技术进行了深入论述。本书是原书的第2版,它提供了电机设计新理论和指南,同时还包括了永磁同步电机和同步磁阻电机的新研究进展。
机 械 工 业 出 版 社本书是美国培生教育集团出版的英文教材《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第7版中文译本的机加工卷。原版教材由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塞洛普·卡尔帕基安(Serope Kalpakjian)教授和圣母大学的史蒂文·R施密德(Steven RSchmid)教授共同撰写,在美国机械制造领域享有盛誉。本书直面现代制造过程和工艺的各种挑战和问题,从传统的铸造、成形、机械加工和连接工艺到微电子器件和微机电系统制造及纳米制造。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和案例研究,涵盖与现代制造相关的综合和*新的课题,为学生和有关技术人员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为了适应国内教学课程设置,原版教材在翻译成中文后,被拆分为“热加工”和“机加工”两卷。 本书内容包含五篇,分别为加工工艺与机床,微制造与微电子加工,表面技术,工程测量、仪器和质量保证,竞争环境下的制造业。热加工卷与本书同步出版。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机械工程、工业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冶金和材料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主编介绍
译者的话
原书序言
第 1 章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就和挑战 1
1 1 总述 1
1 2 什么是光伏 3
1 2 1 光伏组件和发电功率 6
1 2 2 收集太阳光: 倾斜、 方位、 跟踪和遮挡 7
1 2 3 光伏组件和系统的成本预测 8
1 3 光伏的今天 9
1 3 1 光伏的历史 9
1 3 2 今天的光伏图 9
1 3 3 国家政策的关键作用 11
1 3 4 平价上网: 光伏的终极目标 12
1 4 巨大的挑战 15
1 4 1 需要多少土地 18
1 4 2 原材料的可用性 19
1 4 3 光伏发电是否是清洁绿色技术 20
1 4 4 能量回收 21
1 4 5 可靠性 21
1 4 6 调度能力: 提供能源需求 22
1 5 技术趋势 23
1 5 1 晶体硅的进展和挑战 24
1 5 2 薄膜技术的进步和挑战 26
1 5 3 聚光光伏的进展和挑战 29
1 5 4 第三代太阳电池的概念 30
1 6 结论 31
参考文献 31
第 2 章 过去、 现在和未来光伏产业成长过程中政策的作用 34
2 1 引言 34
2 1 1 能源工业的气候变化 34
2 1 2 光伏市场 36
2 2 选定国家的政策回顾 38
2 2 1 美国政策综述 38
2 2 2 欧洲 45
Ⅶ
2 2 3 亚洲 47
2 3 政策对光伏市场发展的影响 50
2 4 未来光伏市场增长情况 51
2 4 1 扩散曲线 51
2 4 2 经验曲线 52
2 4 3 不同的政策方案之下; 光伏发电在美国的扩散 55
2 5 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65
参考文献 65
第 3 章 太阳电池物理 72
3 1 引言 72
3 2 半导体的基本性质 74
3 2 1 晶体结构 74
3 2 2 能带结构 74
3 2 3 导带和价带态密度 76
3 2 4 平衡载流子浓度 76
3 2 5 光吸收 78
3 2 6 复合 81
3 2 7 载流子输运 84
3 2 8 半导体方程 87
3 2 9 少子扩散方程 87
3 2 10 pn 结二极管的静电特性 88
3 2 11 总结 90
3 3 太阳电池基本原理 91
3 3 1 太阳电池边界条件 91
3 3 2 产生率 92
3 3 3 少子扩散方程的解 92
3 3 4 终端特性 93
3 3 5 太阳电池 I ̄ V 特性 95
3 3 6 太阳电池的效率 97
3 3 7 寿命和表面复合的影响 99
3 4 附加主题 101
3 4 1 光谱响应 101
3 4 2 寄生电阻效应 102
3 4 3 温度效应 104
3 4 4 聚光太阳电池 106
3 4 5 高注入 106
3 4 6 p ̄ i ̄ n 太阳电池和电压依赖收集 107
3 4 7 异质结太阳电池 108
3 4 8 详细的数值模拟 109
Ⅷ 光伏技术与工程手册 (原书第 2 版)
3 5 总结 109
参考文献 110
第 4 章 光电转换的理论极限和新一代太阳电池 111
4 1 引言 111
4 2 热力学背景 112
4 2 1 基本关系 112
4 2 2 热力学的两个定律 113
4 2 3 局域熵增量 113
4 2 4 积分概念 114
4 2 5 辐射的热力学方程 114
4 2 6 电子的热力学方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