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国际水资源利用和保护领域的法律理论与实践 | 作 者 | 何艳梅 |
---|---|---|---|
页 数 | 223 页 | ISBN | 9787503680755 |
《国际水资源利用和保护领域的法律理论与实践》有志于弥补国际水法领域研究的不足,结合这些国际文件的规定和国际社会的有关实践,着重探讨指导和体现国际水资源利用和捉住实践的法律理论,原则和制度,从而为预防和解决国际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冲突,促进国际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和可行的方法。
第一章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一节 水资源的内涵与属性
第二节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二章 国际水资源的范围与性质
第一节 国际水资源的概念与范围
第二节 国际水资源的性质
第三节 国际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三章 国际水资源利用和保护领域法律理论的演进
第一节 传统的国际水资源利用理论
第二节 现行的国际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理论
第三节 共同利益理论补阙
第四章 公平和合理利用国际水资源的原则、规则与实践
第一节 公平和合理利用原则的含义与地位
第二节 公平和合理利用原则的形成
第三节 公平和合理利用原则的要素清单
第四节 公平和合理利用原则的特点
第五节 公平和合理利用原则的发展
第六节 公平和合理利用原则的运用
第五章 公平和合理利用国际水资源的法理内涵
第一节 公平利用国际水资源的法理内涵
第二节 合理利用国际水资源的法理内涵
第三节 公平和合理利用国际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 国际水资源利用的无害原则与国家责任问题
第一节 国际水资源利用的无害原则
第二节 国际水资源利用的无重大损害义务
第三节 跨界水损害的国家责任问题
第七章 公平和合理利用与无害利用国际水资源的关系
第一节 关于公平和合理利用与无害利用之关系的不同主张
第二节 公平和合理利用的优先地位
第八章 国际水资源利用和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制度架构
第一节 国际合作的义务和基础
第二节 国际水资源利用和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制度架构
参考文献
后记
作 者:何艳梅 著丛 书 名:上海法学文库出 版 社:法律出版社ISBN:9787503680755出版时间:2007-12-01版 次:1页 数:223装 帧:平装开 本:16开所属分类:图书 > 法律 > 国际法
世界水资源现状 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2.5%,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约0....
1 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概念 水资源承载能力可以简单定义为:一定区域,一定时段,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水资源系统支撑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规模。水资源承载能力不仅是资源承载能力的一个...
随着能源、化工建设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水资源保护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加强水资源...
何艳梅,女,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1972年7月生于河南省浚县。先后就读于郑州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政法学院,获法学学士(1994年)、硕士(1997年)、博士学位(2006年)。主要致力于国际环境法和国际贸易法的研究。在《国际贸易问题》、 《环境保护》、《上海大学学报》、《北大国际法与比较法评论》、《世界环境》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代表性论文有“生物安全议定书的贸易条款及其影响”、“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条约规则及其发展”、“非政府组织与国际环境法的发展”等。现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跨国污染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研究” (07CFX045)。
构建了基于水足迹理论的区域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太原市2006~2015年水足迹变化趋势,核算了其水足迹结构指标、水足迹效益指标、水资源生态安全指标和水资源可持续性能指标,探讨了促使太原市水足迹变化的驱动力因素。
构建了基于水足迹理论的区域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太原市2006~2015年水足迹变化趋势,核算了其水足迹结构指标、水足迹效益指标、水资源生态安全指标和水资源可持续性能指标,探讨了促使太原市水足迹变化的驱动力因素.
《河湖保护与修复的理论与实践》系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庆论文集,共收录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修复、水资源利用与节约、水土保持、防灾减灾、设计与施工、智慧水利、水利管理等7个方面的100余篇论文。
本书是研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一部专著,全书围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展开论述,共分三篇八章。我国长期传统粗放型的矿山生产经营方式,导致煤矿开采过程中,伴随着(地质)环境条件的动态变化,造成矿区土地资源浪费、水资源破坏和大气污染不断恶化等,不可避免地引起诸多环境地质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本书以贵州与宝口煤矿、永兴煤矿、明华煤矿及大营煤矿为研究对象,通过矿山开发过程中,地质环境由原生地质环境(矿山开发前),至次生地质环境(矿井建设、生产、闭坑期),到再生地质环境(矿山复垦阶段)等三个阶段的重大变化,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结合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和矿山工程分析,确定评价范围和级别,以贵州典型煤矿为单元的矿山环境地质调查,摸清煤矿山基本现状及其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查明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潜在地质灾害。在矿山评估区范围内,首先,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评估;然后,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规划实施分区;最后,基于矿山恢复治理和(地质)环境保护原则,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
简介
德国W"J-main-content-end-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