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面向我国大气臭氧污染防治的迫切需求,以大气氧化性调控为重点,以臭氧污染控制为核心,开展大气氧化性闭合监测与模拟技术、臭氧与大气氧化性来源成因与调控、大气复合污染健康影响与环境效应、双碳目标下的区域臭氧污染防治战略和区域臭氧与细颗粒物协同控制实践等研究,为我国大气臭氧污染的科学与精准治理提供科技支撑;以重点实验室为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培养创新性骨干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构建我国大气臭氧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2021年4月21日,生态环境部环科财函〔2021〕42号同意依托北京大学建设国家环境保护大气臭氧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基础是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气污染防治团队在大气氧化性和臭氧污染防治方面的长期研究。
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及时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公众对臭氧污染防治的重大关切,完善了生态环境部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重点实验室科研布局,标志着学校在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重点实验室包含1个北京的研究中心、1个产学研基地(成都)和4个超站(北京、合肥、深圳和成都等)。
高校部分: 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 说明:关于每个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数目不好说,因为有实验室有合并组建和共建之说,不过已有详细说明;里面应该有少量错误,请注意。仅供参考。 清华大学 13 新型陶瓷与...
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区别
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偏重理论研究,工程中心偏重工程应用,两者严格来说不好比较。一般认为,同级别的重点实验室含金量大于工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
重点实验室主任:陆克定研究员
重点实验副主任:李歆研究员
学术委员会主任:张远航院士
筹建过程中得到了生态环境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获得了同行专家国家大气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柴发合、中国科学院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自发、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建民、中科院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葛茂发、北京工业大学程水源教授、华北电力大学曲作鹏教授、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所长黄成、成都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谭钦文等的广泛认可。
专家建议依托单位北京大学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发挥人才优势,加强与相关单位的联合,在碳目标背景下推动成果转化与服务。
关于同意建设国家环境保护大气臭氧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的函
环科财函〔2021〕42号
北京大学:
《国家环境保护大气臭氧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以下简称《建设申请书》)收悉。经研究,同意以你校为依托单位,建设国家环境保护大气臭氧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建设主要任务是面向我国大气臭氧污染防治的迫切需求,以大气氧化性调控为重点,以臭氧污染控制为核心,开展大气氧化性闭合检测与模拟技术、臭氧与大气氧化性来源成因与调控、大气复合污染健康影响与环境效应、区域臭氧污染防治战略、区域臭氧与细颗粒物协同控制实践等研究,为我国大气臭氧污染的科学与精准治理提供技术支撑;以重点实验室为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培养创新型骨干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构建我国大气臭氧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重点实验室建设期两年。按照《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环办科财〔2020〕24号)的有关规定,请依托单位围绕《建设申请书》中提出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建立“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模式,落实资金投入,按期完成重点实验室的各项建设任务。在建设期间,若遇重大事项,请及时向我部报告。
生态环境部
2021年4月21日
(此件社会公开)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成都理工大学,实验室的前身是1989年由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在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学科点基础上建立的国家专业实验室。
单位名称 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 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气臭氧的测量包括铅直气柱中臭氧总量的测量和臭氧浓度铅直分布的测量两种。测量方法分直接法和间接法:前者对臭氧进行采样分析;后者在臭氧层外进行测量,大都用光谱分析方法。臭氧测量结果,除采用通常的单位表示外,还用多布森单位,记为DU,它等于千分之一厘米(标准状态臭氧层厚)。
臭氧间接测量法光谱分析法是观测穿过大气层的太阳直射光或散射光的光谱,然后计算出臭氧含量及其铅直分布。在臭氧吸收带中(见大气臭氧层),太阳直射光或散射光穿过大气层,受到臭氧分子的吸收,并受到气体分子和气溶胶粒子的散射。波长为λ的单色太阳光,通过大气层时辐射强度的削弱服从比尔定律:
式中Ioλ、Iλ分别为通过大气层前后的辐射强度;αλ为臭氧的吸收系数,βλ为单位铅直气柱空气的散射系数;ζλ为气溶胶粒子的散射系数;μ为光线通过臭氧层的路径长度和铅直厚度的比;m为光线通过大气层的路径长度和铅直厚度的比;Ω为臭氧总量;θ为天顶角。其中μ、m和secθ均随天顶角θ的增大而增大,故透过的光强Iλ随天顶角的增大而减小。为了消除大气的影响,可以选择臭氧吸收差异大的两个波段,两个波长λ、λ′的辐射强度之比的对数
同太阳天顶距secθ成直线关系,其斜率为tgφ,则臭氧总量Ω为
测量臭氧的常用光学仪器有多布森分光光度计和M-83滤光片臭氧仪。多布森分光光度计被认为是测量臭氧的标准仪器。其他类型的仪器都必须定期用它校准。M-83滤光片臭氧仪主要在苏联和欧洲的部分国家使用。
多布森分光光度计G.M.B.多布森在1931年制成了测量紫外辐射(3000~3400埃)的分光光度计(见图)。太阳光通过两个棱镜的折射分光,借助转动轮和挡光板,使从紫外区选择的两条不同波长的单色光交替地落到光电接收器上,产生交流电,经过放大和整流,输出到微安计,就能指示臭氧含量。 光线经过窗口W 进入仪器,通过狭缝S1射到水晶棱镜D1,狭缝S2、S3、S4分离出三个狭窄的光谱带,它们的波长分别是3110埃、3290埃和4435埃,其中第三个波长不受大气臭氧的影响,它是用来测量大气的透明度的。当光线通过这些狭缝以后,射落到与D1完全相同的对称的棱镜D2上,再次分光后,都通过狭缝S5,射到光电管上。在S3的前面,放置了两块光楔ω,其方向相对,可以连续调节通过S3的光强。转动轮上面有三个开口,在轮子转动的时候,调好挡光板的位置,于是让S2及S3的光线,或者S3及S7的光线交替通过,在光电管上感应的信息经放大,整流输出。波长大于3110埃的太阳辐射,经棱镜和透镜表面,可能散射到光电管上引起干扰。采用双棱镜系统以后,可以抑制这种影响。调节光路上光楔的位置,使微安计电流为零,利用事先做好的光楔位置对应
曲线的刻度,测量时读出
值,从而可计算臭氧总量。为了提高测量精度,采用两组波长进行观测。通用的波长有四组:A组(3055埃、3254埃),B组(3088埃、3291埃),C组(3114埃、3324埃),D组(3176埃、3398埃)。为了进一步消除气溶胶粒子的影响,多用A、D两组波长联合测量大气臭氧。
M-83滤光片臭氧仪用滤光片分光,用电光光度计接收。为了消除大气和气溶胶的影响,除了臭氧吸收波段外,还有几条测量大气透明度的波段。M-83滤光片臭氧仪共有8个通道。第1通道(0.298微米)在哈特莱带的边缘,臭氧有较强的吸收;第2通道(0.326微米)在哈根斯带,臭氧有较弱的吸收,臭氧吸收量在第1通道比在第2通道大几十倍之多。第3~8通道(0.344~0.627微米)用以测量大气透明度,以订正大气臭氧测量中分子散射和大颗粒散射作用。
其他用气象卫星也可以测得全球臭氧的分布。如雨云4号卫星上用后向散射紫外光谱仪(BUV)和红外干涉光谱仪(IRIS)进行大气臭氧的观测。前者测量大气对太阳光的后向紫外散射,它接收2500~3400埃中12个波段的紫外光谱,由此反演出大气臭氧含量全球的分布;后者除了测量大气温度和湿度外,还测量大气臭氧(9.6微米波段,在此波段中接收 4个波长的辐射)。将这两种光谱仪结合起来,可以探测大气臭氧浓度随高度的分布,例如在雨云 6号卫星上,有临边辐射反演辐射仪(LRIR),它接收大气臭氧9.6微米辐射带的信息,用辐射传输方程反演,可获得臭氧的铅直分布。
臭氧直接测量法用电化学或化学发光方法测量臭氧含量,可不受大气透明度和天气条件的限制,白天或黑夜均可进行观测。
电化学方法测量臭氧:将含臭氧的空气通过碘化钾水溶液,其反应为 O3+2KI+H2O→I2+2KOH+O2
反应生成的碘分子数与臭氧含量成正比,当溶液中加进正(铂)、负(银或汞)电极和一个外电势后,回路中的电流正比于碘分子数,所以由测得的电流可以求得臭氧含量。
化学发光法:用一种含有有机物若丹明B(rhodaminB)的硅土胶荧光粉和臭氧反应,反应中所发出的荧光和臭氧浓度成正比,再用光电倍增器测量发光强度即可测得臭氧含量,但其结果是相对值,经常要用其他臭氧仪器校准。这种方法反应快又无原子氧干扰,适用于室外测量。一般除在地面上使用外,还可制成探空仪进行高空测量,高度可达30公里。
若用火箭携带小型水晶光谱仪或滤光片测量高空的臭氧分布,测量的高度可大为增加。
臭氧测量方法各有优缺点,常常要用多种方法互相补充,互相比较,以求获得完整可靠的资料。
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的目的是:促进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展创新性研究,解决环境保护的重大科技问题,为实现国家环境保护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与技术支持。环保总局根据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环境科技中长期规划,编制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通过组织申报或者招投标等形式有重点、有步骤地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
序号 |
实验室名称 |
依托单位 |
批准时间 |
---|---|---|---|
1 |
国家环境保护农药环境评价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2002年9月12日 |
2 |
国家环境保护水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
2002年9月12日 |
3 |
国家环境保护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
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
2002年9月12日 |
4 |
国家环境保护化学品生态效应与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2003年9月19日 |
5 |
国家环境保护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 |
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2004年12月31日 |
6 |
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 |
东北师范大学 |
2006年10月26日 |
7 |
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
南开大学 |
2007年4月23日 |
8 |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
2007年12月20日 |
9 |
国家环境保护二恶英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
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
2008年2月13日 |
10 |
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2008年9月27日 |
11 |
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
东北大学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清华大学 |
2010年11月23日 |
12 |
国家环境保护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
2011年9月20日 |
13 |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2011年10月28日 |
14 |
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
华东理工大学 |
2012年3月29日 |
15 |
国家环境保护河口与海岸带环境重点实验室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2012年3月29日 |
16 |
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生态过程与功能评估重点实验室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2012年04月28日 |
17 |
国家环境保护大气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重点实验室 |
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
2008年7月11日 |
18 |
国家环境保护地表水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
2008年7月11日 |
19 |
国家环境保护土壤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2008年7月11日 |
资料来源: 备注:数据截至2014年3月 |
序号 |
实验室名称 |
依托单位 |
批准时间 |
---|---|---|---|
1 |
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
清华大学 |
2011年3月9日 |
2 |
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 |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
2011年4月12日 |
3 |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重点实验室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2011年4月12日 |
4 |
煤炭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
山西大学 |
2011年10月28日 |
5 |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规划与政策模拟重点实验室 |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
2012年3月28日 |
6 |
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空气质量监测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 |
2012年5月29日 |
7 |
国家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监测重点实验室 |
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
2012年9月12日 |
8 |
国家环境保护辐射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 |
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 |
2012年10月15日 |
9 |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 |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
2012年12月7日 |
10 |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
2013年1月10日 |
11 |
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
清华大学 |
2013年2月16日 |
12 |
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2013年12月6日 |
13 |
国家环境保护污染物计量和标准样品研究重点实验室 |
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
2014年3月14日 |
资料来源: 备注:数据截至2016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