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规划引导与农业发展研究 | 作 者 | 黄勇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6年10月31日 |
定 价 | 48 元 | 开 本 | 大32 |
装 帧 | 平 | ISBN | 978-7-300-23552-3 |
黄勇,男,1972年11月生,安徽绩溪人,农业经济与管理学博士。1995年、2000年和2015年,分别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获得哲学学士、哲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本科毕业留校工作,2000年至今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工作。长期关注宏观经济与中国政策评估、农业现代化与中国发展经验等领域的实践与研究。
黄勇博士所著《规划引导与农业发展研究》一书恰逢其时,紧 贴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发 展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做出了深入思考,对我国政府通过规划来处理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找准职能定位提供了决策参考。该书体现了如 下三个特点。 一是选题很有意义。中国是有几千年璀璨农业文明的大国,在 到21世纪中叶的三十多年间,中国将经历二元结构、农业科技、 农业模式、农业产业化、农业全球化等方面的重大转折。联合国报 告显示,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96亿人,对农产品的总需求也将大 幅度增加,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也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发 生重大转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望农业发展道路,很有必要对规 划引导与农业发展的决策机制进行梳理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对存 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充分剖析、经验借鉴及归纳总结。 二是结构科学严谨。全书谋篇布局合理、行文流畅,作者首先 安排两章论述了研究的基本框架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继而第 三章梳理了我国规划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第四章论述了规 划中的农业发展政策及其绩效评估,其后安排了第五章和第六章对 规划引导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和区域规划农业政策的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七章则围绕“十三五”发展的基本思路与趋势展开讨论, 最后一章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政策建议。2100433B
本文以农业为考察对象,重点关注规划引导与农业发展的关系问题,并以中部地区为例全面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第2章:文献综述。第3章:中国规划工作决策机制。第4章:规划中的农业发展政策及其绩效评估。第5章:规划引导对农业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第6章:基于DEA的区域规划政策效率的实证研究。第7章:农业发展中规划引导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劣势分析。第8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如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信息来源:县政府 作者:周金平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
观光农业是集合农业产业、村镇体系、城乡统筹、旅游规划、风景园林规划等多学科的发展的规划,是发展休闲农业、现代农业重要产业业态;是带动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观光农业总...
农业规划是根据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现有生产基础以及自然、经济、技术条件和进一步利用改造的潜力与可能性,拟定具有一定年限的、有科学根据的农业发展设想、轮廓指标、投资安排及主...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节 选题缘起 1
第二节 研究意义 7
第三节 研究内容 10
第四节 研究方法 11
第五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4
第一节 关于规划的文献综述 15
一、国内外对规划与规划体系的研究
二、国内外规划体系的发展历程与演进
三、对我国规划体系现状及问题的研究
四、关于农业发展的文献综述 23
五、国内外对农业发展的研究 23
六、国内外对农业发展阶段的研究 26
第二节 关于规划与农业、农村发展关系的研究 29
一、国内外对规划与农业、农村发展关系的研究
二、国内外对规划思路的研究 31
第三节 国内外规划理论研究 33
一、国外主要规划思想 33
二、国内主要规划理论研究 35
三、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38
第四节 本章小结 39
第三章 中国规划工作的功能和作用 41
第一节 政策决策体制和分工机制 41
一、1978—1998年 42
二、1998—2003年 42
三、2003—2013年 42
第二节 中央规划工作措施落实部门分工 43
一、分工机制 43
二、落实机制 44
三、监督机制 44
第三节 “十二五”规划制定过程案例分析 44
一、前瞻研究 44
二、确定主题 45
三、调查研究 45
四、建议起草 46
五、全国征求意见 46
六、审议出台建议 47
七、征求意见并起草规划纲要 47
八、全国人大审议 47
第四节 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编制过程案例分析 49
一、确定主题 49
二、深入调研 49
三、文件起草 50
四、意见采纳 50
五、审批通过 51
第五节 不同类型的农业规划与功能引导 52
一、农业五年规划 52
二、农业空间规划 54
三、农业区域规划 58
四、农业规划引导面临的问题 61
五、农业规划的发展方向 69
第六节 本章小结 73
第四章 规划中的农业发展政策及其绩效评估 74
第一节 规划出台的背景 75
第二节 规划目标 79
一、保障粮食安全 79
二、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 79
三、统筹城乡发展 80
四、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 80
第三节 主要内容 81
一、2006—2008年 81
二、2009—2012年 82
三、2013年至今 83
第四节 规划与发展 84
第五节 规划效果的描述性统计 87
一、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87
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88
三、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 88
四、农产品流通体系初步成型 92
五、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94
六、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得到重视 96
第六节 规划的案例分析 96
第七节 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105
一、区域规划中农业农村发展缺乏“自下而上”的动力 105
二、农业生产方式依然粗放 106
三、地方规划助推劳动力成本上升 106
四、农业农村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亟须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107
第八节 本章小结 108
第五章 规划引导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的实证分析 110
第一节 区域规划政策筛选 111
第二节 中部地区农业规划政策效果评价 116
一、DID模型 116
二、中部地区规划引导政策评价模型 118
三、变量界定和数据处理 120
四、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 121
第三节 本章小结 126
第六章 基于DEA的区域规划农业政策效率实证研究 128
第一节 区域规划政策效率实证评价方法 129
一、DEA方法简介 129
二、投入导向CCR模型 130
三、投入导向BCC模型 132
第二节 评价指标的定义与选取依据 133
一、变量界定与指标定义 133
二、指标选取依据 134
第三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135
一、样本选择 135
二、数据处理 136
第四节 政策效率评价的实证结果 138
一、政策效率评价的横向比较 138
二、规划政策效率的纵向比较 142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47
第七章 农业发展中规划引导面临的机遇、挑战及优劣势分析——以“十三五”规划为例
第一节 “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面临的优势 150
第二节 “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面临的劣势 154
第三节 “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的机遇 165
第四节 “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的挑战 174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82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183
第一节 基本结论 184
第二节 政策建议 185
参考文献 191
后 记 201
《滨海县沿海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三)实施目标 滨海沿海现代农业建设总体目标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力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经济持续增长,结构不断 优化,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生态环境进一 步改善。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经济持续增长。 建立和完善沿海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 持续快速增长的长效机制,即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争取 一个时期的较快增长,又保持一种良好的增长态势;即实现一 个时期的增长指标,又为今后的增长积蓄后劲。农业增加值每 年增长 4%,力争 2009 年农业增加值达到 66 亿元,到 2012 年达到 83 亿元;力争 2009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 6700 元,到 2012 年达到 9400 元。 ——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009 年粮食播种面 积稳定在 160 万亩,粮食总产达到 75 万吨; 2012 年粮食播种 面积稳定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内在动因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的复杂系统.国家一号文件曾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发展任务。本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为基点,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并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中.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从城市规划管理与项目开发的角度,从理论的层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要素的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区域的用地资源、容量供给、功能布局、竖向分层、系统设施、专项设施、内外部设计、环境与安全及连通避让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厘定,通过国内外实践案例的解析,归纳总结并形成能够指导各类型地下空间开发区域规划设计所遵循的控制方法与引导措施的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体系。 本书适合从事地下工程与地下空间研究的科研人员,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人防工程设计的设计人员,城市规划或地下工程规划设计专业院校的教研人员及学生等,以及从事与地下空间相关产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2
1.1.1 国内地下空间开发现状 /2
1.1.2 规划编制现状 /2
1.1.3 规划管理现状 /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5
1.2.1 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制定 /5
1.2.2 地下空间规划相关理论 /5
1.2.3 国外案例 /6
1.2.4 国内案例 /12
1.3 研究框架 /16
1.3.1 研究态度 /16
1.3.2 研究目标 /17
1.3.3 研究方法 /18
1.3.4 研究思路 /18
2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控制与引导的基本认识 /19
2.1 相关概念解析 /20
2.1.1 规划控制与引导 /20
2.1.2 地下空间规划控制与引导 /21
2.1.3 地下空间规划与人防工程建设控制与引导的关系 /23
2.2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构建 /23
2.3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控制与引导方法及要素构成 /24
2.3.1 地下空间规划控制方法 /24
2.3.2 地下空间控制与引导要素 /25
2.4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27
2.4.1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任务 /27
2.4.2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工作内容 /27
2.4.3 地下空间分区规划 /28
2.5 城市地下空间详细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28
2.5.1 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 /28
2.5.2 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工作内容 /29
2.5.3 地下空间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 /30
2.6 本章小结 /31
3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控制技术与方法 /32
3.1 控制目标与策略 /33
3.2 控制内容 /34
3.3 容量控制 /35
3.3.1 地下空间资源评估 /35
3.3.2 地下空间需求预测 /37
3.4 开发区域控制 /37
3.5 功能与布局控制 /38
3.5.1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原则 /38
3.5.2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布局形态 /40
3.5.3 地下空间竖向布局 /42
3.5.4 地下空间各功能布局 /42
3.6 实施措施引导 /44
3.7 控制内容的成果表达 /45
3.8 本章小结 /45
4 城市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技术与方法 /47
4.1 控制策略 /48
4.2 控制内容 /49
4.3 土地使用 /51
4.3.1 目标与定位 /52
4.3.2 地块划分 /53
4.3.3 用地性质 /53
4.3.4 容量控制 /55
4.4 建筑建造 /59
4.4.1 竖向控制 /59
4.4.2 地下建筑物边界控制 /62
4.4.3 出入口及连通道的方位、距离控制 /64
4.4.4 地下建筑防灾规定 /64
4.5 地下建筑公共空间设计引导 /66
4.5.1 平面组合形式 /66
4.5.2 空间设计 /67
4.5.3 入口与外观设计 /68
4.5.4 地下建筑内部附属设施设计引导 /70
4.6 地下交通网络规划引导 /72
4.6.1 地下交通设施规划原则 /72
4.6.2 地下车道系统 /72
4.6.3 地下步行系统 /73
4.6.4 地下停车系统 /74
4.7 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措施引导 /76
4.7.1 规划管理引导 /76
4.7.2 工程开发引导 /77
4.7.3 其他方面的引导 /78
4.8 控制方式与控制内容的成果表达 /78
4.9 本章小结 /81
5 实施地下空间开发的运作管理引导 /82
5.1 城市地下空间运营概述 /83
5.1.1 城市地下空间运营的内涵 /83
5.1.2 城市地下空间运营的特点 /83
5.1.3 城市地下空间运营的目标 /84
5.2 城市地下空间运营主体构成分析 /84
5.2.1 国外地下空间的运营主体分析 /85
5.2.2 国内地下空间的运营主体分析 /85
5.3 城市地下空间运营监督体制分析 /85
5.4 城市地下空间运营管理 /86
5.4.1 城市地下空间的运营管理模式分析 /86
5.4.2 影响城市地下空间运营管理模式的因素 /86
5.4.3 城市地下空间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88
5.4.4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运营管理的实践 /89
5.4.5 城市地下空间运营管理的比较 /89
5.4.6 经验借鉴 /90
5.5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运作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91
5.5.1 存在问题 /91
5.5.2 管理职能 /91
5.5.3 管理过程 /92
5.5.4 分阶段开发利用管理模式建议 /92
5.5.5 许可程序建议 /93
6 城市地下空间的权利制度 /95
6.1 地下空间权的动因和法律特质 /96
6.1.1 地下空间权产生的动因 /96
6.1.2 地下空间权的法律特质 /97
6.2 地下空间权利在国外的立法状况 /97
6.2.1 美国的地下空间权利 /97
6.2.2 日本的地下空间权利 /98
6.2.3 德国的地下空间权利 /100
6.3 中国地下空间权利的立法现状 /100
6.3.1 地下空间权的概念模糊 /100
6.3.2 法律对已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地下空间的权属界定不清 /101
6.3.3 相关法规体系相互孤立 /101
6.4 国内外地下空间权属界定的比较 /101
6.4.1 国外地下空间权的比较 /101
6.4.2 国内城市地下空间权的比较 /102
6.5 地下空间权利制度的设想 /102
7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资金保障的法规和制度 /106
7.1 地下空间开发资金保障的机制与模式 /107
7.2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投融资模式 /107
7.2.1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投融资的特点 /107
7.2.2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投融资的一般模式 /108
7.2.3 影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投融资模式的因素分析 /111
7.3 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地下空间开发的法规制度 /112
7.3.1 国内外地下空间投融资的主要模式 /112
7.3.2 激励社会资金参与地下空间开发的建议 /114
8 结语 /116
8.1 主要结论 /117
8.2 建议与展望 /117
附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通则 /119
参考文献 /122
图片来源 /124
表格来源 /125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