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温密闭,阴凉通风干燥处保存。
将摩尔比为1∶2的铁粉与硅粉混匀,在真空或惰性气氛中共熔或烧结。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0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0
7.重原子数量:3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18.3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硅铁是铁和硅的混合物,是铁和硅一定比列的混合,主要部分是硅,它主要用于炼钢,做脱氧剂。 硅化铁是纯净物,就一种硅和铁的化合物
一件完美的树化玉形成,必须经过人工的雕琢,剥料师傅的智 慧和眼光以及抛光师傅的耐性和技术.小件树化玉一般需要 2-3天的时间,而越好越精致的树化玉需要的时间有时长达 几个月或更长时间.任何水种的树化玉...
首先肯定是要避免阳光照射,防潮也很重要的说。。。最好再涂刷清漆。有些是要打磨上蜡,如果可以的话上层蜡当然是很好的。然后就像那样用水性清漆刷几遍就可以的了。。。。。 但要看是什么...
性状:灰色粉末,无气味,四方晶
密度(g/mL,25℃):4.79
熔点(ºC):1220
溶解性:不溶于水
常温常压下稳定。
在EtONa存在下与EtOH反应生成Si(OEt)4。
常温密闭,阴凉通风干燥处
1. 性状:黄灰色立方晶
2. 密度(g/mL,25℃):6.37
3. 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未确定
4. 熔点(ºC):1420
5. 沸点(ºC,常压):未确定
6. 沸点(ºC,1mmHg):未确定
7. 折射率:未确定
8. 闪点(ºC):未确定
9. 比旋光度(º):未确定
10. 自燃点或引燃温度(ºC):未确定
11. 蒸气压(20ºC):未确定
12. 饱和蒸气压(kPa,60ºC):未确定
13. 燃烧热(KJ/mol):未确定
14. 临界温度(ºC):未确定
15. 临界压力(KPa):未确定
16. 油水(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未确定
17. 爆炸上限(%,V/V):未确定
18. 爆炸下限(%,V/V):未确定
19. 溶解性:不溶于水
自然界的硅化铁通称二硅铁矿 ,二硅铁矿最早发现于苏联亚速海岸的泥盆纪砂岩中,当时推测为陨石成因。1975年魏全生等在苏北研究某超基性岩体及铬铁矿时发现了二硅铁矿。1983年张如柏等在安徽贵池县某山区河流中发现了二硅铁矿和自然硅(二者呈连体)。但不论是二硅铁矿还是自然硅在金伯利岩中还是首见报道。
中文名称:硅化铁
英文名称:Iron silicide
别名:皮萨草
更多名称:Pisa grass
CAS号:12022-99-0
分子式:FeSi2
分子量:119.975
硅化铁分子结构
甲烷化作用的催化剂。
CAS号:12022-99-0
MDL号:MFCD00016086
EINECS号:234-671-8
用作氢的催化氧化、甲烷化催化剂。 用作焊接助熔剂的脱氧剂、湿度传感器、FeSi2热电偶、热电太阳能电池。
安全标识:S26S37
危险标识:R36/37/38
通常对水是不危害的,若无政府许可,勿将材料排入周围环境。
谣言:“硅化铁”是外星人“黑匣子”
驳斥:
1:“通古斯宇宙现象”基金会主席尤里·拉夫宾发现了在自然界中根本无法自然形成的硅晶体“硅化铁”。
事实:天然的硅化铁,即二硅铁矿最早发现于苏联亚速海岸的泥盆纪砂岩中,当时推测为陨石成因 ,发现者也恰恰是前苏联地质学家,此外国内也有多篇报道,并且很多根本就不是陨石成因而是岩浆成因 ,这也曾被文献明确指出。
2:氖、氙、氩……这样的物质成分组合根本不可能在地球环境下形成。
事实:氖 、氙 、氩 在地质样本中经常存在,并可以借此对成矿条件与时间进行深入研究,可见对应的参考文献。
3:即便是最强大的镭射仪器也只能在“硅化铁”上留下轻微痕迹“”
事实:硅铁矿摩氏硬度约为6.5 ,与具体种类有关,硬度甚至不如常见的石英(即水晶,其摩氏硬度为7)。
综上可知,所谓的通古斯发现外星人的“硅化铁”系进口的洋谣言,存在大量的科学性硬伤,根本不可信,更不应传谣。
不溶于水及酸。高温下为顺磁性,低温(400K)为反铁磁体[5]。它是硬陶瓷混合物中的成分。
通过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在接层过程中,由于地基承载力不足,而采用硅化加固处理方案设计、施工,并且与其它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试验,分析了双液硅化法、单液硅化法、混合液硅化法、电动硅化法及加气硅化法的反应原理,研究了浆液成分对固化后黄土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探讨了硅化法加固黄土地基的机理和效果,以供参考。
批准号 |
60576061 |
项目名称 |
硅化铁复合纳米结构的设计及其发光特性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F0405 |
项目负责人 |
吴兴龙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南京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6-01-01 至 2008-12-31 |
支持经费 |
24(万元) |
发展光电子集成是人们长期的梦想。1990年多孔硅室温可见光的发现展示了采用半导体纳米材料实现硅基光电子集成的可能性,此后,随着深入的研究,发现多孔硅还存在着一些缺点,譬如,它的结构和发光特性不稳定,不易获得蓝光发射等,因此克服多孔硅的缺点,寻求结构和发光特性稳定的半导体纳米结构是当今半导体材料物理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本项目采用高能Fe 离子注入和高温退火的办法,在硅片上形成FeSi2层,然后用电化学腐蚀制备FeSi2 和Si 纳米颗粒的复合体。在化学回馏后去除硅晶粒和剩下纳米FeSi2 颗粒,然后用偶联剂将C60 连接到FeSi2 颗粒上形成C60 偶联的FeSi2 纳米结构。借助于多种微结构和光谱分析研究手段系统地探索这种FeSi2纳米颗粒及其纳米复合结构的光激发和光发射特性,并从理论上揭示出产生光发射现象的本质,寻求在光学器件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