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灌溉入渗补给系数的因素主要有:土层质地,地下水埋深,土层含水量,灌溉定额,作物情况和气候条件等,一次适量的灌溉,灌溉水通过入渗补给地下水。在相同的条件下,灌溉定额大,土质粗松和地下水埋深较浅(即包气带土层的厚度较小)时,灌溉入渗补给系数一般较大;反之则小。如果采取喷灌、滴灌等措施,灌溉定额很小,则灌溉补给系数接近于零。
(1)利用地下水位变化计算
灌溉水入渗对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可以分为一次灌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作物生育期灌溉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和秋浇期灌溉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3 部分。根据试验区实测的灌水前后地下水位观测资料,且由气象资料可知,在计算时段内没有降雨或是降雨量与灌水量相比非常小,从而可以忽略降雨的影响,试验区侧向补给较小可以忽略,一次灌水后,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是由于灌水入渗补给所致。根据地下潜水位的上升值可以推算出灌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
(2)利用剖面土壤含水率变化计算
本文设定土壤初始含水率是灌水后的土壤含水率,灌水后土壤含水率大于田间持水率部分的水量将向下渗漏补给地下水,逐层计算土壤含水率与田间持水率的差,累积至地下水位的各层土壤水量与灌溉水量的比为各次灌水的补给地下水系数。
(3)灌溉入渗补给系数的数值计算
利用模拟结果输出的土壤水分通量确定灌溉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计算的土层厚度,取至地下潜水位 。
灌溉水利用系数传统测定方法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灌溉水利用系数包括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田间水利用系数。由于灌区渠系复杂、级数多,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貌、水文及土壤条件,采用传统的动水测定法或静水测定法所获得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均不能反映灌区一段时期...
灌溉用水定额是实施灌溉\"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是科学确定农业种植结构和发展规模的依据。为促进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进一步科学确定灌溉用水定额,本文首先简要地论述了灌溉用水定额的含义,而后提出灌溉用水的影响因素,最后还提出一些关于编制灌溉用水定额的建议。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是地下水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影响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值大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包气带岩性、地下水埋深、降水量大小和强度、土壤前期含水量、微地形地貌、植被及地表建筑设施等。此系数按计算时段分为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口次、年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和多年平均降雨入渗补给系数。
主要有地下水水位动态资料计算法、地中渗透仪测定法和试验区水均衡观测资料分析法等。
在侧向径流较微弱、地下水埋藏较浅的平原区,根据降水后地下水水位升幅与变幅带相应埋深段给水度值的乘积,再与降水量尸的比值来计算其值。该计算法是确定区域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值的最基本、常用的方法。为便于地区间综合比较,评价时统一采用口拄,并且,在单站上取多年平均值,分区上取各站多年平均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值的算术平均值(站点在分区上均匀分布时)或面积加权(泰森法)平均值(站点在分区上不均匀分布时)。做出不同岩性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地下水埋深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并根据该关系曲线推求不同降水量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的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值。
采用水均衡试验场地中渗透仪测定不同地下水埋深、岩性、降水量的n值,直观、快捷。但是,地中渗透仪测定的d值是特定的地下水埋深、岩性、降水量和植被条件下的口值,地中渗透仪中地下水水位固定不变,与野外地下水水位随降水入渗而上升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当将地中渗透仪测算的a值移用到降水入渗补给量均衡计算区时,要结合均衡计算区实际的地下水埋深、岩性、降水量和植被条件,进行必要的修正。当地下水埋深不大于2m时,地中渗透仪测得的a值偏大较多,不宜使用。
在浅层地下水开采强度大、地下水埋藏较深且已形成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漏斗的平原区(又称超采区),可采用水量平衡法及多元回归分析法推求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