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高负荷压气机定常/非定常流动机理及流动控制研究 | 项目类别 | 重点项目 |
---|---|---|---|
项目负责人 | 席光 | 依托单位 | 西安交通大学 |
随着流体机械、航空发动机、工业燃气轮机等动力装置不断提升节能水平的要求,透平式压气机的单级压比及气动负荷参数越来越高。本项目围绕高负荷压气机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压气机静止部件间的时序效应; (2)压气机内部叶顶间隙流动、叶轮盖盘外侧间隙流动及与流道主流相互作用的非定常机理;(3)流动控制机理及技术,包括压气机自适应流通处理机匣,压气机静止部件机匣处理,非轴对称端壁造型流动控制,旋转圆盘微槽减阻等方面的研究。 项目研究所获得的学术成果主要包括:(1)在机理揭示层面,揭示了离心压气机静叶叶列间的时序效应,阐明了压气机动叶叶顶间隙泄漏流动的定常/非定常特性及其作用机理,建立了适用于离心叶轮叶顶间隙泄漏涡核轨迹的预测模型;(2)在研究方法和技术层面,建立了离心压气机叶轮叶片表面压力测量的旋转遥测系统和扩压器瞬态压力测试系统,实现了压气机动叶、静叶内高频动态压力的测量,发展了MPS、高精度拟谱元方法等基础流动算法和基于改进的时间倾斜算子的叶轮机械非定常流动数值分析方法及RANS/LES混合计算方法,提出了叶片扩压器机匣、自适应流通处理机匣、叶顶喷气和组合机匣及非轴对称端壁等扩稳流动控制方法。 截至目前,共发表SCI国际期刊论文54篇,EI收录论文95篇,申请发明专利14项(其中6项已经授权),授权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中文专著2部、参与编写英文专著1部、参与编写中文教材1部,培养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32名,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工程中得到转化应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随着军用与民用领域对先进推进系统动力装置的迫切需求以及石油、化工、冶金等过程工业节能减排的环保要求,透平压气机不断向高压比、高转速以及高负荷的方向发展,其内部流动表现出强三维性以及非定常等特征。要进一步提高压气机的性能,必须对其内部流动机理以及控制流动损失的新手段开展深入研究。本项目主要选择对透平压气机性能产生重要影响的三类流动:1)高负荷轴流及半开式离心式压气机叶顶间隙流动2)多级离心式压气机闭式叶轮盖盘外侧间隙流动、密封流动3)多级离心压气机静止部件间的时序效应, 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深入认识压气机内部流动机理的基础上探索对其流动损失控制的新理论、新方法;探讨轴流式与离心式两类压气机设计思想融合与相互借鉴的理论方法,为发展高压比,大负荷的高性能轴流及离心压气机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轴流式压气机的原理:轴流压气机由多级组成,每一级包含一排转子叶片和随后的一排静子叶片。工质首先由转子叶片加速,在静子叶片通道减速,将转子中的动能转变为静压能,该过程在多级叶片中反复进行,直到总压比达到...
铺底流动资金是为保证项目建成后进行试运转所必需的流动资金,一般按项目建成后所需全部流动资金的30%计算。 项目总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包含铺底流动资金在内的流动资产投资两部分。 铺底流动资金是短期日常...
1、采用调速电机,带动托盘,沿水平方向运转。 2、流动光饰机与振动光饰机主要的不同是需要加水研磨,处理时间特别短,效率是振动光饰机的10倍,而效果没有振动光饰机的好。3、加工过程不破坏零件的原有尺寸、...
通过混流式水轮机全流道的定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混流式水轮机内部尤其是尾水管在不同工况下的流动特点,目的在于探明引起混流式水轮机内部流动不稳定的真正原因。计算结果表明,引水部件的流动,蜗壳鼻端处压力波动均较为剧烈,周向分布不均匀,但是经过固定导叶和活动导叶的过滤后周向分布基本对称。转动部分的流动,小开度低单位转速时,较小的导叶出流角,使转轮叶片头部受到撞击,叶片上横向流动和背面的叶道涡严重,转轮出口靠上冠处有回流和横向流动,泄水锥下方回流严重;大开度时,转轮进出口流态都得到改善。尾水管内,小开度时,锥管中心回流严重,大部分水流流向外缘,受肘管的影响,锥管和肘管内部形成两个涡流区,主流流经支墩左侧,右侧较为紊乱;最优开度时,尾水管内部水流流线顺畅,支墩两侧水流平稳性基本一致;大开度时,尾水管主流向锥管中心聚拢,经过肘管的转弯时,出现很多局部的旋涡流动,支墩右侧水流相对平稳,而左侧较为紊乱。研究结果为压力脉动测量位置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为研究离心泵压水室内的流动特性,利用PIV技术在内同步和外同步模式下分别测量了其内部的定常和非定常流场,详细分析了压水室内部流动现象和流动规律。结果表明,压水室内速度沿轴向分布均匀,随圆周角增大而减小;在叶轮和压水室的交界处,存在清晰的速度分界线;受蜗舌的分流作用,部分流体回流入叶轮流道,扩散管入口处速度显著降低;压水室内部周期性非定常流动规律明显,第VIII断面上,速度的大小和波动幅度沿径向均呈减小趋势,周向速度的波动与叶轮流道内部高速流区的位置有关,而径向速度的波动主要受叶片干扰和哥氏力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压水室设计以及离心泵内部流动的试验研究提供了借鉴。
本课题从事离心泵内部非定常流动的研究。构寻多功能离心泵PIV测量实验台,在不同工况下测理离心泵叶轮和泵体内部非定常流协的全场瞬时速度场,分析研究离心泵叶轮和泵体内部非定常流动的三维结构和空间特性和周期性非定常的时间特性,为研究离心泵内部非定常流动提供必要的基础实验资料,以最终建立离心泵非定常流动理论取代目前定常流动理论。
批准号 |
50279011 |
项目名称 |
离心泵内部非定常流动的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904 |
项目负责人 |
袁寿其 |
负责人职称 |
研究员 |
依托单位 |
江苏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3-01-01 至 2003-12-31 |
支持经费 |
8(万元) |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瞬态水力激振流固耦合机理研究现状
1.2.1流固耦合理论及求解方法
1.2.2离心泵瞬态水力激振及流同耦合特性
1.3动静干涉湍流场非定常特性研究现状
1.4本书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离心泵三维湍流-结构耦合方法相关理论
2.1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基础
2.1.1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
2.1.2SSTk-ω湍流模型
2.1.3壁面函数
2.2固体弹性结构的有限元理论
2.3流固耦合求解的理论依据
2.3.1ALE描述
2.3.2耦合求解策略
2.3.3数据传递动力学条件及耦合收敛标准
第3章离心泵转子系统水力激振试验研究
3.1试验系统
3.1.1试验回路系统
3.1.2测量传感器及其系统校准
3.1.3数据采集系统
3.2试验方案与步骤
3.3水力激振数把处理方式
3.4离心泵转子水力激振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模型离心泵性能曲线
3.4.2转子"湿"条件下距离测量结果
3.4.3转子"干"条件下距离测量结果
3.4.4各转速及流量工况下转子瞬态水力激振结果
3.5本章小结
第4章单叶片离心泵叶轮瞬态流固耦合数值计算
4.1计算模型及网格划分
4.2流固耦合模拟方法及关键参数确定
4.2.1流固耦合计算的边界及初始条件
4.2.2单向和双向流固耦合计算实现方法
4.2.3流固耦合交界面数据传递和映射
4.2.4动静坐标系下流固耦合振动结果的转换
4.2.5耦合计算过程中的阻尼系数
4.2.6耦合计算过程中的网格刚度
4.2.7松弛因子和收敛目标
4.3模态理论及其结果分析
4.3.1模态理论
4.3.2单叶片叶轮模态求解结果与分析
4.4径向水力激振力求解结果与分析
4.5瞬态流固耦合振动位移计算结果与分析
4.6流固耦合作用对非定常压力场影响的对比分析
4.7基于双向耦合的单叶片离心泵叶轮动应力分析
4.8本章小结
第5章单叶片离心泵内部流动非定常强度分析
5.1离心泵内部流动非定常强度定义方法
5.1.1压力脉动强度系数
5.1.2速度非定常强度系数和湍流强度系数
5.2单叶片离心泵内部压力脉动试验研究
5.2.1瞬态压力传感器测量系统及校准
5.2.2试验测量结果与数值计算的对比
5.3额定转速下内部流动非定常强度结果及分析
5.3.1压力脉动强度分布及分析
5.3.2速度非定常强度及湍流强度分布及分析
5.4低转速运行工况下内部流动非定常强度分析
5.4.1压力脉动强度分布及分析
5.4.2速度非定常强度及湍流强度分布及分析
5.5本章小结
第6章普通离心泵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及流动非定常强度分析
6.1计算模型及网格划分
6.2蜗壳式普通离心泵流固耦合数值模拟
6.2.1瞬态双向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的参数条件
6.2.2离心泵叶轮模态分析
6.2.3离心泵叶轮瞬态双向耦合计算结果及分析
6.3蜗壳式普通离心泵内部流动非定常强度分析
6.3.1离心泵内部流动三维空间上非定常强度定义
6.3.2离心泵内部压力脉动强度特性分析
6.3.3离心泵内部流动三维非定常强度分析
6.4本章小结
第7章总结与展望
7.1研究总结
7.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