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根吸水 | 学 科 |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 |
---|---|---|---|
作 用 | 保持植物生存繁殖需要 | 特 点 | 根尖、根毛 |
是指绿色植物依靠根从外界环境吸收水分的过程.根吸水主要在根尖进行,并以其中的根毛区吸水能力最大.根吸水的主要动力是由蒸腾作用通过散失水分所产生的拉力.根吸收水分与根吸收矿质元素,是相互联系的两个独立过程.外界环境中的矿质盐分一定要溶解于水中,才能进入根部。
根吸水的特点:根部吸水主要是靠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从而大大增加了根吸水的表面积,提高了植物根部吸水的效率,即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吸水量。然后根部吸水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叶子的蒸腾作用。而根部细胞吸水的动力是细胞液的浓度差。
根具有固定植物,吸收输送水分和无机盐,贮藏营养物质及繁殖新植株的作用。
1.吸水的是釉面砖,就是陶土烧制后表面上的一层釉,质量不好;不吸水的是全瓷地板砖,质量好。2.外墙砖由于材质的关系都是吸水的,但有吸水率有标准,不能无限制的吸水。过过大的吸水率容易造成空鼓脱落。3.不...
茶宠是茶水滋养的宠物,多是用紫砂或澄泥烧制的汉族传统陶质工艺品,喝茶时用茶蘸茶汤涂抹或剩茶水直接淋漓,天长日久,茶宠就会温润可人,茶香四溢。常见茶宠如金蟾、貔貅、辟邪、小动物、人物等,寓意招财进宝、吉...
超细纤维毛巾,又叫吸水巾,7倍吸水虽然有点小吹牛。但是确实很好用。吸水性比棉高出几倍,那是真的。
岩石的吸水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与人为工程中,而毛细作用是非饱和状态下水分运移的主要驱动力,其规律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与实际价值.针对水分运移难以监测的问题,将核磁共振技术用于人工砂岩吸水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利用T2谱分析样品孔隙水分变化,一维剖面成像获取其水分迁移信息.从实验结果可知,孔隙较大、连通性较好的砂岩吸水量大、吸水速率快.定量计算得到样品一维吸水率约为0.036 8 cm/min1/2.此外,研究发现实验过程中的蒸发效应会对吸水过程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与称重法、CT法等相比,核磁共振实验研究具有快速直观、高精度、信息全面的优势.
仁创“砂产业” 变沙为宝 造福人类 2011-08-31 今年夏季,北京的连续降雨使很多地方出现了城市内涝,积水给交通造成很大影响。同样是在北京,有些地方 却并没有积水。除了这些地方较完善的城市排水设施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地方都铺设了一种神奇的 地砖。 相信大家对鸟巢、水立方这些地方都很熟悉了,它们可以说是北京的标志性地段。如果在下雨天,您刚好经过 这些地方,就会发现一个特别之处,不论下多大的雨,走在这片区域,鞋和裤腿都不容易被溅湿,这都是因为铺在 地面上的砖在起作用。让人奇怪的是,这些像海绵一样会吸水的砖,竟然是用沙漠中的沙子做成的。 采访:北京仁创科技集团研究员博士 胡长朝(我们这种砂基透水砖,它是通过破坏水的表面张力,也就是改变 水的侵润性来实现透水的效果。) 采访: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总裁 秦升益(沙子虽然微小,(但)通过创新,把它可以变为一种新型的材料,材料 他的可
根系吸水有两种动力:根压和蒸腾拉力,后者较为重要。
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称为根压(Root Pressure)。根压把根部的水分压到地上部,土壤中的水分便不断补充到根部,这就形成根系吸水过程,这是由根部形成力量引起的主动吸水。
从植物茎的基部把茎切断,由于根压作用,切口不久即流出液滴。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溢出液体的现象,称为伤流。
没有受伤的植物如处于土壤水分充足、天气潮湿的环境中,叶片尖端或边缘也有液体外泌的现象。这种从未受伤叶片尖端或边缘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称为吐水。
根压的两种解释:
1、渗透论 根部导管四周的活细胞由于新陈代谢,不断向导管分泌无机盐和有机物,导管的水势下降,而附近活细胞的水势较高,所以水分不断流入导管;同样道理,较外层细胞的水分向内移动。
2、代谢论 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呼吸释放的能量参与根系的吸水过程。
植物因蒸腾失水而产生的吸水动力叫做蒸腾拉力(Transpirational Pull)。
叶片蒸腾时,气孔下腔附近的叶肉细胞因蒸腾失水而水势下降,所以能从旁边细胞取得水分。同理,旁边细胞又从另外一个细胞取得水分,如此下去,便从导管要水,最后根部就从环境吸收水分。这种吸水完全是蒸腾失水而产生的蒸腾拉力所引起的。
根系吸水的途径有3条,即质外体途径(apoplast pathway)、跨膜途径(transmem-brane pathway)和共质体途径(symplast pathway)。共质体途径和跨膜途径统称为细胞途径(cell ular pathway)。这3条途径共同作用,使根部吸收水分。
质外体途径是指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质部分的移动,阻力小,所以这种移动方式速度快。
跨膜途径是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移动到另一个细胞,要两次通过质膜,还要通过液泡膜,故称跨膜途径。
共质体途径是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一个细胞质的连续体,移动速度较慢。
根系通常生存在土壤中,所以土壤条件直接影响根系吸水。
土壤的水分对植物来说并不是都能被利用的。根部有吸水的能力,土壤有保水的能力(土壤中一些有机胶体和无机胶体能吸附一些水分,土壤颗粒表面也吸附一些水分)。植物从土壤中吸水,实质上是植物和土壤争夺水分的问题。植物只能利用土壤中可用水分(available water)。土壤可用水分多少与土粒粗细以及土壤胶体数量有密切关系,粗沙、细沙、沙壤、壤土和黏土的可用水分数量依次递减。
土壤通气不良,造成土壤缺氧,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短期内可使细胞呼吸减弱,影响根压,继而阻碍吸水;时间较长,就形成无氧呼吸,产生和积累较 多的酒精,根系中毒受伤,吸水更少。作物受涝,反而表现出缺水现象,也 是因为土壤空气不足,影响吸水。
低温能降低根系的吸水速率,其原因是:水分本身的黏性增大,扩散速率降低;细胞质黏性增大,水分不易通过细胞质;呼吸作用减弱,影响根压;根系生长缓慢,有碍吸水表面的增加。
土壤温度过高对根系吸水也不利。高温加速根的老化过程,使根的木质化部位几乎达到尖端,吸收面积减少,吸收速率也下降。同时,温度过高使酶钝化,影响根系主动吸水。
土壤溶液所含盐分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水势的大小。根系要从土壤中吸水,根部细胞的水势必须低于土壤溶液的水势。在一般情况下,土壤溶液浓度较低,水势较高,根系吸水;盐碱土则相反,土壤水分中的盐分浓度高,水势很低,作物吸水困难。施用化学肥料时不宜过量,特别是在沙质土,以免根系吸水困难,产生“烧苗”现象。
2.1 水分胁迫下的根系吸水
当作物受到土壤水分胁迫时,根据根系分布在遵循最小耗能原则的情况下,其根系吸水的补偿机制方面出现了3种情况,即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线性模型代表是基于Feddes(1978)模型的Lai-Katul(2000)模型.另外,Hoogland和Feddes等(1981)、Prasad(1988)以及Hayhoe1988)充分考虑了土壤水分空间变化情况下的植物根系吸水在土壤剖面的动态分布.非线性模型一般用实际蒸散与潜在蒸散量之比来修正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根系吸水.指数模型有Dirksen(1985)、Jamieson模型(1999)和Adiku(2000)模型,最有影响力的就是Li和Jong等(2001)模型.在指数模型中引入一个附加参数,例如权重胁迫指数,既考虑植物根系分布又考虑土壤水分胁迫,此模型大大提高了对土壤水分的模拟精度,但对土壤水力特性不敏感,由于其太粗糙,一般只适合于大尺度的水文模型的应用。
2.2 水分和盐分共同胁迫下的根系吸水
盐分胁迫对根系吸水的影响主要通过土-根系统中的渗透势加以体现,一方面,考虑植物根系细胞膜对溶质的过滤;另一方面,考虑根系对溶质的吸收。30多年来,诸多学者就盐分对植物根系吸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盐分胁迫的处理,主要集中在对根系吸水函数的修正,一是线性修正函数,二是非线性修正函数。
(1)线性修正函数.1973年Nimah和Hanks(1973)将土壤压力水势用压力水头和溶质渗透势代替,考虑了土壤溶质组成对根系吸水的影响.Feddes(1976)采用分段函数来表示根系吸水模型中的线性折算函数.Maas(1986)给出了土壤渗透势的分段函数,并且引入了根系饱和吸水的概念.此类模型缺乏合理的理论支撑,对土壤盐分的变化不敏感而不能正确估计在盐分胁迫下根系吸水实际情况。
(2)非线性折算函数.VanGenuchten和Hoff-man等(1984)提出了在盐分胁迫条件下的非线性S型和指数屈服响应函数.VanGenuchten(1987)考虑了根系吸水折算函数所对应的土壤水压力势与渗透势各自对根系吸水的贡献权重问题,并且提出了根系吸水折算函数中将水分胁迫与盐分胁迫因子的乘积计算方法.并首次提出了在盐分胁迫条件下根系吸水折算函数与屈服响应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考虑了水分和盐分胁迫的准S型函数.VanGenuchten和Gupta(1993)通过研究发现,S型屈服响应函数对根系吸水的模拟要比Maas和Hoffman的线性函数精度高.Dirksen和Augusgtijn(1988)、Cardon(1992)和Dirksen(1993)对VanGenuchten(1987)的S型非线性函数进行了改进,并引入了压力势阀值和有效蒸散的根系区土壤水压力临界值,提出了在盐分和水分共同胁迫下的折算函数,通过研究发现,比Nimah-Hanks(1973)模型要好得多.Homaee(1999)、Homaee和Dirksen等(2001)相继对Dirksen-Augusgtijn模型(1988)的改进非线性模型又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折算因子达到最小时的最大土壤水压力和有效蒸散压力势最大临界值.后经过研究发现,在最大根系区压力势和最大折算函数压力势域与最大根系区压力和折算函数的有效蒸散最大临界值域两个断点几乎不存在.同时,VanDam(1997)和Dudley(2003)相继对根系吸水折算函数进行了各种修改与改进,影响较大的是基于Homaee(1999)和Homaee-Feddes(2001)模型的基本思路,Homaee等(2002)提出了较为全面的非线性根系吸水折算函数.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