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激光器 O射出的振幅为E0的激光,被分光镜a分成两路:①测量光路。它的光振幅E1为 E1=E0exp{i【ω0t υ sin(ωst φ0)】}(公式1)
式中ω0为光波圆频率;ωs为声波圆频率;t 为时间;φ0为两路光波之间的固定相位差;为调制系数;K=2π/λ为光波的波数;λ为光波的波长;p为声压;l为声场作用下的光导纤维长度;n 为折射率;px为沿光波传播方向的声压。这路光进入测量光纤d ,激光输出后经过半透膜反射镜e进入光电探测器f。②参考光路。它的光振幅E2为 E2=E0exp(iω0t)
这路光通过调制器b进入参考光纤c,激光输出后,到达半透膜反射镜e,反射后进入光电探测器f。这两路光束在f的阴极的合成光场E为 E=E1 E2=E0exp(iω0t) E0exp{i【ω0t υ sin(ωstφ0)】}
若υ 很小,光电流ip可表示为 (公式2)式中常数C 由光电探测器阴极的量子效率、增益和光束孔径确定。由此公式可见,光电探测器输出的光电流的频率等于声波的圆频率ωs,光电流的强弱随调制系数υ而变,而υ 与声压P 成线性关系,因此声压的变化完全转变成光电探测器的光电流的变化。
光学介质的调制效应虽早已发现,但效应十分微弱,一般不易测量。近年来低损耗光导纤维的研制成功和激光技术的发展,在技术上有可能使用长光导纤维和光频外差检测技术进行水声探测。1977年以来,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J.A.布卡罗等人在这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光导纤维水声探测分为单模光纤(只通过一种光波振荡模型)水声探测系统和多模光纤(通过两种以上光波振荡模型)水声探测系统两种。前者的灵敏度高,但光学系统复杂,使用条件要求高;后者灵敏度较低,但光学系统简单,使用方便。
其工作原理有两种:①在声压作用下,光纤中各个模之间相互干涉而产生相位的调制效应;②在声压作用下,光纤发生微弯曲变形,使其中的蕊模和光纤表皮模间输出的光能发生量的变化。
激光束进入置于声压作用下的测量光纤d后,通过选模器g直接进入光电探测器f,放大后进行测量。
光导纤维对温度、压力、磁场等物理量的变化也有同样的敏感特性,因此还可用来探测海流、海浪的变化。
在多模光纤中,芯的直径是50μm和62.5μm两种, 大致与人的头发的粗细相当。而单模光纤芯的直径为8μm~10μm,常用的是9/125μm。芯外面包围着一层折射率比芯低的玻璃封套, 俗称包层...
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的区分。 单模光纤只有单一的传播路径,一般用于长距离传输, 多模光纤有多种传播路径,多模光纤的带宽为50MHz~500MHz/Km, 单模光纤的带宽为2000MHz/...
J.A.Bucaro, Optical Fiber Acoustic Sensor,Applied Optics,Vol,16,No.7,pp.1761~1765,1977. T.G.Giallorenzi,et al.,Optical Fiber Sensor Technology,IEEE Journalof Quantum Electronics, Vol.QE-18,No.4,pp.626~665,1982.
单模光纤的连接损耗计算_宋金声
单模光纤 又名: G652 光纤 单模光纤 (SingleModeFiber) :中心玻璃芯很细 (芯径一般为 9 或 10μm),只能传一种模式的 光纤。因此,其模间色散很小,适用于远程通讯,但还存在着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这样单 模光纤对光源的谱宽和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即谱宽要窄,稳定性要好。 1、简介 "单模光纤 "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一般 v 小于 2.405 时,光纤中 就只有一个波峰通过 ,故称为单模光纤 ,它的 芯子很细 ,约为 8 一 10 微米 ,模式色散很小 .影响光纤传输 带宽度的主要因素是各种色散 ,而以模式色散最为 重要 ,单模光纤的色散小 ,故能把光以很宽的频带传输很长距离。 单模光纤具备 10 micron 的芯直径, 可容许单模光束传输, 可减除频宽及振模色散 (Modal disp ersion) 的限 制,但由于单模光纤芯径太小,较难控制光束传输,故需
水声工程主要研究水声技术、信号处理、水声装备研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涉及声纳总体技术、信号处理,传感器及声系统,计量与测试技术四个方向,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例如:超声波在海中探测目标,螺旋桨噪声等水下噪声的减弱,鱼雷、回声探测仪等水声装备的设计制造。
水声工程主要研究水声技术、信号处理、水声装备研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涉及声纳总体技术、信号处理,传感器及声系统,计量与测试技术四个方向,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例如:超声波在海中探测目标,螺旋桨噪声等水下噪声的减弱,鱼雷、回声探测仪等水声装备的设计制造。
本书重点介绍水声遥测的原理、系统和应用技术。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绍了声信号在海洋中的传播条件;第二章介绍了遥测原理:第三章介绍了水声通道传输测量结果,第四、第六和第七章分别介绍了海洋水文考察、捕捞船队和海底设施应用的水声遥测系统。第五章专门介绍了水声遥测在海军中的应用。 本书可供国防、海洋调查、海洋捕捞、水下工程等领域从事水声遥测研究的人员和水下工程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