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光电倍增管增益高和响应时间短,又由于它的输出电流和入射光子数成正比,所以它被广泛使用在天体光度测量和天体分光光度测量中。其优点是:测量精度高,可以测量比较暗弱的天体,还可以测量天体光度的快速变化。天文测光中,应用较多的是锑铯光阴极的倍增管,如RCA1P21。这种光电倍增管的极大量子效率在4200埃附近,为20%左右。还有一种双碱光阴极的光电倍增管,如GDB-53。它的信噪比的数值较RCA1P21大一个数量级,暗流很低。为了观测近红外区,常用多碱光阴极和砷化镓阴极的光电倍增管,后者量子效率最大可达50%。
普通光电倍增管一次只能测量一个信息,即通道数为1。矩阵。由于通道数受阳极末端细金属丝的限制,只做到上百个通道。
1.稳定性
光电倍增管的稳定性是由器件本身特性、工作状态和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决定的。管子在工作过程中输出不稳定的情况很多,主要有:
a.管内电极焊接不良、结构松动、阴极弹片接触不良、极间尖端放电、跳火等引起的跳跃性不稳现象,信号忽大忽小。
b.阳极输出电流太大产生的连续性和疲劳性的不稳定现象。
c.环境条件对稳定性的影响。环境温度升高,管子灵敏度下降。
d.潮湿环境造成引脚之间漏电,引起暗电流增大和不稳。
e.环境电磁场干扰引起工作不稳。
2.极限工作电压
极限工作电压是指管子所允许施加的电压上限。高于此电压,管子产生放电甚至击穿。
光电倍增管倍增方式又分打拿极和MCP两种。
打拿极型光电倍增管由光阴极、倍增级和阳极等组成,由玻璃封装,内部高真空,其倍增级又由一系列倍增极组成,每个倍增极工作在前级更高的电压下。打拿极型光电倍增管接收光方式分端窗和侧窗两种。
打拿极型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原理:光子撞击光阴极材料,克服了光阴极的功函数后产生光电子,经电场加速聚焦后,带着更高的能量撞击第一级倍增管,发射更多的低能量的电子,这些电子依次被加速向下级倍增极撞击,导致一系列的几何级倍增,最后电子到达阳极,电荷累计形成的尖锐电流脉冲可表征输入的光子。
MCP型光电倍增管均为端窗光电倍增管,适于受照面积大的应用。典型MCP光电倍增管的组成包括入光窗、光阴极、电子倍增极和电子收集极(阳极)等。
简单来说,光电二极管不能放大信号,光电倍增管能放大信号,因此一般用作微弱光的检测。 1.首先原理是不同的。 光电二极管是利用的半导体的能带理论,当光照射光电二极管时,光的能量大于带隙能量时,价电子带的...
应用:1、测触点电阻用万能表的电阻档,测量常闭触点与动点电阻,其阻值应为0,(用更加精确方式可测得触点阻值在100毫欧以内);而常开触点与动点的阻值就为无穷大。由此可以区别出那个是常闭触点,那个是常开...
1、徽光夜视仪工作时以红外变像管作为探测器和显示器,外加一个红外探照灯作为光源。从目标反射回来的红外辐射,聚焦成像在变相管端的银氧他光电朋极上, 激发出光电子。这些光电子被管内的电子透镜加速并聚焦到英...
当光照射到光阴极时,光阴极向真空中激发出光电子。这些光电子按聚焦极电场进入倍增系统,并通过进一步的二次发射得到的倍增放大。然后把放大后的电子用阳极收集作为信号输出。因为采用了二次发射倍增系统,所以光电倍增管在探测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区的辐射能量的光电探测器中,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极低的噪声。另外,光电倍增管还具有响应快速、成本低、阴极面积大等优点。
基于外光电效应和二次电子发射效应的电子真空器件。它利用二次电子发射使逸出的光电子倍增,获得远高于光电管的灵敏度,能测量微弱的光信号。光电倍增管包括阴极室和由若干打拿极组成的二次发射倍增系统两部分(见图)。阴极室的结构与光阴极K的尺寸和形状有关,它的作用是把阴极在光照下由外光电效应(见光电式传感器)产生的电子聚焦在面积比光阴极小的第一打拿极D1的表面上。二次发射倍增系统是最复杂的部分。打拿极主要由那些能在较小入射电子能量下有较高的灵敏度和二次发射系数的材料制成。常用的打拿极材料有锑化铯、氧化的银镁合金和氧化的铜铍合金等。打拿极的形状应有利于将前一级发射的电子收集到下一极。在各打拿极 D1、D2、D3…和阳极A上依次加有逐渐增高的正电压,而且相邻两极之间的电压差应使二次发射系数大于1。这样,光阴极发射的电子在D1电场的作用下以高速射向打拿极D1,产生更多的二次发射电子,于是这些电子又在D2电场的作用下向D2飞去。如此继续下去,每个光电子将激发成倍增加的二次发射电子,最后被阳极收集。电子倍增系统有聚焦型和非聚焦型两类。聚焦型的打拿极把来自前一级的电子经倍增后聚焦到下一级去,两极之间可能发生电子束轨迹的交叉。非聚焦型又分为圆环瓦片式(即鼠笼式)、直线瓦片式、盒栅式和百叶窗式。
光电倍增管是依据光电子发射、二次电子发射和电子光学的原理制成的、透明真空壳体内装有特殊电极的器件。光阴极在光子作用下发射电子,这些电子被外电场(或磁场)加速,聚焦于第一次极。这些冲击次极的电子能使次极释放更多的电子,它们再被聚焦在第二次极。这样,一般经十次以上倍增,放大倍数可达到108~1010。最后,在高电位的阳极收集到放大了的光电流。输出电流和入射光子数成正比。整个过程时间约 10-8秒。还有一种利用弯曲铅玻璃管自身内部的二次电子发射构成小巧的倍增管。光电倍增管在全暗条件下,加工作电压时也会输出微弱电流,称为暗流。它主要来源于阴极热电子发射。光电倍增管有两个缺点:①灵敏度因强光照射或因照射时间过长而降低,停止照射后又部分地恢复,这种现象称为"疲乏";②光阴极表面各点灵敏度不均匀。
光电倍增管原理
光电倍增管建立在外光电效应、二次电子发射和电子光学理论基础上,结合了高增益、低噪声、高频率响应和大信号接收区等特征,是一种具有极高灵敏度和超快时间响应的光敏电真空器件,可以工作在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区的光谱区。日盲紫外光电倍增管对日盲紫外区以外的可见光、近紫外等光谱辐射不灵敏,具有噪声低(暗电流小于1nA)、响应快、接收面积大等特点。
光电倍增管其他
光电倍增管可分成4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光电阴极、电子光学输入系统、电子倍增系统、阳极。
电倍增管是进一步提高光电管灵敏度的光电转换器件。管内除光电阴极和阳极外,两极间还放置多个瓦形倍增电极。使用时相邻两倍增电极间均加有电压用来加速电子。光电阴极受光照后释放出光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射向第一倍增电极,引起电子的二次发射,激发出更多的电子,然后在电场作用下飞向下一个倍增电极,又激发出更多的电子。如此电子数不断倍增,阳极最后收集到的电子可增加 10^4~10^8倍,这使光电倍增管的灵敏度比普通光电管要高得多,可用来检测微弱光信号。光电倍增管高灵敏度和低噪声的特点使它在光测量方面获得广泛应用。
光电倍增管根据不同的应用有不同的尺寸大小,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光 电倍增管是20英寸,由日本滨松光子学株式会社(hamamatsu)研制生产,最初用于小柴昌俊的超级神冈探测器中,装入了11200个,并最终探测到了宇宙中微子,小柴昌俊因此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20寸光电倍增管也因此在2014年获得"IEEE里程碑" 。
PMT参数优劣对闪烁体探测器性能至关重要。依据PMT的工作原理,建立PMT单光电子响应(SER)函数,搭建实验装置,完成PMT响应实验测试,在常温环境下测试了滨松CR194 PMT暗电流和单光电子信号。数字信号利用Roofit、Origin软件进行处理,得到暗电流和单光电子幅度值随高压变化的曲线图。分析图表,可得结论:在600~1 200 V之间,CR194 PMT暗电流响应幅度值或SER幅度值随工作电压的增加而增加。电压为1 000 V时,PMT的稳定性最好,1 000 V为实验的最佳工作电压。
多阳极光电倍增管目前应用广泛,其后续的常规PCB放大电路显示出体积大、功耗大、噪声高等缺点,制作专用集成电路ASIC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基于此类光电倍增管特性,在0.35μm CMOS工艺上,研制了4通道集成放大成形读出电路,包含前放、增益调整、滤波成形等模块。经过测试,功耗为66 mW;增益为62.2 mV/pC,输入动态范围13 pC,线性度1.5%,信噪比9,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简称PMT,是灵敏度极高,响应速度极快的光探测器。这种扫描器件实际上是一种电子管,感光的材料主要是金属铯的氧化物,其中并掺杂了其他一些活性金属(例如镧系金属)的氧化物进行改性,以提高灵敏度和修正光谱曲线,用这材料制成的光电阴极射线管,在光线的照射下能够发射电子,我们可以称之为光电子,它经栅极加速放大后去冲击阳极,最终形成了电流。在各种感光器件中,光电倍增管是性能最好的一种,无论在灵敏度、噪声系数还是动态范围上都遥遥领先于其他的感光器件,更难能可贵的是它的输出信号在相当大范围内保持着高度的线性输出,使输出信号几乎不用做任何修正就可以直接获得很准确的色彩还原。
同时,光电倍增管在各种感光器件中的生产成本是最高的,而且由于一次只能扫描到一个像素,因此扫描速度很慢,扫描一张图往往需要几十分钟。因此,光电倍增管现在只用在最专业的鼓式(大滚筒)的扫描仪之上,这种扫描仪的价格非常高昂,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贵族产品,不适合于一般家庭使用。
备案信息
备案号:54452-2016
备案公告: 2016年第6号(总第198号) 。
光电管,光电倍增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