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编者的话
第1章 绪 论
1.1 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
1.2 工程力学的任务和内容
1.3 刚体、变形固体及其基本假定
1.3.1 刚体和变形固体的概念
1.3.2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第2章 力的基本知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
2.1 力的定义、三要素及图示法
2.1.1 力的定义
2.1.2 力的三要素
2.1.3 力的图示法
2.2 荷载的分类
2.2.1 根据荷载作用时间的长短进行分类
2.2.2 根据荷载分布情况进行分类
2.2.3 根据作用性质进行分类
2.3 静力学公理
2.4 力的投影
2.4.1 力在平面坐标轴上的投影
2.4.2 力在空间坐标轴上的投影
2.5 力 矩
2.5.1 力对点之矩
2.5.2 合力矩定理
2.5.3 力对轴之矩
2.6 力偶
2.6.1 力偶和力偶矩
2.6.2 力偶的基本性质
2.7 约束与约束反力
2.7.1 柔性约束
2.7.2 光滑接触面约束
2.7.3 圆柱铰链约束
2.7.4 链杆约束
2.7.5 固定铰支座
2.7.6 可动铰支座
2.7.7 固定端支座
2.8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2.8.1 受力图的概念与作用
2.8.2 画受力图的步骤
2.8.3 画受力图示例
2.8.4 画受力图注意事项
2.9 结构计算简图
2.9.1 支座的简化
2.9.2 结点的简化
2.9.3 荷载的简化
2.9.4 计算跨度的确定
第3章 力系的合成与平衡
3.1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
3.1.1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3.1.2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3.2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3.2.1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
3.2.2 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3.3 平面一般力系的合成与平衡
3.3.1 力的平移定理
3.3.2 平面一般力系的合成
3.3.3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
3.3.4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3.3.5 平衡方程的应用示例
3.4 物体系统的平衡
3.5 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
3.5.1 滑动摩擦力
3.5.2 摩擦角和自锁现象
3.5.3 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
3.6* 空间力系的合成与平衡简介
3.6.1 空间任意力系的合成
3.6.2 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
3.6.3 其他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
3.6.4 平衡方程的应用示例
第4章 杆件的内力分析
4.1 杆件受力与变形特点
4.1.1 轴向拉(压)变形
4.1.2 剪切变形
4.1.3 扭转变形
4.1.4 平面弯曲变形
4.2 内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2.1 内力的概念
4.2.2 计算内力的基本方法—截面法
4.3 轴向拉(压)杆的内力分析和轴力图
4.3.1 轴向拉(压)杆的内力计算
4.3.2 轴力图
4.4 扭转杆的内力分析
4.4.1 外力偶矩的计算
4.4.2 扭转杆的内力——扭矩
4.4.3 扭矩图
4.5 梁弯曲时的内力分析
4.5.1 梁的基本类型
4.5.2 梁弯曲时横截面上的内力
4.5.3 计算指定截面的内力值
4.5.4 用“函数法”绘制梁的内力图
4.5.5 剪力、弯矩和荷载集度之间的关系
4.5.6 用“简易法”绘制梁的内力图
4.5.7 用“叠加法”绘制梁的弯矩图
第5章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5.1 物体的重心与形心的坐标公式
5.1.1 重心的概念
5.1.2 物体重心的坐标公式
5.1.3 物体重心(形心)的计算
5.2 面积矩
5.2.1 面积矩的概念
5.2.2 面积矩与形心的关系
5.2.3 组合图形的面积矩计算
5.3 极惯性矩、惯性矩、惯性积
5.3.1 极惯性矩、惯性矩和惯性积的概念
5.3.2 简单图形的极惯性矩、惯性矩的计算
5.3.3 组合图形的惯性矩计算
5.3.4 惯性半径
第6章 杆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6.1 应力的概念
6.2 轴向拉(压)杆的强度计算
6.2.1 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6.2.2 斜截面上的应力
6.2.3 轴向拉(压)杆的强度条件
6.2.4 强度计算示例
6.3 轴向拉(压)杆件的变形·胡克定律
6.3.1 轴向拉(压)杆的变形和应变
6.3.2 胡克定律
6.4 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6.4.1 材料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6.4.2 材料在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6.4.3 工程材料的选用原则
6.5 连接件的强度计算
6.5.1 剪切与挤压的概念
6.5.2 剪切与挤压的实用强度条件
6.5.3 连接件的实用强度计算示例
6.6 圆轴扭转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6.6.1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
6.6.2 极惯性矩和抗扭截面模量
6.6.3 圆轴扭转时的强度计算
6.6.4 矩形截面杆扭转时的应力计算简介
6.6.5 圆轴扭转时的刚度计算
6.7 梁弯曲时的强度计算
6.7.1 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和强度计算
6.7.2 横截面上的剪应力和强度计算
6.7.3 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6.8 梁弯曲时的变形和刚度计算
6.8.1 梁弯曲时的挠度和转角
6.8.2 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6.8.3 用积分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
6.8.4 用叠加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
6.8.5 梁的刚度条件和刚度计算
6.8.6 提高弯曲刚度的措施
6.9 组合变形杆件的强度计算
6.9.1 组合变形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6.9.2 梁斜弯曲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6.9.3 偏心压(拉)杆的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6.9.4 弯曲与扭转组合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6.9.5* 截面核心的概念
第7章 压杆稳定
7.1 压杆稳定的概念
7.2 压杆的临界力
7.2.1 两端铰支压杆的临界力·欧拉公式
7.2.2 其他约束压杆的临界力
7.3 压杆的临界应力
7.3.1 临界应力与柔度
7.3.2 大柔度杆的临界应力·欧拉公式
7.3.3 中柔度杆的临界应力·经验公式
7.3.4 临界应力总图
7.4 压杆的稳定计算
7.4.1 压杆的稳定条件(折减系数法)
7.4.2 压杆的稳定计算
7.4.3 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第8章 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
8.1 概 述
8.1.1 几何不变体系、几何可变体系的概念
8.1.2 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
8.1.3 刚片、自由度和约束的概念
8.2 几何不变体系的简单组成规则
8.2.1 二元体规则
8.2.2 两刚片组成规则
8.2.3 三刚片组成规则
8.3 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示例
8.4 结构的几何特征
第9章 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
9.1 多跨静定梁的内力分析·内力图
9.1.1 多跨静定梁的组成和基本型式
9.1.2 多跨静定梁的内力计算和内力图绘制
9.2 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分析·内力图
9.2.1 刚架结构的特征和基本类型
9.2.2 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计算及内力图绘制
9.3 静定拱的内力分析
9.3.1 拱的结构形式和特点
9.3.2 三铰拱的支座反力和内力
9.3.3 三铰合拱的理拱轴线
9.4 静定平面桁架的内力分析
9.4.1 概述
9.4.2 静定平面桁架的内力计算方法
9.5 静定组合结构的内力计算
第10章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10.1 概 述
10.1.1 结构位移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0.1.2 计算结构位移的目的
10.1.3 计算结构位移的假定
10.2 变形体的虚功原理
10.2.1 功的概念
10.2.2 实功与虚功
10.2.3 外力虚功与内力虚功
10.2.4 变形体的虚功原理
10.2.5 虚功原理的两种应用
10.3 结构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
10.4 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公式
10.4.1 结构在荷载作用下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
10.4.2 各类结构的位移计算公式
10.4.3 用积分法计算结构位移示例
10.5 用图乘法计算结构位移
10.5.1 图乘法的适用条件及公式推导
10.5.2 图乘法的注意事项
10.5.3 内力图形面积及形心位置
10.5.4 图乘法的技巧
10.5.5 用图乘法计算结构位移示例
10.6 线性变形体系的几个互等定理
10.6.1 虚功互等定理
10.6.2 位移互等定理
10.6.3 反力互等定理
10.7 静定结构因支座移动时的位移计算
第11章 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与位移计算
11.1 超静定结构的概述
11.1.1 超静定结构的概念
11.1.2 超静定次数的确定
11.2 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
11.2.1 力法的基本原理
11.2.2 力法的典型方程
11.2.3 用力法解算超静定结构的步骤和示例
11.2.4 力法的简化计算
11.2.5 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11.2.6 超静定结构内力图的校核
11.2.7 支座移动时超静定结构的计算
11.2.8 等截面单跨超静定梁的计算成果
11.3 用位移法计算超静定结构
11.3.1 位移法的基本原理
11.3.2 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和基本结构
11.3.3 位移法的典型方程
11.3.4 位移法解算超静定结构示例
11.4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超静定梁和无侧移刚架
11.4.1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11.4.2 多结点的力矩分配法
第12章 影响线
12.1 影响线的概念
12.2 静定梁的影响线
12.2.1 用静力法作静定梁的影响线
12.2.2 用机动法作静定梁的影响线
12.3 影响线的应用
12.3.1 应用影响线求量值
12.3.2 确定最不利荷载位置
12.4 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
12.4.1 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
12.4.2 简支梁的绝对最大弯矩
12.5 连续梁的内力包络图简介
附录 型钢规格表
参考文献
本书是全国高职高专土木工程类专业规划教材,是根据全国土木工程高职教研会制定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完成的。全书共分十二章,主要介绍工程力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力的基本知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杆件的承载能力计算,包括杆件的内力分析、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杆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压杆稳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包括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与位移计算、影响线等内容。
本书适用于全国高职高专土木工程、水利类专业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道桥等土建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亦可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工程力学与 结构力学 有什么区别 结构力学是 属于 工程力学的吗??
工程力学(engineering mechanics)工程科学中,力学是研究有关物质宏观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在理论工作上,有时要用微观的方法得出宏观的物理性质。工程给力学提出问题,力学的研究成果改...
有一本书,是专门的课后答案。工程力学习题全解(与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工程力学)配套)。下载的没有找到,可以在网上买本二手的就行。
本题要校核两项:一项是拉伸校核,一项是抗弯校核。 抗弯校核很简单:AB的弯矩最大点肯定在C点,其值为Fp*1.5=12KNm,然后除以抗弯系数Wz即可,结果为85.106MPa,小于许用应力,弯...
理论力学复习题 第七章:点的合成运动 例10 图示曲柄滑道机构,圆弧轨道的半径 R=OA=10 cm,已知 曲柄绕轴O以匀速n=120 rpm转动,求当 =30°时滑道BCD的 速度和加速度。 n R O O1A B C D va vr ve 解:取滑块 A为动点,动系 与滑道BCD固连。 求得曲柄OA转动的角速度为 4 rad/s 30 n a e rv v v 125.6cm/s 125.6cm/s 125.6cm/s a e r a BCD e v OA v v v v v 120° 30° A O O1 A B C D 分析加速度得 art ae arnaa n 2 2 n 2r r 1 125.6 1579 cm/s 10 v a O A n 2 a a 2 2(4 ) 10 1579 cm/s a a OA n t a e r ra a a a 将加速度向 轴上投影有: n a
工程力学作业 一、填空题 : 1.受力后几何形状和尺寸均保持不变的物体称为 。 2.构件抵抗 的能力称为强度。 3.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各点的切应力与其到圆心的距离成 比。 4.梁上作用着均布载荷,该段梁上的弯矩图为 。 5.偏心压缩为 的组合变形。 6.柔索的约束反力沿 离开物体。 7.构件保持 的能力称为稳定性。 8.力对轴之矩在 情况下为零。 9.梁的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称为 。 10.图所示点的应力状态,其最大切应力是 。 11.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两种效应分别是 。 12.外力解除后可消失的变形,称为 。 13.力偶对任意点之矩都 。 14.阶梯杆受力如图所示,设 AB和 BC段的横截面面积分别为 2A和 A,弹性模量为 E,则杆中最大正应力 为 。 15.梁上作用集中力处,其剪力图在该位置有 。 16.光滑接触面约束的约束力沿 指向物体。 17.外力解除后不能消失的变形,称为
课程资源
《工程力学》有配套的数字课程。
《工程力学》为慕课“工程力学——静力学”与“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的配套教材。
课程名称 |
建设院校 |
授课平台 |
---|---|---|
工程力学——静力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中国大学MOOC |
工程力学——材料力学 |
工程力学
作者:工程力学学科组编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工程力学
出版年:2018-03-01
页数:389
定价:44.90元
ISBN:9787111103349
工程力学属于非机类工科学生公共基础课、力学是工科学生的重要基础。也是机电、土木工程等专业学生解除力学知识的第一门课。同样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与工程技术联系密切的技术基础课程,是将力学的基本定理、定律和结论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工程技术中,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课。
工程力学适合非机类工科专业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