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工程结构创新与发展暨结构模态测试与应用 | 作 者 | 中国工程院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7年4月1日 |
ISBN | 9787040474213 |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
第二部分 参会专家名单
参会专家名单
第三部分 主题报告及报告人简介
屈曲球面:力学和几何学的一种共生
迪拜哈里法塔的智能同步和物联网化近实时监控
超大跨度桥梁的极限
亚洲灾害风险管理的问题与挑战
输电塔结构的新型三维支撑体系
超大型海洋浮式结构物:一种环保、可持续的海上造陆方案
具有两层小尺度构造的复合结构分析的高阶三尺度方法
多层大跨度建筑的新型空间网格结构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贯彻国土资源部第61号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以移动试验车测量桥梁动态特性的技术
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的研究与展望
创新混凝土技术在重大工程中的应用
特大跨度桥梁振动及其对策的新思考
高强钢材钢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设计与应用点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支承柱瞬间移除情境下的动态反应
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的任务和主要研究内容
刚性墙地震土压计算的合理简化方法
风荷载对超高层建筑的影响监测及数值模拟
基于响应测试的调谐质量阻尼器控制性能验证
土木工程复材结构领域的回顾及展望
带防屈曲约束支撑的实尺寸双层钢筋混凝土构架抗震设计与拟动力试验
可拆卸式钢结构和组合结构的新型连接
风荷载对车桥耦合系统的影响
世界各地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中的一种未知灾难性地震荷载
沈阳宝能国际金融中心T1塔楼结构设计与研究
非高斯风压极值估计——基于矩的Hermite多项式模型新进展
跨海长大桥梁建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后记2100433B
目前,我国的土木工程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建造了一大批超高层建筑、大型桥梁、大跨度体育场馆和博览建筑、大型交通枢纽、复杂重载工业建筑、海洋平台等标志性工程结构,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量世界先驱,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设计理论不完善、建造手段不够先进等原因,我国的工程结构常存在耐久性差、使用年限短、环境污染严重和建筑垃圾无法有效回收利用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工程结构的创新发展,使我国土木工程无法进入绿色化、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016年5月15-16日,由中国工程院和重庆大学联合主办的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工程结构创新与发展暨结构模态测试与应用”在重庆举办。本论坛结合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的相关内容,针对我国工程结构的创新与发展进行了专题研讨,依据土木工程领域国内外院士和知名专家的相关成果与建议提出了我国工程结构未来发展的对策。
《工程结构创新与发展暨结构模态测试与应用》是中国工程院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系列丛书之一,是一本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专著,可供土木工程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参阅。
一般载荷的频率是比较低的,所以只需要考虑与前几阶低阶模态是否会共振。准确的说是要分析与载荷频率接近的固有频率(模态)。在结构振动中,高阶模态能量占比太低,对整个结构振动影响不大。通常做模态分析做到前七...
框剪结构建筑模板面积是建筑面积的比例没有必然联系框架结构2.2-2.5, 框架剪力墙结构2.4-3.5框架-剪力墙结构也称框剪结构,这种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构成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
如果只有剪力墙的话,应该选择剪力墙结构。只有既有框架柱又有剪力墙的时候,才选择框架-剪力墙结构。
http://www.paper.edu.cn - 1 - 水电站主厂房网架结构模态分析与测试 1 喻刚,练继建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300072) ren_he@eyou.com 摘 要:本文结合某水电站主厂房的网架结构,利用有限元计算和实际测量相结合的方法, 对位于水电站厂房上部的网架结构进行了模态分析, 得到了其主要阶频率和振型。 实践表明 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能够较好的吻合以及网架结构具有较大的刚度和强度。 这就为以后水利 工程应用此种结构以及进行模态分析提供了一个参考。 关键词 :网架结构,模态分析,模态测试,水电站 1. 引 言 网架作为一种空间结构, 它是由许多杆件沿平面或曲面按一定要求组成的高次超静定空 间网状结构。其早在上个世纪 40年代就在德国首先成功运用于工业建筑上,此后在世界上 得到蓬勃发展并形成了众多定型体系,如米罗( MERO)体系、单杆体系(
介绍了一种桥梁结构模态参数测试中传感器优化布置的局部次优方法,也就是逐步消减法,该法基于识别误差最小原则,力求使得感兴趣的模态向量尽可能的线性无关。首先根据矩阵理论,通过QR分解使得矩阵列向量组具有较大范数,然后以MAC矩阵的最大非对角元为目标函数,根据传感器的可选位置对MAC矩阵的贡献大小,从剩余传感器的可选位置中去掉对目标函数贡献最小的可选位置,直到传感器数目达到最理想的数目。这种方法简单而且计算效率高,最后通过一个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第一章绪论
1.1大型工程结构模态参数识别的内容
1.2大型工程结构模态参数识别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1.3模态参数在大型工程结构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ERA特征系统算法及其改进的识别技术
……2100433B
本书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的大型工程结构模态参数识别技术,系统地论述了ERA特征系统算法及其改进的模态识别技术、频域法模态参数识别技术、时间序列ARMA模型模态参数识别技术和基于模态参数的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等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并通过对若干工程振动问题的分析,说明模态参数识别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本书取材广泛、内容新颖,既阐明基本概念,又注重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
本书可供土木水利、机械、车辆交通、能源、航空航天、力学等工程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作为有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教材。
一个工程结构的完成是在满足人们和社会需要的前提下,以建筑材料、设备为中心,以相应的结构力学理论与建筑施工技术为依据,配合当地的环境状况和建筑艺术而相辅相成的综合性创作。因此,建筑材料特别是轻质高强和耐环境介质侵蚀的建筑材料的探索;充实和提高测试手段和测试技术;发展与材料性能紧密结合的结构力学理论和高效能的新颖施工技术等四个方面,是工程结构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双层薄膜充气结构,已开始用作大跨度轻质保温屋面;金属蒙皮结构不仅在飞机库上应用,也开始在悬挑大跨屋面上应用;海洋平台也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空间结构。此外,纤维混凝土、铝合金、玻璃钢等建筑材料的诞生,也是工程结构新变革的前奏。
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配合下,工程结构中的许多力学问题能够得到精确解,可改变目前一些不合理的假定,并使工程结构的空间作用、动态反应、延性设计与周围介质的相互作用、系统优化等获得新的发展,工程结构形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施工技术和设备是促进工程结构发展的重要手段,平面运输、垂直运输、构件制作、现场施工、装修粉刷、设备安装等各种施工工具和设施的改进以及施工方法的机械化、电子化,也可在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的目标下,加速工程结构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