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车辆液压动力学与控制原理》是2006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姚怀新。
书名 | 工程车辆液压动力学与控制原理 | 作者 | 姚怀新 |
---|---|---|---|
ISBN | 9787114061738 | 类别 | 图书 > 科技 > 汽车与车辆 |
页数 | 267 | 出版社 | 人民交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6-10-01 | 装帧 | 平装 |
开本 | 16 |
第一篇 工程车辆牵引动力学概述及其研究回顾
第一章 工程车辆的特性与工作原理
1.1.1 工程机械的分类概述
1.1.2 两类工程车辆的性能实现方法与控制原理
第二章 工程车辆的牵引负荷特性与动态性能
1.2.1 动态牵引性能概述
1.2.2 动态牵引试验方法
1.2.3 随机负荷的分解与合成
1.2.4 动态牵引性能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1.2.5 工程车辆动态牵引负荷特性分析
1.2.6 动态负荷对车辆牵引系统各总成性能的影响及有关措施
1.2.7 工程车辆传动技术研究综述
第三章 牵引动力学研究综述
1.3.1 研究历史回顾
1.3.2 工程车辆牵引动力学与液压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与目的
1.3.3 工程车辆动态分析与数学模型
1.3.4 牵引动力学模型的分析与总结
1.3.5 牵引动力学研究的新方向--车辆液压动力学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工程车辆液压动力学中关键问题的分析研究
第一章 工程车辆液压驱动系统的构成与特点分析
2.1.1 工程车辆对无级调节驱动装置的要求
2.1.2 流量耦合系统及其静态特性
2.1.3 压力耦合二次调节系统的特点及静态特性
2.1.4 工程车辆液压系统恒功率控制特性分析
2.1.5 二次调节技术研究综述以及在车辆传动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2.1.6 定流网络二次调节原理与特点分析
2.1.7 牵引式工程车辆理想液压传动与控制系统的结构与特征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液压驱动工程车辆牵引性能参数在行走机构滑转曲线上的配置与控制方法研究
2.2.1 工程车辆牵引性能指标与牵引参数的关系
2.2.2 传统车辆牵引参数匹配方法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2.2.3 液压驱动车辆行走机构参数匹配与控制方法
2.2.4 结语
第三章 工程车辆液压驱动系统元件参数的选择与静态匹配
2.3.1 工程车辆液压驱动系统的效率分析
2.3.2 工程车辆液压元件工作压力的合理选择与匹配
2.3.3 工程车辆液压元件工作转速的选择及参数匹配
第四章 工程车辆液压驱动系统的静态控制特性
2.4.1 发动机与液压传动装置的参数匹配及控制原理--系统输入控制
2.4.2 变量液压马达的参数匹配与静态控制方法--系统输出控制
第五章 工程车辆驱动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与控制分析
2.5.1 流量耦合变量泵-变量马达系统数学模型
2.5.2 流量耦合系统的优化设计--优化反馈控制模型研究
2.5.3 车辆驱动流量耦合系统的自适应控制分析
2.5.4 车辆驱动系统的压力耦合二次调节模型与控制
2.5.5 车辆液压驱动系统中蓄能器与数学模型
第六章 车辆液压驱动系统的结构组成、控制方式及蓄能器配置的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篇 工程车辆液压驱动系统性能模拟试验台研究
第一章 工程车辆液压底盘驱动系统性能试验台结构原理与方案
3.1.1 试验台的建设目的与研究内容
3.1.2 车辆液压底盘模拟试验台及其驱动系统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第二章 试验台模拟驱动系统设计与动态分析
3.2.1 模拟驱动系统的静态参数匹配计算
3.2.2 驱动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性能参数
第三章 试验台二次调节加载系统研究
3.3.1 性能要求与工作原理
3.3.2 油源驱动装置工作原理及其他
3.3.3 加载系统参数匹配计算
3.3.4 加载系统动态性能研究
3.3.5 试验台驱动与加载系统的耦合与解耦控制研究
3.3.6 一次元件--恒压变量泵子系统模型研究
第四章 试验台整体模型分析与性能试验研究
3.4.1 试验台整体数学模型分析
3.4.2 试验台性能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工程车辆液压动力学是传统牵引动力学的延伸与发展,是将现代液压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与牵引车辆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工程车辆理论学科分支。本书总结了传统牵引动力学研究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了将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引入牵引式车辆中应解决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包括液压驱动车辆的系统结构与控制方式;发动机与液压系统的参数匹配与控制原理以及液压系统与负载的参数匹配与控制原理;液压驱动车辆动态滑转特性与控制方法;液压驱动与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与校正原理等,并介绍了进行上述研究的试验台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从理论与方法上构建了工程车辆液压动力学的基本框架。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工程机械、车辆类研究生的专业教材和参考书,亦可供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自卸车(运土石)、洒水车、沥青洒布车、拖车(半挂,用于拖运机械)、水泥砼泵送车、道路综合养护车、桥梁检测车等。
研究水和其他液体的运动规律及其与边界相互作用的学科。又称液体动力学。液体动力学和气体动力学组成流体动力学。液体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①理想液体运动。可忽略粘性的液体称为理想液体,边界层外的液体可视...
工程车辆拉运石头运费计算方法如下: 运费=每方单价x工程车容积; 其中每方单价是运输方与购买方协商而定,工程车容积=车斗长x宽x深。 工程车辆包括:自卸车(运土石)、洒水车、沥青洒布车、拖车(半挂,用...
全液压动力制动系统动态特性直接关系到车辆的行驶安全性能。在对串联式液压制动阀结构与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全液压动力制动试验系统,将制动阀踏板脚踏处、制动轮缸入口及制动阀入口处作为测点,安装荷重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测试信号经动态应变仪显示并记录,进行制动阀动态特性试验。结果证明,试验系统可满足对制动阀及系统动态特性分析与研究的需要,为工程车辆全液压动力制动系统的设计与性能的改进提供了依据。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液压冲床是应用帕斯卡原理:封闭系统的压力是定值。液压冲床中有一部分是活塞,有类似泵的作用。其截面积较小,产生较小的力,另一部分是面积较大的活塞,两者压力相同,面积较大的活塞其施力也较大。若泵和冲压的液压缸分开的话,只需要小直径的管连接泵和液压缸,较容易抵抗液体压力。
在活塞移动时,在液压缸中液体(例如液压液)也会随着移动。假设液体不可压缩。小活塞位移影响的油体积等于大活塞位移影响的油体积。因此两者的位移距离会不同,和活塞面积成反比。因此,为了让大活塞移动,小活塞需要走较长的距离。大活塞出力较大,但位移较短,小活塞受力较小,但位移较长,因此符合能量守恒定律。若大活塞的面积增加,其活动距离会更短。
液压冲床的概念也可以用在液压成形制程中。
第1章 绪论
1.1 工程车辆制动系统概述
1.1.1 工程车辆制动系统的组成
1.1.2 制动器的类型
1.1.3 气顶液与全动力液压制动
1.1.4 工程车辆新型电液制动系统
1.2 全动力液压制动系统研究现状与方法
1.2.1 主要元件的研究
1.2.2 系统动态特性的研究
1.2.3 仿真与试验研究
1.2.4 稳健设计
1.3 制动器研究现状与方法
1.3.1 鼓式制动器研究
1.3.2 盘式制动器研究
1.3.3 湿式多盘制动器研究
1.4 本书研究内容
第2章 虚拟样机技术的理论基础
2.1 刚体动力学方程
2.2 柔性体动力学方程
第3章 全动力液压制动系统设计理论
3.1 全动力液压制动系统常规设计方法
3.1.1 系统参数确定
3.1.2 主要元件选择
3.2 制动管路传输特性及其对制动响应特性的影响
3.2.1 制动管路特性分析
3.2.2 管路传输滞后影响因素
3.3 蓄能器在制动及充液过程中的动态数学模型
3.3.1 充液过程
3.3.2 制动过程
3.4 制动轮缸在制动过程中的动态数学模型
3.4.1 空行程阶段
3.4.2 增压阶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蓄能器充液阀的静动态充液特性
4.1 充液阀原理及受力分析
4.1.1 结构原理
4.1.2 静态受力分析
4.2 充液系统静态特性分析
4.2.1 恒压充液特性
4.2.2 恒流充液特性
4.3 充液阀充液动态特性及影响因素
4.3.1 动态数学模型
4.3.2 动态特性分析
4.3.3 系统参数变化影响
4.3.4 充液阀结构参数变化的影响
4.4 全动力液压制动系统与整机的匹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回路制动系统及制动阀的动态特性
5.1 制动阀原理与设计
5.1.1 制动阀原理
5.1.2 制动阀设计
5.2 双回路制动阀的稳态工作特性
5.2.1 受力分析
5.2.2 静态特性分析
5.3 双回路制动系统及制动阀的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5.3.1 空行程动态特性
5.3.2 系统动态特性数学模型
5.3.3 仿真模型与结果
5.4 双回路系统响应特性主要影响因素及参数选择
5.4.1 系统参数变化
5.4.2 元件结构参数变化
5.4.3 阀芯内力分析
5.4.4 制动方式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双液动力转换器及其动态特性
6.1 双液动力转换器原理与设计理论
6.1.1 转换器原理
6.1.2 结构参数设计
6.2 双液动力转换器的建模与动态特性仿真
6.2.1 转换器数学模型
6.2.2 空行程过程中的转换器特性
6.3 双液动力转换器结构参数的选择
6.4 双液动力转换器对双回路全动力液压制动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6.4.1 系统完整模型
6.4.2 系统特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动力液压制动系统试验
7.1 系统台架试验设计
7.1.1 试验标准
7.1.2 试验系统
7.2 系统与元件的仿真模型验证试验
7.2.1 系统模型验证
7.2.2 转换器模型验证
7.2.3 充液阀与蓄能器模型
7.3 多工况下系统动态特性试验
7.4 双回路制动阀及双液动力转换器性能试验结果
7.5 系统响应试验结果分析
7.5.1 制动方式变化
7.5.2 单回路工况
7.5.3 蓄能器工况
7.5.4 耦合工况
7.5.5 双液动力转换器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动力制动系统关键件的稳健设计
8.1 稳健设计策略
8.2 稳健设计的数学模型
8.2.1 质量模型
8.2.2 数学模型
8.3 基于充液时间的充液阀稳健设计
8.3.1 设计变量与噪声因素
8.3.2 参数设计
8.3.3 最佳组合及验证
8.4 基于制动响应特性的制动阀稳健设计
8.4.1 设计变量与噪声因素
8.4.2 参数设计
8.4.3 最佳组合及验证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鼓式制动器制动效能因数的虚拟样机模型
9.1 鼓式制动器制动效能因数的线性静力学数学模型
9.2 鼓式制动器制动效能因数的非线性动力学数学模型
9.2.1 非线性接触力数学模型
9.2.2 鼓式制动器制动效能因数的非线性动力学数学模型
9.3 鼓式制动器制动效能因数的虚拟样机模型
9.3.1 虚拟样机模型建立的一般过程
9.3.2 鼓式制动器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过程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钳盘式制动器非线性振动的虚拟样机模型
10.1 摩擦因数变化引起非线性振动的虚拟样机分析
10.1.1 黏滑摩擦模型
10.1.2 负阻尼摩擦模型
10.2 模态耦合引起的盘式制动器振动理论分析
10.3 刚性摩擦片,弹性制动盘非线性振动模型的虚拟样机分析
10.3.1 刚性摩擦片,弹性制动盘非线性振动的数学模型
10.3.2 刚性摩擦片,弹性制动盘非线性振动的虚拟样机模型
10.4 盘式制动器非线性连续系统振动的虚拟样机模型
10.4.1 盘式制动器非线性连续系统振动的数学模型
10.4.2 盘式制动器非线性连续系统振动的虚拟样机模型
10.5 本章小结
第11章 制动器的虚拟样机应用实例
11.1 鼓式制动器制动效能因数虚拟样机模型分析
11.2 钳盘式制动器虚拟样机模型振动分析
11.3 制动性能分析和评价
11.3.1 鼓式制动器的制动性能
11.3.2 盘式制动器的制动性能
11.3.3 制动器的评价分析
11.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2100433B
静液压制工艺的物理本质就足利用巴斯葛原理,流体基本上是不可压缩的,给流体施加压力,压强通过流体连续的传递,在液体中各处的压强相等。不过要注意,在高压状态下液体也会发生收缩,一般认为在压力超过50MPa时,体积会发生明显收缩,可高达
上图是等静压机的原理图(以湿式为例)。用大型高强度钢锻件做的高压缸是等静压机的主体零件,或者用钢件做缸体内衬,外面用钢带,钢丝缠绕,提高压缸的抗压强度,保证压缸工作时的安全性。高压缸内装液体油,或者含有5%油的乳化液,也可装纯净水,用这些液体做传递压力的介质。操作时用高压泵向压缸内加添少许液体,可把缸内的液体压力提高到约200MPa,需要压制的粉末装在一个柔性的塑胶套(袋)内,排尽胶套内的空气,并把胶袋密封,防止压制过程中油进入套内。胶套置于高压缸内的液体介质里面,在高压液体的作用下,胶套内的粉末被压成压坯。通常在柔性塑胶套的外面套一个等尺寸同形状的钢外套,以便保证压坯的形状和尺寸的准确性。柔性套用天然橡胶或人造塑料制造,通常人造塑胶的成分(质量分数)是:聚氯乙烯树脂100份,苯二甲酸二辛酯100份(或者苯二甲酸二丁酯),三元基硫酸铅2~3份,再加硬脂酸0.3份,搅拌混合均匀,抽真空排气后,用混合调好的胶体制造软套的过程为:只把符合设计尺寸要求的芯棒放在混合好的液态胶内,使芯棒表面沾带有一定厚度的胶体,再把带有胶体的芯棒放在适当的高温烘箱内烘烤一定时间,套子定形后水冷脱模,并仔细检查保证胶套没有渗漏,否则,在等静压机的高压缸内加压时,液体渗入套内粉末变成稀的金属泥料而不能成形。
装有粉末的柔性套放人高压缸的液体内,软模套和粉末同时受压变形。与钢模压制不同,等静压时软模套和被压粉末同时变形,消除了压模和粉末之间的摩擦压力损失,粉末之间相对运动距离很小,特别是纵向比横向要小得多。高压缸内的液体各处的水静压力认为都是相等的。这样一来,等静压压制的粉末压坯各处的密度近似是相等的。
但是,经过仔细的分析研究后发现,等静压压出的毛坯各点的密度还是有一点差别,特别对大直径坯料,但总体差别不大。对于直径80mm的钼生坯的密度进行了解剖分析,压制压力接近200MPa,用车床把钼压坯的外径每次车掉10mm,分六次把压坯的直径车小到20mm。实际上每次车掉一个同心圆套,计算出圆套的体积和重量,就可算出每个同心圆套筒的密度,可以得出压坯直径方向的密度分布。压坯的平均密度和相对密度自外向里逐渐变小,车下的套环的密度自大直径到小直径密度是逐渐下降,即整个压坯的密度由里向外逐渐向上升。最外面一层环的密度比心部的密度高约5%。而等静压压制的平板坯的内外密度差比圆柱体的小约50%。板坯的内外密度差比圆柱体的小,板坯的密度均匀。
这种密度差的根源在于粉末之间存在有内摩擦,引起由外向内的压力损失。粉末压坯的压制密度与压力有直接关系,这种关系可能符合巴尔申关系或者双对数方程的关系。等静压压制的压坯密度与压制压力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粉末粒度和压坯形状(长径比)之问有关系,压坯的径向收缩和轴向收缩是不一样的,存在有收缩的各向异性。细粉的收缩率比粗粉的高,粗粉收缩的各向异性比细粉的严重一点(粉末的粒度5.0μm、3.5μm和2.3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