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复杂构件不均匀变形机理与精确塑性成形规律 | 完成人 | 杨合等 |
---|---|---|---|
获奖情况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依托单位 | 西北工业大学 |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100433B
主要完成人:
杨 合(西北工业大学),
詹 梅(西北工业大学),
郭良刚(西北工业大学),
李宏伟(西北工业大学),
孙志超(西北工业大学)
地基的均匀与不均匀个人认为太定量的计算没有必要,而且在勘察阶段也没有太大可行性。地基均匀性的评价宜作定性判断,地基均匀性的评价其目的是为建筑物的可能变形做初步判断。个人倾向与地基均匀性评价从三个方面考...
物体在受到外力时发生形变,去掉外力时变形不回复,这是塑性变形,实质是物体内部的晶粒和晶粒之间发生滑移和晶粒发生转动
弹性变形是在物体受到外力时,其内部只存在晶格变形而无位移,外力消失后,晶格复位,物体形状也随之复原塑性变形是受外力后,其内部不単有晶格变形而且产生晶格移位 ,外力消失后,晶格不能复位,物体形状也不能复...
探讨了矿山建筑物地基不均匀变形的规律和特点,分析了造成不均匀变形的原因,介绍了应该采取的措施。
既有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裂缝、倾斜或不均匀沉降等现象,通过对房屋进行检测鉴定,并根据检测鉴定结论进行相应的加固处理,能减少或者避免房屋倒塌事故的发生。重点讨论并分析了一个典型的五层砖混结构住宅楼的检测项目、承载力验算复核、裂缝成因及安全状况,对同类的砖混结构房屋的检测鉴定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板料成形
其成形方法主要有真空成形法。
真空成形法有凹模法和凸模法。将超塑性板料放在模具中,并把板料和模具都加热到预定的温度,向模具内吹入压缩空气或将模具内的空气抽出形成负压,使板料贴紧在凹模或凸模上,从而获得所需形状的工件。对制件外形尺寸精度要求较高时或浅腔件成形时用凹模法,而对制件内侧尺寸精度要求较高时或深腔件成形时则用凸模法。
真空成形法所需的最大气压为105Pa,其成形时间根据材料和形状的不同,一般只需20~30s。它仅适于厚度为0.4~4mm的薄板零件的成形。
板料深冲
在超塑性板料的法兰部分加热,并在外围加油压,一次能拉出非常深的容器。深冲比H/d0可为普通拉深的15倍左右。
挤压和模锻
超塑性模锻高温合金和钛合金不仅可以节省原材料,降低成本,而且大幅度提高成品率。所以,超塑性模锻对那些可锻性非常差的合金的锻造加工是很有前途的一种工艺。
前 言
金属塑性成形就是利用金属的塑性,在工具及模具的外力作用下来加工制件的少切削或无切削的工艺方法。由于工艺本身的特点,它虽然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却又在不断的研究和创新之中,新工艺、新方法层出不穷。这些研究和创新的基本目的不外乎增加材料塑性、提高成形零件的精度及性能、降低变形力、增加模具使用寿命和节约能源等。而“塑性成形原理”正是实现这些目的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是“材料力学”和“金属学”。
本书以编者多年从事该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为基础,结合学科的新近研究成果并参考有关教材编写而成。全书共分5章,另有绪论和附录。主要内容介绍如下:在绪论中讲述了金属塑性成形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金属塑性加工的分类,金属塑性成形原理课程的目的和任务,金属塑性成形理论的发展概况;第1章讲述金属塑性成形的物理基础;第2章在介绍塑性成形过程中应力分析、应变分析、屈服条件及应力、应变关系的同时,还对摩擦和润滑做了较详细的介绍;第3章主要介绍主应力法和工程计算法的基本原理和解题步骤;第4章对滑移线场理论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结合实例介绍滑移线法的应用;第5章在介绍界限法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上限原理及其应用。为满足教学及自学读者自测的需要,每章都有习题和思考题,书末还附有金属塑性成形原理实验选编及部分该课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选编。本书主要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及模具设计制造培训班的教材,也可供工厂企业、科研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绪论及第1章、第2章由闫洪教授编写,第3章、第4章、第5章及附录由周天瑞教授编写。本书由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王高潮教授主审。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南昌大学杨雪春、邱映辉等教授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的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塑性成形理论与实践中的创新:王仲仁文选》是王仲仁教授及其学生们的研究成果汇编。第一篇为塑性成形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首次给出的塑性加工中三向受力各工序在Mises屈服柱面上的定位及平面应力各工序沿屈服椭圆的加载轨迹与尺寸变化趋势的预报、所发明的无模液压胀形与多点三明治成形及其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内高压成形及黏性介质压力成形的应用,也包括对上述新加工方法的有限元模拟。第二篇为业内专家回顾和总结王仲仁教授在塑性加工领域多方面贡献的学术论文。第三篇为王仲仁教授关于创新与创业、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等方面的文章。第四篇为王仲仁教授的相关报道。第五篇为附录,包括王仲仁教授获奖成果目录、学术论文目录、主编书籍目录及所指导的博士生论文题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