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起我国自行制造的蒸汽机车。
中文名称 | 反修型蒸汽机车 | 时间 | 1952年 |
---|---|---|---|
兴起 | 自行制造蒸汽机车 | 型号 | 代号YH |
增减相抵 | 仅增加了100台 |
反修型蒸汽机车型号
该型机车进口时定名为友好型,代号YH。1966年9月,在极左思潮下,社会上掀起的更改街道、车、船名称的风浪也波及到机车。各种各样的型名建议纷纷提出。当时铁道部机务局邀请部内宣传、工业等部门商定了方案,很快由时任铁道部部长吕正操批准公布施行。友好型改为反修型。1971年7月,蒸汽机车型名又作了一次部分更正。反修型按进口机车沿用原型名FD,即将俄文字母ΦД改为相应的汉语拼音字母FD。
苏联的铁路轨距为1524毫米,进口时机车轨距改为1435毫米,为此,机车更换或移动了各车轮的轮心,另外还改造了制动装置,更换了车钩等。经过大量的技术改造,这批机车在东北及华北各铁路局广泛使用,是我国使用的主型货运机车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期,这批机车陆续退役,1990年取消该机车型号。
中国铁道博物馆收藏了一台FD型1979号蒸汽机车,机车全长29.07米,构造速度每小时85公里,轴式排列为1-5-1,原使用于江岸机务段、信阳机务段,1987年10月停用,1988年从郑州铁路局信阳机务段退役,现存放于中国铁道博物馆机车展厅,供人参观。
反修型蒸汽机车兴起
1952年起,我国开始自行制造蒸汽机车,但制造数量不能满足铁路运量的需要。国内铁路运量迅速增长,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特别是机车不足,是影响运输能力的关键所在。"一五"期间虽生产了511台机车,但同期报废量大,增减相抵仅增加了100台。国民经济发展迅猛,靠自己制造机车,显然在短期内难以应付。
所以,时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参加在捷克召开的第三届社会主义国家铁道部长会议后,在莫斯科停留期间,遵照国务院的指示,与苏联交通部长商定,购买了苏联逐年更换下来的ΦД型机车1000台,以应急需。这种机车是以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菲列克斯·捷尔仁斯基的名和姓两个俄文字母命名、于1931年由伏洛希洛夫格勒机车制造厂制造的大功率干线货运机车。这种机车马力大、耐用,整修后即可投入运营。这项果断的应急措施,对缓和当时国内铁路机车供应不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机车上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结构和新材料,如全电焊锅炉、铸钢汽缸、密闭式司机室、混合式给水预热装置、加煤机、吹炱器、风动摇炉器等,因而使该型机车达到了世界蒸汽机车的先进水平。具有轮周功率大、牵引性能好...
机车参数制造厂大连工厂、大同工厂等首台生产年份 1956累计产量/台 4714 用途 货运轴式1-5-1轨距/mm 1435整备质量/t 133.8动轴轴重/t 20.1轮周功率/kW(马力) 219...
前进型蒸汽机车是中国第一次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功率干线货运机车,代号QJ (曾称和平型,代号HP;反帝型,代号FD)。1956年由大连厂设计并制造,1958年到 1961年,大同、沈阳、长春、唐山、牡丹江...
蒸汽机车目前仍然是我国铁路的主要牵引动力。所以当前我国铁路的技术政策中指出:"要千方百计对蒸汽机车进行挖潜改造,提高效率,降低能耗,改善其经济性"。要提高蒸汽机车的热效率,首先就要考虑到提高余热的利用率,而提高余热利用率可挖掘的潜力有
国产主型蒸汽机车都安装了混合式给水预热器(以下简称热水泵)。热水泵是不是有益的附属装置,本文就其利弊进行了讨论。热水泵是利用汽缸排出的一部分废汽来提高锅炉给水温度的一种余热利用装置。据介绍,装有热水泵的机车可节煤6~8%,节水10~15%。但是,我段的实践却并非如此。如:杭州至金华间货物运输,从五十年代初到1980年,使用的菲得型机车约30台,其中有的机车有热水泵,有的机车无热水泵。在客观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没有得出装有热水泵的机车的节煤率比没有装热水
KD型蒸汽机车KD7型
KD7蒸汽机车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于二次大战结束后,作为协助中国战后重建所援助之蒸汽机车,于1946年至1947年间由美国ALCO、Baldwin及Lima制造160辆,与比利时国铁(SNCB/NMBS)29型(class 29)蒸汽机车形式相同。最初称为MCCS型,1950年改为ㄙㄌ7型(SL7),1959年改称为KD7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中美意识型态对立,此批蒸汽机车成为中国最后引进的美国制蒸汽机车。
KD7型主要配置于上海、广州铁路局做为干线货运用蒸汽机车, 于较大型之蒸汽机车(例如FD型)开始运用后退居次要地位。1970年代末期改为调度及小运转使用,至1980年代逐步由建设型蒸汽机车取代。上海铁路局于1988年年调配建设型蒸汽机车34辆,取代KD7型蒸汽机车作为调度及小运转使用,至此KD7型蒸汽机车全部退出营运。KD7型性能虽然相当优越,但在退出国铁营运后,并未转卖至企业继续使用。
KD7型是相当现代化的蒸汽机车而受到相当重视,其许多设计及附属部件作为中国改造或新设计蒸汽机车之标准。KD7型并曾进行多次性能改造。1954年将机车零部件英制尺寸,进行公制转换。1957年在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中,改造汽阀、汽缸涨圈、大轴润滑系统、加煤机、汽缸排水阀进行技术改造,并加装推煤机、锅炉放水阀等装备。
车轮配置:2-8-0(1D)
动轮直径:1520mm
汽缸(缸径×行程):560mm×710mm
锅炉使用压力:15.8kg/cm²
炉箆面积:4.10m²
全传热面积:256.93m²
牵引力:23,200kg
车速:90km/h
总重:140.0吨
动轮上重量:78.24吨
平均轴重:19.55吨
全长:20,370mm
中国铁道博物馆
KD7-534上海铁路博物馆
KD7-641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KD7-587大同蒸汽机车陈列馆
KD7-513
Kch4型蒸汽机车是苏联铁路的一款窄轨蒸汽机车,该款蒸汽机车由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斯柯达公司制造。[注1]
中国在苏联铁路Kch4型和Kp4型蒸汽机车的基础上,研制出C2型蒸汽机车。
KD11型的前身为南满州铁道Solini(ソリニ)型,为1907年由美国Baldwin公司制造之20辆饱和式蒸汽机车。原先称为H2型(车号1048~1067),1920年改称为Solini(ソリニ)型(车号不变),1938年仍称为Solini(ソリニ)型,但车号改为ソリニ1~20。
此型机车为南满州铁道修改轨距为标准轨后,最早订购的一批蒸汽机车。最初使用于满铁本线,于M型(ミカイ)、P型(デカ)型开始使用后,改为行使安奉铁路牵引货物列车或混合列车。1927年进行过热式改造,同时将汽缸直径扩大(533mm → 560mm),并将汽门修改为华氏汽门。1927年有五辆出借给四洮铁路,1935年至1936年间使用于北鲜铁路。
二次大战结束时,尚有18辆Solini(ソリニ)型分布于奉天(15辆)、哈尔滨铁路局(1辆),另有2辆出借其他铁道。
制造时 | 过热式改造 | ||||||
---|---|---|---|---|---|---|---|
车轴配置 | 2-8-0(1D) | ||||||
动轮直径 | 1,372mm | 1,370mm | |||||
汽缸(直径x行程) | 533 mm x 711 mm | 560 mm x 711 mm | |||||
锅炉压力 | 12.7kg/cm² | ||||||
炉床面积 | 4.36 m² | ||||||
运转整备重量(机车) | 78.23t | ||||||
动轮上重量 | 68.58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