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汾渭盆地石油普查阶段地质成果报告 | 成果登记号 | 19870294[02325] |
---|---|---|---|
第一完成单位 | 地矿部第三石油普查勘探大队 | 项目类别 | 科研项目 |
盆地内部构造以断块为主,总的来同断块构造发育,北部多呈断阶构造展布,凹陷构造控制,深凹陷位于盆地南部,由西安凹陷,固市凹陷,运城凹陷组度最大(7000米)。盆地沉积盖层组成:晚始世红河组,早渐新世白鹿,河湖相沉积,属氧化环境下产物,元生油条件,应必无过景层段;上组虽必湖相沉积,肯有一定的有机质,但不具备烃类向微石油转化的起致使该层段无油气生成。在石油普查过程中,还注意了不同构造部位,的钻探验证,在众多的钻井中均未发现可靠的油气显示,足以表明上第景。根据该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建议对第三隆起褶带上其他盆地的石后一步考虑。 2100433B
成果登记号 |
19870294[02325] |
项目名称 |
汾渭盆地石油普查阶段地质成果报告 |
第一完成单位 |
地矿部第三石油普查勘探大队 |
主要完成人 |
陈万川、陈家弦、云谅英、徐叔明、黄家斌 |
主题词 |
汾渭;石油普查 |
总体来说竣工测量主要是建筑物的平面位置、高程、附属物所处的位置及参数
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的柴达木盆地素有中国“聚宝盆”之美誉,高山、盐湖、风蚀丘陵、戈壁荒漠等多种地形地貌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走进柴达木盆地,似乎走进了地球的童年。沙海无垠,气象...
成果报告书只是对成果的结论,成果文件就是预结算文件等
在获取大量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的基础上 ,对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2 的成因及充注驱油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2 可划分为壳源型岩石化学成因、壳源型有机成因、壳幔混合型及火山幔源型成因 4种成因类型 ;其中 ,莺歌海盆地壳源型及壳幔混合型CO2 运聚成藏主要受控于泥底辟热流体晚期分层分块多期局部上侵活动与上新统—中新统海相含钙砂泥岩的物理化学综合作用 ;琼东南盆地东部及珠江口盆地火山幔源型CO2 成藏主要受控于幔源型火山活动及沟通深部气源的基底深大断裂的展布 ;CO2 运聚成藏中 ,其充注驱油过程主要受运聚输导条件及气源供给等诸多地质关键因素的制约和控制。由于CO2 充注驱替往往导致油气藏中油气再分配或重新组合 ,并引起原来的油气产出及产状特征发生变化 ,故容易形成新的油藏或气藏。因此 ,可以将CO2 充注驱油特征作为判识油气成藏动态过程的示踪标志 ,用于预测油气运聚状态 ,追踪油气分布特征
徐闻区块位于我国广东省雷州半岛南部及其东、西两侧海域、琼州海峡大部及海南省海口市以北地区 ,面积近 740 3km2 ,其中海区面积约 3870km2 。该地区属亚热带气候 ,常年高温多雨 ,海区多风浪 ,潮差也较大 ,自然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此外 ,野外作业条件极差。针对徐闻区块勘探程度很低 (尤其是海区部分 ) ,基础资料少且零散的特点 ,文章立足于从北部湾盆地已发现含油气凹陷的研究出发 ,总结该盆地的成藏规律 ,作为该区油气评价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整理和研究 ,划分区内二级构造单元、边界断裂并推测沉积相带 ;在油气地质条件类比研究基础上 ,对潜在远景区做初步评价。
成果登记号 |
20200520 |
成果名称 |
汾渭盆地地面沉降地裂缝InSAR调查 |
第一完成单位 |
长安大学 |
主要完成人 |
张勤、赵超英、杨成生、朱武、王利、张双成、瞿伟 |
研究起始日期 |
2013-01-01 |
研究终止日期 |
2014-12-01 |
主题词 |
汾渭盆地;地面沉降;地裂缝;InSAR |
项目建立并完善了汾渭盆地重点地区地裂缝、地面沉降、活动断层的GPS监测网络;获得了2013至2014年度汾渭盆地重点地区地裂缝、地面沉降GPS监测成果;基于多类InSAR技术获取了汾渭盆地地裂缝和地面沉降年度形变信息,分析了地面沉降、地裂缝及活动构造的形变分布特征;研究了多项InSAR新技术,特别是针对地裂缝、活动断裂以及城市高楼区域地面沉降的高精度监测问题,提出了融合升降轨SAR数据获取地裂缝二维形变场技术,揭示了活动构造断裂对盆地内地表形变的控制作用;建立了地裂缝与构造断裂活动关系模型,揭示出地裂缝与构造断裂活动的内在关系;构建区域有限元动力学模型,获得了汾渭盆地地质灾害多发区域的构造动力学机制;建立了地裂缝断块掀斜成因模型对西安地裂缝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揭示出汾渭盆地地裂缝灾害的根本力源机制。 项目成果为地方政府减灾、防灾决策、城市规划建设、重大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与安全运营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特别是在西安地铁、大同-西安高铁等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建立并完善了汾渭盆地重点地区地裂缝、地面沉降、活动断层的GPS监测网络;获得了2013至2014年度汾渭盆地重点地区地裂缝、地面沉降GPS监测成果;基于多类InSAR技术获取了汾渭盆地地裂缝和地面沉降年度形变信息,分析了地面沉降、地裂缝及活动构造的形变分布特征;研究了多项InSAR新技术,特别是针对地裂缝、活动断裂以及城市高楼区域地面沉降的高精度监测问题,提出了融合升降轨SAR数据获取地裂缝二维形变场技术,揭示了活动构造断裂对盆地内地表形变的控制作用;建立了地裂缝与构造断裂活动关系模型,揭示出地裂缝与构造断裂活动的内在关系;构建区域有限元动力学模型,获得了汾渭盆地地质灾害多发区域的构造动力学机制;建立了地裂缝断块掀斜成因模型对西安地裂缝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揭示出汾渭盆地地裂缝灾害的根本力源机制。 项目成果为地方政府减灾、防灾决策、城市规划建设、重大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与安全运营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特别是在西安地铁、大同-西安高铁等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100433B
获奖序号 |
19920025 |
||
项目名称 |
苏北盆地新生界油气普查勘探阶段性总结报告 |
||
主要完成单位 |
华东石油地质局地质研究大队、第六普查大队 |
||
主要完成人 |
郑肇信、李荣顺、杨向民、黄声麟、游有光 |
||
获奖证书编号 |
KC-92-2-9 |
||
奖种 |
勘查 |
||
等级 |
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