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腐蚀原电池 | 别 名 | 短路原电池 |
---|---|---|---|
所属学科 | 化学 | 适用领域 | 化学化工 |
特性
又称短路原电池(s}c}rl Circuitcell)。一种金属或合金浸在电解质溶液中时,由于种种原因(如金属中存有杂质,同一材料的变形程度、温度、介质浓度不同等)导致金属表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存在差别, 它的结构和作用原理与一般原电池并无本质差别,但也是一种短路的电池」工作时虽然也产生电流,但电能不能利用,而只是以热能形式散失,工作的直接结果则是加速了金属的腐蚀。
电池可分为:糊式锌锰电池、纸板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扣式锌银电池、扣式锂锰电池、扣式锌锰电池、锌空气电池、一次锂锰电池等。糊式锌锰电池、纸板锌锰电池现在已基本淘汰了,目前市面上民用的最多的就是碱性锌...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将氧化还原反应分别在两极进行) 形成原电池需满足四个条件 1 首先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2有活性不同的两极,(金属和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
题主:应该是铁碳原电池,碘貌似不合适做电极吧?铁碳原电池:以铁棒和碳棒做电极,用导线将两电极连接,插入盛装有饱和氯化钠溶液的容器中就OK了
原电池工作原理微课 (2)
原电池腐蚀亦称电偶腐蚀或双金属腐蚀,是由相互接触的两种不同金属材料与周围导电溶液组成原电池而引起的电化学腐蚀。其中作为阳极的金属发生溶解,造成蚀损; 作为阴极的金属,则往往得到保护。海洋开发中的机械设备和各种构筑物经常是用不同金属材料制造的,周围海水又是导电性良好的电解质溶液,所以,原电池腐蚀颇为常见。原电池腐蚀与不同金属材料在海水中的自然电势之差,以及它们的相对面积之比和距离有关。电势相差越大,阴极面积越大,阳极极化越小,回路电阻越小,则阳极腐蚀情况越严重; 反之亦然。在海洋大气带,原电池腐蚀一般只局限在不同金属连接处附近,属于局部原电池腐蚀。在海水全浸条件下,原电池作用可以远至百米,例如青铜螺旋桨和船体裸露钢板之间,可以构成大型原电池而造成船体腐蚀。
控制或减轻原电池腐蚀的措施有:
1、在设计和施工中尽量避免或消除形成原电池的可能因素,例如选用相同材料或自然电势相近的材料制做整体结构;
2、避免不同金属材料,特别是自然电势相差较大的材料直接接触,必要时应使两者之间保持良好的绝缘;
3、尽量减小阴极区的相对面积,包括在阴极区面上涂漆覆盖;
4、设计阳极区部件时可考虑便于更换或加大余量;
5、适当选用缓蚀剂;
6、施加阴极保护等。
定义
金属在酸性较强的溶液里放出氢气的电化学的腐蚀叫做析氢腐蚀。
成因
在钢铁制品中一般都含有石墨(C)或碳化铁(Fe3C)。在潮湿空气中,钢铁表面会吸附水汽而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水膜中溶有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后就变成一种电解质溶液,使水里的H+增多:
CO2+H2O←→H2CO3←→H+HCO
SO2+H2O←→H2SO3←→H+HSO
于是就产生了无数个以铁为负极、碳或碳化铁为正极、酸性水膜为电解质溶液的微小原电池。
电极反应
负极(铁):铁被氧化Fe-2e=Fe
正极(碳或碳化铁):溶液中的H被还原2H+2e=H2↑
结果
最后氢气在碳的表面放出,铁被腐蚀,所以叫析氢腐蚀。
定义
金属在酸性很弱或中性溶液里,空气里的氧气溶解于金属表面水膜中而发生的电化学腐蚀,叫吸氧腐蚀。
电极反应
负极(铁):2Fe-4e=2Fe
正极(碳或碳化铁):2H2O+O2+4e=4OH
吸氧腐蚀的必要条件
发生吸氧腐蚀的必要条件是金属的电位比氧还原反应的电位低。
氧的阴极还原过程及其过电位
吸氧腐蚀的阴极去极化剂是溶液中溶解的氧。随着腐蚀的进行,氧不断消耗,只有来自空气中的氧进行补充。因此,氧从空气中进入溶液并迁移到阴极表面发生还原反应,这一过程包括一系列步骤。
1.氧穿过空气/溶液界面进入溶液;
2.在溶液对流作用下,氧迁移到阴极表面附近;
3. 在扩散层范围内,氧在浓度梯度作用下扩散到阴极表面;
4.在阴极表面氧分子发生还原反应,也叫氧的离子化反应。
吸氧腐蚀的控制过程及特点
金属发生氧去极化腐蚀时,多数情况下阳极过程发生金属活性溶解,腐蚀过程处于阴极控制之下。氧去极化腐蚀速度主要取决于溶解氧向电极表面的传递速度和氧在电极表面上的放电速度。因此,可粗略地将氧去极化腐蚀分为三种情况。
1.如果腐蚀金属在溶液中的电位较高,腐蚀过程中氧的传递速度又很大,则金属腐蚀速度主要由氧在电极上的放电速度决定。
2.如果腐蚀金属在溶液中的电位非常低,不论氧的传输速度大小,阴极过程将由氧去极化和氢离子去极化两个反应共同组成。
3.如果腐蚀金属在溶液中的电位较低,处于活性溶解状态,而氧的传输速度又有限,则金属腐蚀速度由氧的极限扩散电流密度决定。
扩散控制的腐蚀过程中,由于腐蚀速度只决定于氧的扩散速度,因而在一定范围内,腐蚀电流将不受阳极极化曲线的斜率和起始电位的影响。
扩散控制的腐蚀过程中,金属中不同的阴极性杂质或微阴极数量的增加,对腐蚀速度的增加只起很小的作用。
比 较 项 目 | 析 氢 腐 蚀 | 吸 氧 腐 蚀 |
去极化剂性质 | 带电氢离子,迁移速度和扩散能力都很大 | 中性氧分子,只能靠扩散和对流传输 |
去极化剂浓度 | 浓度大,酸性溶液中H+放电 | 中性或碱性溶液中H2O作去极化剂 浓度不大,其溶解度通常随温度升高和盐浓度增大而减小 |
负极:活泼金属失电子,看阳离子能否在电解液中大量存在。如果金属阳离子不能与电解液中的离子共存,则进行进一步的反应。例:甲烷燃料电池中,电解液为KOH,负极甲烷失8个电子生成CO2和H2O,但CO2不能与OH共存,要进一步反应生成碳酸根。
正极:①当负极材料能与电解液直接反应时,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例:锌铜原电池中,电解液为HCl,正极H得电子生成H2。②当负极材料不能与电解液反应时,溶解在电解液中的O2得电子。如果电解液呈酸性,O2+4e+4H==2H2O;如果电解液呈中性或碱性,O2+4e+2H2O==4OH。
特殊情况:Mg-Al-NaOH,极。负极:Al-3e+4OH==AlO2+2H2O;正极:2H2O+2e==H2↑+2OH
Cu-Al-HNO3,Cu作负极。
注意:Fe作负极时,氧化产物是Fe而不可能是Fe;肼(N2H4)和NH3的电池反应产物是H2O和N2
无论是总反应,还是电极反应,都必须满足电子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
pH变化规律
电极周围:消耗OH(H),则电极周围溶液的pH减小(增大);反应生成OH(H),则电极周围溶液的pH增大(减小)。切记,电极周围只要消耗OH,PH就减小,不会受"原电池中OH(阴离子)向负极移动"的影响。
溶液:若总反应的结果是消耗OH(H),则溶液的pH减小(增大);若总反应的结果是生成OH(H),则溶液的pH增大(减小);若总反应消耗和生成OH(H)的物质的量相等,则溶液的pH由溶液的酸碱性决定,溶液呈碱性则pH增大,溶液呈酸性则pH减小,溶液呈中性则pH不变。
1.Cu─H2SO4─Zn原电池
正极:2H +2e →H2↑
负极:Zn-2e →Zn
总反应式:Zn+2HZn+H2↑
2.Cu─FeCl3─C原电池
正极:2Fe + 2e →2Fe
负极:Cu-2e →Cu
总反应式:2Fe +Cu→2Fe +Cu
3.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吸氧腐蚀
正极:O2+2H2O+4e →4OH
负极:2Fe-4e→2Fe
总反应式:2Fe+O2+2H2O→2Fe(OH)2
4.氢氧燃料电池(碱性介质)
正极:O2+2H2O+4e →4OH
负极:2H2-4e +4OH →4H2O
总反应式:2H2+O2→2H2O
5.氢氧燃料电池(酸性介质)
正极:O2+4H + 4e→2H2O
负极:2H2-4e →4H
总反应式:2H2+O2→2H2O
6.氢氧燃料电池(中性介质)
正极:O2+2H2O+4e → 4OH
负极:2H2-4e →4H
总反应式:2H2+O2→2H2O
7.铅蓄电池(放电)
正极 (PbO2) :
PbO2+2e +SO4 +4H →PbSO4+2H2O
负极 (Pb) :Pb-2e +SO4 →PbSO4
总反应式:
Pb+PbO2+4H+2SO4=2PbSO4+2H2O
8.Al─NaOH─Mg原电池
正极:6H2O+6e →3H2↑+6OH
负极:2Al-6e +8OH →2AlO2+4H2O
总反应式:2Al+2OH +2H2O=2AlO2 + 3H2↑
9.CH4燃料电池(碱性介质)
正极:2O2+4H2O+8e →8OH
负极:CH4-8e +10OH →CO3+7H2O
总反应式:CH4+2O2+2OH=CO3+3H2O
10.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Li2CO3和Na2CO3熔融盐作电解液,CO作燃料):
正极:O2+2CO2+4e →2CO3(持续补充CO2气体)
负极:2CO+2CO3-4e →4CO2
总反应式:2CO+O2=2CO2
11.银锌纽扣电池(碱性介质)
正极 (Ag2O) :Ag2O+H2O+2e →2Ag+2OH
负极 (Zn) :Zn+2OH-2e →ZnO+H2O
总反应式:Zn+Ag2O=ZnO+2Ag
12. 碱性锌锰电池(KOH介质)
正极(MnO2):2MnO2+2H2O+2e →2MnOOH+2OH
负极(Zn):Zn+2OH-2e →Zn(OH)2
总反应式:Zn+2MnO2+2H2O→2MnOOH+Zn(OH)2
蓄电池 蓄电池在放电过程中属于原电池反应。这类电极反应都有电解质溶液参与,如果能分析清楚电解质溶液是否参与电极反应,那么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和正极的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就可迎刃而解了。
现以铅酸蓄电池为例来分析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铅酸蓄电池的总反应为:Pb+ PbO2+2H2SO4=2PbSO4+2H2O
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分析,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可知:
Pb–2e=Pb ①,生成的Pb进入电解质溶液中,Pb 与溶液中的SO4不能共存,要继续反应生成PbSO4,即:Pb+SO4=PbSO4 ②,因此在原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①+②即:Pb–2e+SO4=PbSO4 ;正极是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则有:PbO2+2e=Pb+2O ①,Pb和O进入溶液中,由于电解质溶液是H2SO4溶液,O在酸性环境中,不能单独存在,可供O结合的微粒有H和H2O,O在酸性环境中优先结合H生成H2O,这样在正极发生的反应有:4H+2O=2H2O②;Pb+SO4=PbSO4③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正极反应式为①+②+③即:PbO2+2e+SO4+4H=PbSO4+2H2O。(注意:在电极反应式中应遵循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在负极反应式与正极反应式相加求总反应时要注意得失电子数要相等。)
再如:Ag-Zn高能电池(钮扣电池)由Ag2O、Zn及KOH溶液组成。总反应为:Zn+Ag2O+H2O=Zn(OH)2+2Ag
根据原电池原理可知:Zn做负,Ag2O做正极,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负极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则负极反应为:Zn–2e=Zn,Zn进入溶液后又与溶液中的OH反应Zn+2OH=Zn(OH)2。
所以负极反应为:Zn–2e+2OH=Zn(OH)2;
正极为Ag2O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即Ag2O+2e=2Ag+O;
O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也不能单独存在,只能结合H2O生成OH,故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O+H2O=2OH,所以正极反应式为:Ag2O+2e+H2O=2Ag+2OH。
原电池的发明历史可追溯到18世纪末期,当时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正在进行著名的青蛙实验,当用金属手术刀接触蛙腿时,发现蛙腿会抽搐。大名鼎鼎的伏特认为这是金属与蛙腿组织液(电解质溶液)之间产生的电流刺激造成的。1800年,伏特据此设计出了被称为伏打电堆的装置,锌为负极,银为正极,用盐水作电解质溶液。1836年,丹尼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电池,并用于早期铁路信号灯。
原电池反应属于放热的反应,一般是氧化还原反应,但区别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是,电子转移不是通过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有效碰撞完成的,而是还原剂在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通过外电路输送到正极上,氧化剂在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完成还原剂和氧化剂之间电子的转移。两极之间溶液中离子的定向移动和外部导线中电子的定向移动构成了闭合回路,使两个电极反应不断进行,发生有序的电子转移过程,产生电流,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
但是,需要注意,非氧化还原反应一样可以设计成原电池。从能量转化角度看,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从化学反应角度看,原电池的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还原剂失去的电子经外接导线传递给氧化剂,使氧化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电极上进行。
1.电极材料由两种金属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由金属与其他导电的材料(非金属或某些氧化物等)组成。
2.电解质存在。
3.两电极之间有导线连接,形成闭合回路。
4.发生的反应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只要具备前三个条件就可构成原电池。而化学电源因为要求可以提供持续而稳定的电流,所以除了必须具备原电池的三个构成条件之外,还要求有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也就是说,化学电源必须是原电池,但原电池不一定都能做化学电池。
形成前提:总反应为自发的化学反应。
a. 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如锌铜原电池,锌作负极,铜作正极;
b. 金属和非金属(非金属必须能导电):如锌锰干电池,锌作负极,石墨作正极;
c. 金属与化合物如:铅蓄电池,铅板作负极,二氧化铅作正极;
d. 惰性电极如:氢氧燃料电池,电极均为铂。
负极:电子流出的一极(负极定义);化合价升高的一极;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活泼性相对较强(有时候也要考虑到电解质溶液对两极的影响)金属的一极。(仅适用于原电池)
正极:电子流入的一极(正极定义);化合价降低的一极;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相对不活泼(有时候也要考虑到电解质溶液对两极的影响)的金属或其它导体的一极。(仅适用于原电池)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阳极定义)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阴极定义)
在原电池中,外电路为电子导电,电解质溶液中为离子导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