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新工艺 | 作 者 | 建设部科学技术司 [1]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6年 |
页 数 | 439 页 | 装 帧 | 平装 |
ISBN | 9787112084319 [1] |
第1章 传统废水处理工艺概述
1.1 预处理与一级处理工艺
1.1.1 格栅
1.1.2 沉砂池
1.1.3 调节池
1.1.4 除油
1.1.5 沉淀池
1.1.6 离心分离
1.1.7 气浮
1.2 悬浮生长生物处理工艺-活性污泥法
1.2.1 完全混合式
1.2.2 传统推流式
1.2.3 高负荷曝气式
1.2.4 分段进水式
1.2.5 接触稳定式
1.2.6 高纯氧曝气式
1.2.7 传统延时曝气式
1.2.8 氧化沟工艺
1.2.9 序批式反应器(SBR)工艺
1.3 附着生长生物处理工艺-生物膜法
1.3.1 生物滤池
1.3.2 生物转盘
1.3.3 生物接触氧化
1.3.4 生物流化床
1.4 自然处理工艺
1.4.1 稳定塘
1.4.2 土地处理系统
1.4.3 湿地处理系统
1.5 深度处理工艺
1.5.1 混凝
1.5.2 过滤
1.5.3 吸附
1.6 消毒处理工艺
1.7 废水处理工艺流程的确定
1.7.1 原废水的水质
1.7.2 废水处理要求达到的程度
1.7.3 工程造价与运行费用
1.7.4 自然条件
1.7.5 废水水量及变化动态
1.7.6 运行管理与施工
参考文献
第2章 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新工艺
2.1 膜生物反应器(MBR)
2.1.1 膜生物反应器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2.1.2 膜生物反应器的种类
2.1.3 膜生物反应器的工艺类型
2.1.4 膜与膜组件
2.1.5 膜通量与膜污染
2.1.6 膜污染后的清洗与更换
2.1.7 膜生物反应器的能耗
2.1.8 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
2.2 曝气生物滤池(BAF)
2.2.1 曝气生物滤池(BAF)的实质
2.2.2 曝气生物滤池(BAF)的构造与影响因素
2.2.3 曝气生物滤池(BAF)系统的组成与工艺流程
2.2.4 曝气生物滤池(BAF)的设计计算
2.2.5 曝气生物滤池(BAF)的反冲洗
2.2.6 曝气生物滤池(BAF)的应用实例
2.3 循环活性污泥工艺(CAST)
2.3.1 循环活性污泥工艺(CAST)的组成与原理
2.3.2 循环活性污泥工艺(CAST)的循环操作过程
2.3.3 循环活性污泥工艺(CAST)的设计计算
2.3.4 循环活性污泥工艺(CAST)的特征与应用
2.4 好氧颗粒化污泥反应器
2.4.1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
2.4.2 影响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因素
2.4.3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3章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新工艺
3.1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特征与应用现状
3.1.1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特征
3.1.2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
3.2 厌氧生物处理的生物化学原理与动力学
3.2.1 复杂有机物的厌氧降解过程
3.2.2 厌氧生物处理动力学
3.2.3 影响厌氧生物处理的主要因素
3.3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
3.3.1 UASB的构造
3.3.2 UASB中颗粒污泥的形成与特征
3.3.3 UASB的工艺设计
3.3.4 UASB的启动与运行
3.3.5 UASB的工程应用
3.4 厌氧内循环反应器(IC)
3.4.1 IC的构造
3.4.2 IC的工艺特征
3.4.3 IC的工程应用
3.5 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
3.5.1 EGSB的工艺特征
3.5.2 EGSB的构造与工艺流程
3.5.3 EGSB的有关研究与工程应用
3.6 附着生长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3.6.1 厌氧挡板反应器(ABR)
3.6.2 厌氧生物转盘(anRBC)
3.6.3 厌氧流化床(AFBR)与厌氧膨胀床(AEBR)
3.6.4 复合厌氧法(UASB AF)
3.7 两相厌氧工艺
3.7.1 两相厌氧工艺的相分离技术
3.7.2 两相厌氧工艺的工艺流程
3.7.3 两相厌氧工艺的设计
3.7.4 两相厌氧工艺的应用
3.8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
3.8.1 有关工艺设计计算
3.8.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
3.9 厌氧处理过程中有价物质的回收
3.9.1 厌氧发酵法生物制氢
3.9.2 厌氧发酵法产甲烷
3.9.3 生物燃料电池产生电能
参考文献
第4章 废水脱氮除磷处理新工艺
4.1 生物法脱氮原理
4.1.1 硝化与反硝化反应过程
4.1.2 硝化及反硝化反应动力学
4.1.3 常用硝化及反硝化反应的动力学常数
4.1.4 影响硝化及反硝化反应的主要因素
4.2 实用生物法脱氮工艺
4.2.1 硝化工艺的基本流程
4.2.2 硝化-反硝化工艺的基本流程
4.2.3 前置缺氧反硝化脱氮工艺
4.2.4 后置缺氧反硝化脱氮工艺
4.2.5 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氧化沟
4.2.6 外加碳源的硝化-反硝化工艺
4.2.7 序批式反应器(SBR)工艺
4.3 新型生物脱氮工艺
4.3.1 短程亚硝化脱氮(SHARON?)工艺
4.3.2 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
4.3.3 SHARON-ANAMMOX联合工艺
4.3.4 其他新型生物脱氮工艺
4.3.5 新型生物脱氮工艺与传统硝化-反硝化工艺的比较
4.4 化学沉淀法去除与回收高浓度氨氮
4.4.1 基本原理
4.4.2 影响化学沉淀除氨氮的因素
4.4.3 磷酸铵镁的物理化学特性
4.4.4 磷酸铵镁的肥分特性
4.5 生物法除磷原理
4.5.1 聚磷微生物
4.5.2 强化生物除磷的一般原理
4.6 实用生物法除磷工艺
4.6.1 A/O工艺和A2/O工艺
4.6.2 UCT工艺和Johannesburg工艺
4.6.3 VIP工艺
4.6.4 五段Bardenpho工艺
4.6.5 PhoStripTM工艺
4.7 化学法除磷技术
4.7.1 化学沉淀法除磷原理
4.7.2 影响化学沉淀法除磷的主要因素
4.7.3 化学沉淀剂的选择
4.7.4 不同化学法除磷工艺的优缺点
4.7.5 化学法除磷实际运行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章 废水人工湿地和新型稳定塘处理工艺
5.1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5.1.1 人工湿地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5.1.2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类型
5.1.3 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的机理
5.1.4 人工湿地废水处理系统的特点
5.1.5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设计
5.1.6 人工湿地的运行
5.1.7 人工湿地的维护管理
5.1.8 深圳市沙田人工湿地工程实例
5.2 新型稳定塘及系统
5.2.1 水生植物塘
5.2.2 生态塘
5.2.3 双曝气功率水平、多级串联曝气塘系统
5.2.4 高级组合塘系统(AIPS)
5.2.5 附着生长废水稳定塘
5.2.6 山东省东营市废水稳定塘处理系统工程实例
参考文献
第6章 微生物强化废水生物处理技术
6.1 废水处理中常用环境生物制剂
6.1.1 环境生物制剂的主要类型
6.1.2 环境生物制剂的制备
6.1.3 生物制剂的添加与投加技术
6.1.4 生物制剂的特点
6.1.5 生物制剂的安全性评价
6.2 生物强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6.2.1 生物强化脱氮技术
6.2.2 生物强化除磷技术
6.2.3 生物增强技术去除废水中难降解有毒有害物质
6.3 固定化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6.3.1 固定化生物活性炭(IBAC)工程菌的筛选、驯化与固定
6.3.2 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工程菌的固定机制与协同净化作用
6.3.3 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工艺处理低浓度甲醇废水
6.3.4 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洗浴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
6.3.5 臭氧-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石化废水
6.3.6 臭氧-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工艺去除煤气废水中酚的研究
6.4 生物絮凝剂的研发与应用研究
6.4.1 生物絮凝剂的研究沿革
6.4.2 生物絮凝剂的定义与分类
6.4.3 生物絮凝剂作用机制
6.4.4 生物絮凝剂的制备
6.4.5 生物絮凝剂处理废水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6.4.6 生物絮凝剂安全性评价
参考文献
第7章 废水的高级氧化处理工艺
7.1 高级湿式氧化
7.1.1 高级湿式氧化技术概述
7.1.2 超临界水氧化法
7.2 臭氧氧化
7.2.1 超声强化臭氧氧化技术
7.2.2 臭氧-活性炭协同降解有机物
7.2.3 O3/H2O2高级氧化技术
7.2.4 O3/UV高级氧化技术
7.2.5 臭氧氧化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7.2.6 臭氧氧化去除水中石油类污染物
7.3 二氧化氯氧化
7.3.1 二氧化氯的性质
7.3.2 二氧化氯与氯、臭氧消毒的比较
7.3.3 二氧化氯的消毒工艺
7.3.4 二氧化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7.4 Fenton体系
7.4.1 Fenton体系的作用机理
7.4.2 电-Fenton技术的特性
7.5 光催化氧化
7.5.1 TiO2作为光催化材料的发展过程
7.5.2 TiO2光催化氧化作用
7.5.3 TiO2光催化剂现存的问题和改善方法
7.6 电催化氧化
7.6.1 电催化降解有机物机理
7.6.2 电极
7.6.3 电催化氧化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7.7 声电、紫外光助催化氧化
7.7.1 声电催化氧化
7.7.2 超声波催化氧化
7.7.3 超声波-紫外光联合氧化
7.7.4 紫外光-Fenton氧化体系
参考文献
第8章 处理后废水的回收与再利用技术
8.1 废水回用的意义与再利用方式
8.1.1 废水回用的意义
8.1.2 废水的再利用方式
8.2 废水回用水质控制指标与标准
8.2.1 回用水的水质指标
8.2.2 回用水的水质标准
8.3 废水回用的处理方法与工艺流程
8.3.1 回用水处理的基本方法及功能
8.3.2 回用水处理的工艺流程
8.4 废水回用的现状与途径
8.4.1 废水回用的现状
8.4.2 废水回用的途径
8.5 废水资源化实施策略
8.6 处理后废水回收与再利用工程示范
8.6.1 项目概况
8.6.2 工程技术参数及指标
8.6.3 项目研究开发方案及说明
8.6.4 工程调试运行结果及分析
参考文献
第9章 废水生物处理的污泥减量化技术
9.1 剩余污泥减量化的意义
9.2 污泥减量化的理论基础
9.2.1 解偶联代谢
9.2.2 维持代谢和内源呼吸
9.2.3 生物强化
9.2.4 生物捕食
9.2.5 溶胞-隐性生长
9.3 污泥减量化工艺
9.3.1 物理工艺
9.3.2 化学工艺
9.3.3 生物工艺
9.3.4 组合工艺
9.4 各种污泥减量化工艺评价
9.5 污泥减量化的重点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10章 剩余污泥的消化与资源化技术
10.1 污泥处理的必要性
10.1.1 污泥的产量估算
10.1.2 污泥的污染物及危害
10.1.3 污泥的特性指标
10.2 污泥的传统处理/处置工艺
10.2.1 污泥浓缩
10.2.2 污泥厌氧消化
10.2.3 污泥好氧消化
10.2.4 污泥干化与脱水
10.2.5 污泥干燥与焚烧
10.3 污泥与其他高浓度有机废弃物的高温-中温两相厌氧消化
10.3.1 高温-中温两相厌氧消化系统工艺流程
10.3.2 污泥与有机物消化的性能
10.3.3 工程应用情况
10.4 污泥的堆肥与农业利用
10.4.1 污泥农业利用的特性
10.4.2 污泥堆肥处理工艺
10.4.3 污泥农业利用的有益作用
10.4.4 污泥农业利用的有害作用及其控制
10.5 污泥中有价物质的再用
10.5.1 污泥气的收集与利用
10.5.2 将污泥转化为燃料
10.5.3 将污泥转化为燃气与甲醇
10.5.4 将污泥转化为建筑材料
10.5.5 将污泥转化为塑料
10.5.6 将污泥转化为吸附剂
10.5.7 其他应用
参考文献
第11章 废水处理中的臭味控制与臭气处理
11.1 臭气、臭味的来源及危害
11.1.1 臭气组分及污染物特点
11.1.2 臭味的来源
11.1.3 臭味的危害
11.2 废水中引致臭味的化合物检测及恶臭评价标准
11.2.1 废水中引致臭味的化合物及其检测
11.2.2 恶臭评价标准
11.2.3 我国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与废水处理厂臭气污染状况
11.3 废水处理设施中逸散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11.3.1 VOCs的逸散方式与地点
11.3.2 VOCs逸散的数学模型
11.3.3 活性污泥曝气池中VOCs的传质
11.4 臭气的收集与处理
11.4.1 湿式洗涤
11.4.2 吸附
11.4.3 臭氧接触氧化
11.4.4 燃烧
11.4.5 土壤/肥堆过滤
11.4.6 生物洗涤
11.4.7 利用废水处理厂内生物处理设施
11.5 臭味的防治对策
11.5.1 臭味的源头防治
11.5.2 臭味的化学药剂防治
11.5.3 臭味的改性与屏蔽
11.6 某废水处理厂的恶臭污染调查分析与臭气处理研究
11.6.1 废水处理厂恶臭污染调查与分析
11.6.2 复合生物滤池除臭的中试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第12章 受污染水体的修复技术
12.1 水体类别及其特征
12.1.1 河流
12.1.2 水库/湖泊
12.1.3 地下水
12.1.4 海洋
12.1.5 其他水体
12.2 水体污染类型
12.2.1 物理性污染
12.2.2 化学性污染
12.2.3 生物性污染
12.3 受污染水体的物理修复
12.3.1 底泥疏浚
12.3.2 调水/置换
12.3.3 曝气/复氧
12.3.4 其他物理修复技术
12.4 受污染水体的化学修复
12.4.1 地下水的渗透反应格栅(PRB)修复
12.4.2 电动力学修复
12.4.3 稳定和固化修复
12.5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
12.5.1 生物修复分类及特点
12.5.2 微生物修复及影响因素
12.5.3 微生物修复的应用
12.5.4 植物修复
12.5.5 生态修复
12.5.6 生物修复的设计
参考文献
索引2100433B
本书着重阐述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开发或应用的新型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工艺技术。其中包括: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新工艺;废水中氮和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与资源化;低耗节能的废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与新型稳定塘系统;微生物强化废水生物处理技术;能有……
本书着重阐述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开发或应用的新型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工艺技术。其中包括: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新工艺;废水中氮和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与资源化;低耗节能的废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与新型稳定塘系统;微生物强化废水生物处理技术;能有效氧化分解难降解有机化合物的高级氧化处理工艺;处理后废水的回收与再利用技术。
人工湿地虽然说对动力要求不高,但不适宜在北方使用,由于温度对湿地中菌种影响较大。人工湿地适合在南方温暖地区使用。 在农村我觉得用简单的方法最好。比如生物膜、氧化塘等。
铁碳微电解工艺
一般工艺是整体工艺不是哪方面的.你说的是其中生物处理的一部分.还有物理处理,物化处理,以及化学处理甚至还有中水工程生物的大多数是A/O工艺以及分化出来的相关工艺,SBR工艺,CASS工艺,氧化沟工艺,...
关键词:废水综合利用 废水处理
分类:工业技术>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第1章 传统废水处理工艺概述
1.1 预处理与一级处理工艺
1.1.1 格栅
1.1.2 沉砂池
1.1.3 调节池
1.1.4 除油
1.1.5 沉淀池
1.1.6 离心分离
1.1.7 气浮
1.2 悬浮生长生物处理工艺-活性污泥法
1.2.1 完全混合式
1.2.2 传统推流式
1.2.3 高负荷曝气式
1.2.4 分段进水式
1.2.5 接触稳定式
1.2.6 高纯氧曝气式
1.2.7 传统延时曝气式
1.2.8 氧化沟工艺
1.2.9 序批式反应器(SBR)工艺
1.3 附着生长生物处理工艺-生物膜法
1.3.1 生物滤池
1.3.2 生物转盘
1.3.3 生物接触氧化
1.3.4 生物流化床
1.4 自然处理工艺
1.4.1 稳定塘
1.4.2 土地处理系统
1.4.3 湿地处理系统
1.5 深度处理工艺
1.5.1 混凝
1.5.2 过滤
1.5.3 吸附
1.6 消毒处理工艺
1.7 废水处理工艺流程的确定
1.7.1 原废水的水质
1.7.2 废水处理要求达到的程度
1.7.3 工程造价与运行费用
1.7.4 自然条件
1.7.5 废水水量及变化动态
1.7.6 运行管理与施工
参考文献
第2章 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新工艺
2.1 膜生物反应器(MBR)
2.1.1 膜生物反应器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2.1.2 膜生物反应器的种类
2.1.3 膜生物反应器的工艺类型
2.1.4 膜与膜组件
2.1.5 膜通量与膜污染
2.1.6 膜污染后的清洗与更换
2.1.7 膜生物反应器的能耗
2.1.8 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
2.2 曝气生物滤池(BAF)
2.2.1 曝气生物滤池(BAF)的实质
2.2.2 曝气生物滤池(BAF)的构造与影响因素
2.2.3 曝气生物滤池(BAF)系统的组成与工艺流程
2.2.4 曝气生物滤池(BAF)的设计计算
2.2.5 曝气生物滤池(BAF)的反冲洗
2.2.6 曝气生物滤池(BAF)的应用实例
2.3 循环活性污泥工艺(CAST)
2.3.1 循环活性污泥工艺(CAST)的组成与原理
2.3.2 循环活性污泥工艺(CAST)的循环操作过程
2.3.3 循环活性污泥工艺(CAST)的设计计算
2.3.4 循环活性污泥工艺(CAST)的特征与应用
2.4 好氧颗粒化污泥反应器
2.4.1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
2.4.2 影响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因素
2.4.3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3章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新工艺
3.1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特征与应用现状
3.1.1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特征
3.1.2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
3.2 厌氧生物处理的生物化学原理与动力学
3.2.1 复杂有机物的厌氧降解过程
3.2.2 厌氧生物处理动力学
3.2.3 影响厌氧生物处理的主要因素
3.3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
3.3.1 UASB的构造
3.3.2 UASB中颗粒污泥的形成与特征
3.3.3 UASB的工艺设计
3.3.4 UASB的启动与运行
3.3.5 UASB的工程应用
3.4 厌氧内循环反应器(IC)
3.4.1 IC的构造
3.4.2 IC的工艺特征
3.4.3 IC的工程应用
3.5 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
3.5.1 EGSB的工艺特征
3.5.2 EGSB的构造与工艺流程
3.5.3 EGSB的有关研究与工程应用
3.6 附着生长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3.6.1 厌氧挡板反应器(ABR)
3.6.2 厌氧生物转盘(anRBC)
3.6.3 厌氧流化床(AFBR)与厌氧膨胀床(AEBR)
3.6.4 复合厌氧法(UASB+AF)
3.7 两相厌氧工艺
3.7.1 两相厌氧工艺的相分离技术
3.7.2 两相厌氧工艺的工艺流程
3.7.3 两相厌氧工艺的设计
3.7.4 两相厌氧工艺的应用
3.8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
3.8.1 有关工艺设计计算
3.8.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
3.9 厌氧处理过程中有价物质的回收
3.9.1 厌氧发酵法生物制氢
3.9.2 厌氧发酵法产甲烷
3.9.3 生物燃料电池产生电能
参考文献
第4章 废水脱氮除磷处理新工艺
4.1 生物法脱氮原理
4.1.1 硝化与反硝化反应过程
4.1.2 硝化及反硝化反应动力学
4.1.3 常用硝化及反硝化反应的动力学常数
4.1.4 影响硝化及反硝化反应的主要因素
4.2 实用生物法脱氮工艺
4.2.1 硝化工艺的基本流程
4.2.2 硝化-反硝化工艺的基本流程
4.2.3 前置缺氧反硝化脱氮工艺
4.2.4 后置缺氧反硝化脱氮工艺
4.2.5 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氧化沟
4.2.6 外加碳源的硝化-反硝化工艺
4.2.7 序批式反应器(SBR)工艺
4.3 新型生物脱氮工艺
4.3.1 短程亚硝化脱氮(SHARON?)工艺
4.3.2 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
4.3.3 SHARON-ANAMMOX联合工艺
4.3.4 其他新型生物脱氮工艺
4.3.5 新型生物脱氮工艺与传统硝化-反硝化工艺的比较
4.4 化学沉淀法去除与回收高浓度氨氮
4.4.1 基本原理
4.4.2 影响化学沉淀除氨氮的因素
4.4.3 磷酸铵镁的物理化学特性
4.4.4 磷酸铵镁的肥分特性
4.5 生物法除磷原理
4.5.1 聚磷微生物
4.5.2 强化生物除磷的一般原理
4.6 实用生物法除磷工艺
4.6.1 A/O工艺和A2/O工艺
4.6.2 UCT工艺和Johannesburg工艺
4.6.3 VIP工艺
4.6.4 五段Bardenpho工艺
4.6.5 PhoStripTM工艺
4.7 化学法除磷技术
4.7.1 化学沉淀法除磷原理
4.7.2 影响化学沉淀法除磷的主要因素
4.7.3 化学沉淀剂的选择
4.7.4 不同化学法除磷工艺的优缺点
4.7.5 化学法除磷实际运行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章 废水人工湿地和新型稳定塘处理工艺
5.1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5.1.1 人工湿地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5.1.2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类型
5.1.3 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的机理
5.1.4 人工湿地废水处理系统的特点
5.1.5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设计
5.1.6 人工湿地的运行
5.1.7 人工湿地的维护管理
5.1.8 深圳市沙田人工湿地工程实例
5.2 新型稳定塘及系统
5.2.1 水生植物塘
5.2.2 生态塘
5.2.3 双曝气功率水平、多级串联曝气塘系统
5.2.4 高级组合塘系统(AIPS)
5.2.5 附着生长废水稳定塘
5.2.6 山东省东营市废水稳定塘处理系统工程实例
参考文献
第6章 微生物强化废水生物处理技术
6.1 废水处理中常用环境生物制剂
6.1.1 环境生物制剂的主要类型
6.1.2 环境生物制剂的制备
6.1.3 生物制剂的添加与投加技术
6.1.4 生物制剂的特点
6.1.5 生物制剂的安全性评价
6.2 生物强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6.2.1 生物强化脱氮技术
6.2.2 生物强化除磷技术
6.2.3 生物增强技术去除废水中难降解有毒有害物质
6.3 固定化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6.3.1 固定化生物活性炭(IBAC)工程菌的筛选、驯化与固定
6.3.2 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工程菌的固定机制与协同净化作用
6.3.3 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工艺处理低浓度甲醇废水
6.3.4 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洗浴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
6.3.5 臭氧-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石化废水
6.3.6 臭氧-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工艺去除煤气废水中酚的研究
6.4 生物絮凝剂的研发与应用研究
6.4.1 生物絮凝剂的研究沿革
6.4.2 生物絮凝剂的定义与分类
6.4.3 生物絮凝剂作用机制
6.4.4 生物絮凝剂的制备
6.4.5 生物絮凝剂处理废水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6.4.6 生物絮凝剂安全性评价
参考文献
第7章 废水的高级氧化处理工艺
7.1 高级湿式氧化
7.1.1 高级湿式氧化技术概述
7.1.2 超临界水氧化法
7.2 臭氧氧化
7.2.1 超声强化臭氧氧化技术
7.2.2 臭氧-活性炭协同降解有机物
7.2.3 O3/H2O2高级氧化技术
7.2.4 O3/UV高级氧化技术
7.2.5 臭氧氧化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7.2.6 臭氧氧化去除水中石油类污染物
7.3 二氧化氯氧化
7.3.1 二氧化氯的性质
7.3.2 二氧化氯与氯、臭氧消毒的比较
7.3.3 二氧化氯的消毒工艺
7.3.4 二氧化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7.4 Fenton体系
7.4.1 Fenton体系的作用机理
7.4.2 电-Fenton技术的特性
7.5 光催化氧化
7.5.1 TiO2作为光催化材料的发展过程
7.5.2 TiO2光催化氧化作用
7.5.3 TiO2光催化剂现存的问题和改善方法
7.6 电催化氧化
7.6.1 电催化降解有机物机理
7.6.2 电极
7.6.3 电催化氧化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7.7 声电、紫外光助催化氧化
7.7.1 声电催化氧化
7.7.2 超声波催化氧化
7.7.3 超声波-紫外光联合氧化
7.7.4 紫外光-Fenton氧化体系
参考文献
第8章 处理后废水的回收与再利用技术
8.1 废水回用的意义与再利用方式
8.1.1 废水回用的意义
8.1.2 废水的再利用方式
8.2 废水回用水质控制指标与标准
8.2.1 回用水的水质指标
8.2.2 回用水的水质标准
8.3 废水回用的处理方法与工艺流程
8.3.1 回用水处理的基本方法及功能
8.3.2 回用水处理的工艺流程
8.4 废水回用的现状与途径
8.4.1 废水回用的现状
8.4.2 废水回用的途径
8.5 废水资源化实施策略
8.6 处理后废水回收与再利用工程示范
8.6.1 项目概况
8.6.2 工程技术参数及指标
8.6.3 项目研究开发方案及说明
8.6.4 工程调试运行结果及分析
参考文献
第9章 废水生物处理的污泥减量化技术
9.1 剩余污泥减量化的意义
9.2 污泥减量化的理论基础
9.2.1 解偶联代谢
9.2.2 维持代谢和内源呼吸
9.2.3 生物强化
9.2.4 生物捕食
9.2.5 溶胞-隐性生长
9.3 污泥减量化工艺
9.3.1 物理工艺
9.3.2 化学工艺
9.3.3 生物工艺
9.3.4 组合工艺
9.4 各种污泥减量化工艺评价
9.5 污泥减量化的重点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10章 剩余污泥的消化与资源化技术
10.1 污泥处理的必要性
10.1.1 污泥的产量估算
10.1.2 污泥的污染物及危害
10.1.3 污泥的特性指标
10.2 污泥的传统处理/处置工艺
10.2.1 污泥浓缩
10.2.2 污泥厌氧消化
10.2.3 污泥好氧消化
10.2.4 污泥干化与脱水
10.2.5 污泥干燥与焚烧
10.3 污泥与其他高浓度有机废弃物的高温-中温两相厌氧消化
10.3.1 高温-中温两相厌氧消化系统工艺流程
10.3.2 污泥与有机物消化的性能
10.3.3 工程应用情况
10.4 污泥的堆肥与农业利用
10.4.1 污泥农业利用的特性
10.4.2 污泥堆肥处理工艺
10.4.3 污泥农业利用的有益作用
10.4.4 污泥农业利用的有害作用及其控制
10.5 污泥中有价物质的再用
10.5.1 污泥气的收集与利用
10.5.2 将污泥转化为燃料
10.5.3 将污泥转化为燃气与甲醇
10.5.4 将污泥转化为建筑材料
10.5.5 将污泥转化为塑料
10.5.6 将污泥转化为吸附剂
10.5.7 其他应用
参考文献
第11章 废水处理中的臭味控制与臭气处理
11.1 臭气、臭味的来源及危害
11.1.1 臭气组分及污染物特点
11.1.2 臭味的来源
11.1.3 臭味的危害
11.2 废水中引致臭味的化合物检测及恶臭评价标准
11.2.1 废水中引致臭味的化合物及其检测
11.2.2 恶臭评价标准
11.2.3 我国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与废水处理厂臭气污染状况
11.3 废水处理设施中逸散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11.3.1 VOCs的逸散方式与地点
11.3.2 VOCs逸散的数学模型
11.3.3 活性污泥曝气池中VOCs的传质
11.4 臭气的收集与处理
11.4.1 湿式洗涤
11.4.2 吸附
11.4.3 臭氧接触氧化
11.4.4 燃烧
11.4.5 土壤/肥堆过滤
11.4.6 生物洗涤
11.4.7 利用废水处理厂内生物处理设施
11.5 臭味的防治对策
11.5.1 臭味的源头防治
11.5.2 臭味的化学药剂防治
11.5.3 臭味的改性与屏蔽
11.6 某废水处理厂的恶臭污染调查分析与臭气处理研究
11.6.1 废水处理厂恶臭污染调查与分析
11.6.2 复合生物滤池除臭的中试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第12章 受污染水体的修复技术
12.1 水体类别及其特征
12.1.1 河流
12.1.2 水库/湖泊
12.1.3 地下水
12.1.4 海洋
12.1.5 其他水体
12.2 水体污染类型
12.2.1 物理性污染
12.2.2 化学性污染
12.2.3 生物性污染
12.3 受污染水体的物理修复
12.3.1 底泥疏浚
12.3.2 调水/置换
12.3.3 曝气/复氧
12.3.4 其他物理修复技术
12.4 受污染水体的化学修复
12.4.1 地下水的渗透反应格栅(PRB)修复
12.4.2 电动力学修复
12.4.3 稳定和固化修复
12.5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
12.5.1 生物修复分类及特点
12.5.2 微生物修复及影响因素
12.5.3 微生物修复的应用
12.5.4 植物修复
12.5.5 生态修复
12.5.6 生物修复的设计
参考文献
索引
日前.在钦州市举行的教育发展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广西金桂浆纸业有限公司“单一化机浆废水回收药液循环利用的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荣获2013年度钦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是该公司继2012年度“化机浆湿浆闪急干燥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项目获科技奖之后.又一新项目获此殊荣。
为了使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回收废水中的铝,以NaOH为沉淀剂,通过控制不同pH值,采用化学分步沉淀法对铝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同时对所产生的沉淀物Al(OH)3经过干燥、焙烧进行资源化研究,采用粒径测定仪和红外光谱对所得产物进行了分析检测.研究表明:废水处理后得到的Al(OH)3凝胶在干燥15~25 h、焙烧温度1150℃、焙烧7 h的条件下,可得氧化铝粉末,该粉末产品经粒径检测、红外谱图分析,证明所得氧化铝为α-Al2O3,且粒径在227~309 nm范围内.铝工业废水经过分步沉淀处理后,达到国家废水排放标准,废水中的铝以α-Al2O3的形式回收.
本书主要介绍了废水处理与资源化的基本单元、石油化工废水处理工艺及工程应用、精细化工废水处理工艺及工程应用、煤化工废水处理工艺及工程应用、发酵类制药废水处理工艺及工程应用、工业园区废水处理工艺及工程应用,以及其他典型行业废水处理工艺与工程案例等内容。
本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为读者展示了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技术进展,帮助读者提升解决工业废水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适合从事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适合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将在扼要介绍废水处理与资源化的基本单元的基础上,以各行业废水为重点,系统阐述各行业废水的特征、工艺技术研发过程以及形成的工艺路线,并通过工程案例展示工艺技术应用的效果。
本书主要涉及的行业废水包括:石油化工废水、精细化工废水、煤化工废水、制药废水、工业园区废水及电子、光伏等其他典型行业废水。
本书是工业废水处理从业人员手头参考的工具书。
第一章 废水处理与资源化的基本单元
第一节 预处理单元 1
第二节 常规分离单元 2
一、介质过滤 2
二、化学沉淀法 4
三、吸附和离子交换 5
第三节 化工分离技术单元 7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