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浪工程有生物措施(如草皮、芦苇、防浪林)和工程措施(如块石、混凝土板护坡、防浪墙、防波堤等)。有的穿堤建筑物在临水面前方十余米(视水域条件而定)做钢筋混凝土防浪排架,削减风浪对建筑物的冲击力和浪压力。混凝土异性块体挡浪墙是用混凝土做成重量1t以上的异性块体,在防洪堤外数十米处的海滩上垒成一道或两道挡浪墙,用于削弱风暴潮对海堤的袭击。如中国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在防洪墙外海滩上用2.1t重的混凝土异性块体垒成两道挡浪墙,可削减波浪能量的65%。水面辽阔的平原水库或分洪区的迎风堤段做糙面(棱角向上)的块石护坡,也有很好的消浪作用。荆江分洪区的南线大堤采用了这种护坡消能形式。汉水在1954年汛后,下游防浪主要是植流,在有条件植柳又不影响行洪的外滩广泛地植柳。1964年大水,水位流量大大高于1954年,防浪器材明显减少。在全国各大河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有足够哦宽度的滩地,可普遍营造防浪林。在南海沿海,有成片的红树林,消浪效果显著。
为防止波浪翻越坝顶而设置的挡水墙。稳定坚固不漏水的防浪墙可以适当降低坝的超高,节省筑坝工程量。防浪墙的高度一般为1.2米,以不挡住人的视线为宜。土石坝的防浪墙可采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制钢筋混凝土立柱加预制混凝土板以及浆砌块石结构等。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如拼缝严密并用砂浆勾缝,浆砌块石砂浆勾缝饱满,都能做到不漏水。防浪墙底应与防渗体严密结合。混凝土坝的防浪墙采用与坝体连成整体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坝体伸缩缝处,防浪墙也留有伸缩缝,并设置止水。
防护林的一种。一般指为保护堤岸,防止水流和波浪的冲击,在常水位附近栽植耐水的灌木(常用灌木性柳)或乔灌木兼有,发挥滞浪破浪保护堤岸作用而设置的林带或片林。护滩林、护岸林、护堤林按其功效都有防浪作用,因而均属广义的防浪林。
黄壁庄水库位于河北省鹿泉市黄壁庄镇附近的滹沱河干流上,距省会石家庄市约30Km,是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两大支流之一滹沱河中下游重要的控制性的大(Ⅰ)型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12.1亿立方米。水库的任务是以防...
上海长江隧桥(崇明越江通道)工程位于上海东北部长江口南港、北港水域,是我国长江口一项特大型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也是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的建成将改善上海市交通系统结构和布局,加速长三角...
翔安隧道是中国大陆地第一座海底隧道道,全长8.695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长6.05公里,跨越海域宽约4.2公里,。设计采用三孔隧道方案,两侧为行车主洞各设置3车道,中孔为服务隧道。主洞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
澜沧竜浪煤矿3万吨/年改扩建为15万吨/年工程于2008年3月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200万元,完成总投资的115%。其中土建工程22.51%,矿建工程及其它占53.64%,安装工程占23.85%。
拉浪大坝观测系统更新改造工程简介
1998年,中国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灾,当时洞庭湖的洪水几乎要漫过大堤。正是因为有了防浪林的保护,这一带没有发生溃堤的恶性灾害。“当时抗洪军民把防浪林繁密的枝条砍下,沉入水中,缓解了洪浪对大堤的猛烈冲击,才保住了大堤。”
防浪林植树就是保护我们日益恶化的环境,爱惜宝贵的生命。对于我们堤防工作者而言,栽植管理好防护林,不 仅有显著的防浪护堤作用,成为守卫堤防的绿色长城,而且还能使堤防成为一条聚财生财的“黄金堤”。
筑堤挡洪,是自古以来的一种主要防洪措施,但是如果没有防浪林护堤,堤防就很难安全渡汛。1954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时,由于荆江大堤外滩没有防浪林,政府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把离堤数十里外的稻草、麦草、棉杆和树枝,运来制作防浪器材。尽管这样,荆江大堤还是被狂风巨浪打成了很深的浪坎,有的浪坎深达100厘米,险象环生。从此以后,把营造林带防浪护堤,作为确保堤防安全渡汛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
从北宋诗人张景写的“两岸绿荫遮虎渡,一湾芳草护龙洲”的诗句推断,在荆江大堤上植草,在荆江边种树,至少已经有了近千年的历史。清代在荆江大堤两旁营造防护林,还曾经制定过法规。据《荆江大堤志》记载:“清定例,大堤离脚五十丈以内不准人民耕种,兴工(岁修)之时,亦复在五十丈以外取土,限制极严。一则恐碍堤脚致有崩锉这患,一则留有余地以便栽种芦苇杨柳,藉以挡护。”清代同治十一年八月(公元1872年10月),荆州知府倪豹岑(文蔚)号召文武官员和黎民百姓,在堤外种植杨桐,每株相离五尺,每行排列整齐,并且还作了两首硪夫曲,作鼓动之词。第一首是:“绿堤新种万杨筒,次第分行布势工,不为浓荫覆游骑,为留枝叶挡江风。”第二首是:“万绿参差古渡头,甘棠遗爱里人讴,愿从赓续勤培护,荫编垂杨北岸洲。”那时由于立法严,又广泛动员,荆江大堤两旁曾一度出现了“万绿参差”的局面,然而,“万绿参差”并没有维持多久,也没有形成象这样的规模。到了民国时期,荆江大堤两旁的树木就被砍伐得干干净净了。
新中国成立后,营造防护林被列入堤防加固工程计划,随同岁修一起进行。从1953年冬开始,在加高加宽堤防的基础上,采取“堤外植树防浪,堤身植草防冲,堤内植树护脚”的措施,每当岁修结束,就在荆江大堤两旁植树造林。50多年来,在沿堤两旁共植树几千万株,堤身普遍植草,如今堤防两旁绿树成荫,堤身也成了草源丰富的牧场。 堤外防浪林树种的选择原以柳树为主。柳树速生易长,耐水性强,经洪水淹没后仍然能够正常生长,防浪护堤的本领也相当高强。 《荆州万城堤志》记述:“杨柳柔条长藤,用绳扎结,严如竹篱。随长随编,数年后,俨如墙壁,而又稀疏柔软,可以随波而起立,不致激水生怒,亦属以柔克刚之策。” 明朝刘天和在《植柳六法》中,评价杨柳护堤的作用说,“内则根株固结,外则枝叶绸缪,虽风浪冲击,可保无虞。”每到夏季,荆江洪峰频繁,水位暴涨,洪水直逼堤脚。柳树的枝条就以它特有的耐性和韧性,随波起伏,如同弹簧承受压力一样,起到了缓冲的作用,使江水到达堤边时已经失去了冲击力。1968年、1981年、1998年和1999年,防浪林经受了四次大的考验。当时,洪水淹到堤外的平台上,江面又出现了五至七级的大风,由于前沿有防浪林的挡护,风浪的冲击力在为减弱,猖狂一时的洪峰在杨柳面前失去了威力,无可奈何东流而去。
柳树以其适应性强、生命力强和防浪性能强而见著。但柳树易老化,材质较差,与杨树和其他优质树种比较,相形见绌,经济价值也很低下,因此,80年代后期,多以杨树取而代之。在荆江大堤的护堤护岸林中,杨树占有率已达到了85%才以上。
在经常受热浪袭击的地区,房屋建筑设计应考虑防暑设施,注意房屋通风;植树造林,扩大绿地面积;开设游泳场地;在热浪袭击之前,要根据天气预报做好供电、供水和防暑医药等的供应准备; 在热浪袭击时,保证清凉饮料供应,改善休息条件,医疗条件,及时抢救中暑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