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至1999年。根据房屋建筑设备工程(水电设备工程)专科专业的需要,先后建立了“通风空调实验室”、“水电实习馆”、“金工实习馆”等实验室,满足了学生对建筑设备安装实训和实验的要求,提高了学生水电安装技术和技能。
1999年至2002年。在水电设备工程的建筑给排水方向基础上,增设了环境工程专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期间建设了水污染控制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化学基础实验室等专业和基础实验室。至2002年底,学校已投入设备经费约197.6万元,建立了水电实训中心、化学基础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和水污染控制实验室。
2003年至2007年。2004年随着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本科专业的设立,中心进入快速发展期。2004年对实验室体制进行了改革,通过整合学校和系内教学资源成立了本中心。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人、财、物统一管理,并对实验教学人员进行了优化。2004年至2005年,利用学校第二期基础实验室改造资金,投入104.8万元资金,购进了配套设备,更新和修改了部分实验项目,新建了微生物实验室、固体废弃物实验室和室内环境实验室,扩建了化学基础实验室和流体力学实验室。重点对实验内容体系进行改革,增加了创新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部分实验室实行开放教学,实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底,环境工程被列为福建工程学院首批重点建设学科,这标志着初步形成了环境类实验教学体系和学科体系。2006年4月,“绿色环境节能材料研究中心”成立,合作企业先后投入108万元,用于固废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在省内外10多家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形成了产、学、研联合共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2006年至2007年,利用重点学科建设的机会,继续投入232.4万元,购进了部分较先进的仪器设备,重新修订了实验教学大纲,实验课与理论课相对独立。在进一步更新实验项目的同时,加强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加强了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
2008至今。2008年1月,依托中心建立的“福建省高等学校绿色节能环境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被省教育厅批准成立,投入12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包括学校配套90万元),目前已初见成效。2008年6月,环境工程学科被学校授予学校重点学科。2009年“节能与环保技术研究及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立项,福建省和学校5年内投入1000万元,重点用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2009年8月,中心将完成实验室整体搬迁,新校区8000平米新实验室将正式投入使用。
福建工程学院前身之一的原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于1992年开办房屋建筑设备工程(水电设备工程)专科专业;1999年开办环境工程专科专业。2002年福建工程学院组建后,成立了环境与设备工程系。2004年经福建省教育厅批准设置了“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本科专业。随着专业的不断发展环境类实验室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经过十七年的建设,中心已初具规模:现有实验教学教师36人,专职实验管理人员11人,教学实验室总面积达113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105.4万,是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中心包括环境类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基础(一)实验平台、专业基础(二)实验平台和测试技能实验平台,下设固体废弃物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水污染控制实验室等8个实验分室。在省内外建立了17个实习基地。“十一五”期间,学校加大建设力度,继续投入145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
近年来,在资金相对有限的前提下,中心重点完善教学仪器的种类,以尽可能满足广泛开设实验项目的需要。在实验场地有限、设备台套数较少的情况下,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实验教学,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有序进行。实行开放性实验教学,采取产、学、研共建模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实行实验技能、理论考试、开闭卷相结合的综合能力评价模式,综合评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和相关理论的综合能力。目前主要承担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勘查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学生的相关实验教学工作;中心成立以来,每学年接纳2千多名学生实验,年均完成实验人时数10万以上。
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心构建了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与理论教学有机衔接又相对独立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新体系,即基础型、综合型、研究探索型三个层次和大学生创业能力训练的“3 1模式”。目前中心已经建设成为“教育理念先进、改革目标明确、教学体系科学、师资队伍优化、管理模式科学、开放运行良好、实验设备较完善、示范作用明显”的实验教学平台。探索了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法。教学与教育改革成果显著;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成绩突出。
经过十七年的努力,中心办学成绩突出:2004年,“环境工程”学科成为福建工程学院首批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被批准为首批校重点学科;依托本中心建立的“福建绿色节能环境材料工程中心”和“环境保护研究所”成为福建工程学院第一批校级研究所。2008年1月“福建绿色节能环境材料工程中心”被福建省教育厅列为“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为产、学、研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平台,2008年6月,中心被学校评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中心培养的环境工程和给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科专业学生人数已达到1227人,与福州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12人。学生中获国家级奖项7人次,省级奖项12人次,校级奖项212人次,系级奖项152人次。中心培养的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工程意识强、工作适应性强、动手能力强,且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欢迎和好评,许多毕业生已成为环保企事业单位、土木建筑企业等企事业单位的董事长、总经理和业务、技术骨干,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和社会效益,为我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中心已成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2100433B
它今年依然在建。。 还有那位朋友说的317终点站是老校区,新校区是123终点站。
说实话,很一般,太杂了,有搞岩土的,有搞海洋动力的,又搞浮游生物的,不像别的院校那么正规,牛人少,学院发展前景看似很好,只要领导者英明,环科院可以上一个档次,但我不认为现在领导有多么英明
福建工程学院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全国61所试点高校之一。学校溯源于1896年清末著名乡贤名士林纾、清末宣统帝溥仪帝师陈宝琛创办的“苍霞精舍”,解放前为享有盛誉的福...
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测量新技术、新仪器、新方法不断出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测量课程教学需要进行不断调整和改革。本文针对福建工程学院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工程测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层次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构建良好的工程测量教学平台。目前,在一些专业进行了试点,效果良好。
华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中,完善了实验教学体系,优化了师资队伍,对实验教学平台进行了优化升级、资源共享和共建,对实验中心的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建设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数字信息化建设、网络实验教学等方面建设的思路。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给水排水实验站,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至1994年,组建成立独立的学院总实验室。2002年经学校批准,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心实验室。2007年更名为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得同济大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2003年,在教育部资助下建立了环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2004年与上海市科委共建水资源循环利用科普基地。
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1520平方米,仪器设备600多台(件),设备总值1500万元。实验教师39人,其中专职实验教师16人,教授4人。创新实验指导教师26人,全部为教授或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中心下设水处理技术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化学与毒理学实验室、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室、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实验室等,向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市政工程专业以及海洋、材料等其他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开设了环境类实验课程,其中包括专业基础实验和应用实验项目40项,环境科技创新实验项目28项。
为适应学科发展,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1997年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1998年新增市政工程博士点和环境科学硕士点。1999年取消教研组建制,设立五个研究所:水质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大气污染与控制研究所、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所、环境系统分析研究所和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2000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比中,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点获第一名。同年,获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2006年蝉联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继续担任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2002年增设“环境科学研究所”。
自2001年起,以“985工程”一期建设和清华大学第21次教育讨论会为契机,制定了反映环境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全新的教学体系,建设了一批高质量课程,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年轻教学骨干。实验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实验教学内容大幅度调整,开设了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等实验课程。
一、承担环境学院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专业近400名学生基础实验教学任务和专业选修课的实验实践课程,覆盖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声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监测、污染控制、环境材料等方向的本科生教学实验要求。
二、承担环境学院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六个专业近300名学生“暑期学校”共5周的教学实习、实践、讲座、对外交流等任务,并组织其他服务社会的实践教学活动。
三、为环境学院及相关院系学生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的创新实验计划提供实验场所、仪器设备,受惠学生约120人次/年。
四、对匡亚明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与海洋学院、地球科学系等院系开放专业实验室,受惠学生约200人次/年。
五、承担部分校外学生、相关院校进修教师、研修人员以及外专业考入研究生所需要补开的必修、选修和公选类实验课程,受惠人数约60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