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蚀与风化作用在大自然中相辅相成,只有当岩石被风化后,才易被剥蚀。而当岩石被剥蚀后,才能露出新鲜的岩石,使之继续风化。风化产物的搬运是剥蚀作用的主要体现。当岩屑随着搬运介质,如风或水等流动时,会对地表、河床及湖岸带产生侵蚀。这样也就产生更多的碎屑,为沉积作用提供了物质条件。
风化岩划分为未风化岩、微风化岩、中等风化岩、强风化岩、全风化岩与残积土。
2100433B
气候因素主要是通过气温、降雨量以及生物的繁殖状况而表现的。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气温高,降雨量大,植物茂密,微生物活跃,化学风化作用速度快而充分,岩石的分解向纵深发展可形成巨厚的风化层。在极地和沙漠地区,由于气候干冷,化学风化的作用不大,岩石易破碎为棱角状的碎屑。最典型的例子,是将矗立于干燥的埃及已35个世纪并保存完好的克列奥帕特拉花岗岩尖柱塔,搬移到空气污染严重的纽约城中心公园之后,仅过了75年就已面目全非。
地势的高度影响到气候:中低纬度的高山区山麓与山顶的温度、气候差别很大,其生物界面貌显著不同。因而风化作用也存在显著的差别。地势的起伏程度对于风化作用也具普遍意义:地势起伏大的山区,风化产物易被外力剥蚀而使基岩裸露,加速风化。山坡的方向涉及到气候和日照强度,如山体的向阳坡日照强,雨水多,而山体的背阳坡可能常年冰雪不化,显然岩石的风化特点差别较大。
大约在200年前,人们可能认为高山、湖泊和沙漠都是地球上永恒不变的特征。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高山最终将被风化和剥蚀为平地,湖泊终将被沉积物和植被填满,沙漠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行踪不定。地球上的物质永无止境地运动着。暴露在地壳表面的大部分岩石都处在与其形成时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而且地表富含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岩石极易发生变化和破坏。表现为整块的岩石变为碎块,或其成分发生变化,最终使坚硬的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和土壤。矿物和岩石在地表条件下发生的机械碎裂和化学分解过程称为风化。由于风、水流及冰川等动力将风化作用的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过程叫做剥蚀
地表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产生新矿物的作用称物理风化作用。如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冰劈作用、层裂和盐分结晶等作用均可使岩石由大块变成小块以至完全碎裂。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受到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而发生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主要通过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和氧化作用等式进行。
虽然所有的岩石都会风化,但并不是都按同一条路径或同一个速率发生变化。经过长年累月对不同条件下风化岩石的观察,我们知道岩石特征、气候和地形条件是控制岩石风化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不同矿物的溶解性差异很大。节理、层理和孔隙的分布状况和矿物的粒度,又决定了岩石的易碎性和表面积。风化速率的差异,可以从不同岩石类型的石碑上表现出来。如花岗岩石碑,其成分主要是硅酸盐矿物。这种石碑就能很好地抵御化学风化。而大理岩石碑则明显地容易遭受风化。
全风化、强风化 、中风化、 微风化岩区别:微风化:结构基本未变,仅节理面有渲染或略有变色,有少量风化裂隙。 &nbs...
请问一下全风化岩、强风化岩、中风化岩是不是石头?可以算挖石方吗
算挖石方
贵州16定额中中风化岩、强风化岩属于硬质岩。
不良地质现象-风化作用——不良地质现象-风化作用
本文通过利用培养基中不同浓度两种混合真菌(Xerocomus chrysenteron、Cortinariussu blanatus)对花岗岩、片麻岩的直接的风化作用。此外,对风化作用前的花岗岩、片麻岩用XRD和XRF作了岩石组成成分分析和全岩分析。结果表明:花岗岩、片麻岩在混合真菌作用下,岩石组成成分中的蒙脱石、云母比正长石更易被风化;大部分金属离子的溶出量与作用时间和菌浓度均呈现"U"型曲线图;Ca2+、K+、Mg2+、Al3+、P5+最易溶出并且K+、P5+、Na+的溶出量仅与作用时间关系紧密,但是与菌的浓度关系不紧密,尽管含菌的样品与对照差异显著。Mg2+、Al3+溶出量则与作用时间和真菌浓度都有关系,Ca2+的溶出过程复杂。研究结果表明真菌对岩石风化作用显著,所以在植苗造林中,采用接种过菌根菌的苗木,既有利于提高苗木抗性,又有助于岩石风化。
【学员问题】风化岩和残积土的勘探测试要求?
【解答】1、勘探点间距应取规定的小值;
2、应有一定数量的探井;
3、宜在探井中或用双重管、三重管采取试样,每一风化带不应少于3、组;
4、宜采用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相结合,原位测试可采用圆锥动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波速测试和载荷试验;
5、室内试验除应按本规范第11、章的规定执行外,对相当于极软岩和极破碎的岩体,可按土工试验要求进行,对残积土,必要时应进行湿陷性和湿化试验。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2003年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发布。
《土木工程名词》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