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避免洪灾使生态环境恶化,维持生态平衡的收益。
主要有:①避免洪灾引起水质和卫生条件恶化,造成疫病流行,居民健康水平下降;
②避免土地被冲毁、淤压,导致沙化荒废;
③避免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地沼泽化或次生盐碱化;
④减免林、草被淹死亡,生态环境恶化等。
主要有:①减免因洪灾致使农、林、牧、渔等减产失收,造成供应紧张,影响人民生活或引起饥荒
等社会问题;
②避免因洪灾引起工商企业停业停产,学校停课等,影响社会正常运行秩序;
③缓解洪水给居民的精神压力,减轻防洪抢险的负担,避免躲水逃洪的劳顿;
④减轻组织灾区居民撤退转移和安置救灾的负担;
⑤避免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居民的精神打击,减少抚恤、救济等负担。
这方面的效益往往较难定量,通常用文字定性描述。
分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用减免洪灾经济损失的定量指标表示。
是指 可减免洪水泛滥淹没地区在淹没期间的经济损失。
主要是避免:①城镇工业、企业、公共设施等的固定资产和物资的损失;
②农田、林地、牧场和其他用地的生产及其设施的损失;
③铁路、公路、电力、油田、水利等经济设施损毁或不能正常运行的损失;
④城乡居民住房倒塌和财产的损失;
⑤工业、运输业、商业等停产、停业或不能正常生产、 运营、 经营的损失;
⑥防汛、抢险、救灾等费用;
⑦其他损失和费用。
是指 可减免淹没地区在淹没期以后及淹没区以外在经济上受到的影响。
主要是减免:①淹没地区各业恢复生产和运营期间的经济损失;
②各类经济设施修复期间不能正常运营的经济损失;
③修复各地生产用地的经济损失;
④有关地区受淹没区停产、停业、停运造成的经济损失等。
举例 一场大洪水或特大洪水往往会造成毁灭性灾害,需经较长时间才可恢复,因此,有时间接效益是不可忽视的。
洪灾损失与洪水的大小、特性及洪泛区的情况有关,具有随机性和随社会经济状况而变的特点。为合理估算洪灾损失,一般通过调查和类似地区的资料,分析洪灾经济损失与洪水大小、淹没水深、历时等因素的关系,然后根据历年洪水资料,参照上述关系,分别估算各年有、无防洪工程设施的洪灾损失,其差值即为防洪经济效益。由于洪灾损失的随机性,各年差别很大,为分析评价防洪措施的合理性,现一般用可减免的多年平均洪灾损失表示防洪措施的平均效益。其计算方法常见的有两种。①系列法:选择有代表性,包括大、中、小洪水的系列,估算各年有、无防洪措施的洪灾损失,各年两者差值的均值即为可减免的多年平均洪灾损失;②频率加权法:绘制有、无防洪措施的洪灾损失频率曲线,根据两曲线间的面积或两者差值与代表的频率进行频率加权计算可减免的多年平均洪灾损失。
因建设综合管廊而避免了将来因增设、维修各类管线,而引起的道路二次开挖,由此直接降低了道路的二次建设、维护费用。同时增加了路面的完整性和耐久性。综合管廊的建设,可避免给水管道及消防管道、污水管道、电力电...
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的防洪,发电,灌溉效益如何体现?各有何特点?
都是大工程
涉河建设方案及防洪评价报告编制资质要求《涉河建设方案与防洪评价报告》由《涉河建设方案》和《防洪评价报告》两大部分组成。1. 涉河建设方案《涉河建设方案与防洪评价报告》 中的涉河建设方案原文引用项目设计...
防洪效益和水利建设项目的其他效益相比,具有下述特点:
(1)防洪是一种生产行为。防御洪水是国民经济生产领域中的一项经济实践活动,防洪工程设施是社会生产力。防洪提供的是社会安全和国民经济生产的保障,是一种无形产品。正如工厂厂房起着防雨、防水、防寒、防热、防冻、防风防尘作用,为工业正常生产提供防护保障服务,是生产活动不可少的部分。人们不怀疑工厂厂房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也会将从厂房固定资产中提取的折旧费用计人生产成本。同理,人们也就应该承认,提供社会安全保障的防洪,同样也是一种生产行为、生产活动。只是由于防洪保障的覆盖面太宽,保护对象很杂,加以防洪的随机性很强,从而,防洪这一生产行为所形成的“无形产品”的价值不能在市场上实现。
(2)防洪项目主要作用是给防洪保护区以安全保障,使区内各部门免遭大洪水破坏。因此,防洪项目可减免的洪灾损失是其主要效益。
(3)防洪效益在年际之间变化很大,一般水文年份几乎没有效益,但遇大洪水年份时能体现出很大的效益。因此,防洪效益的大小不能仅按年计算。
(4)洪灾损失有经济损失和非经济损失,两者均有广泛的社会性,需从全社会角度考虑。
(5)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防洪保护区内的工农业生产也随之发展和增长。所以防洪效益也将相应地增加。
(6)防洪项目有很大的社会效益,防洪社会效益是防洪措施在保障社会安定和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减免人员伤亡、流离失所,防止疫病流行,避免停产停课,减少需要救助的人员数量等,以减轻居民的精神负担,避免洪灾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但作为防洪工程的管理单位,目前一般没有防洪财务收入,因此可以不进行财务分析。
(7) 防洪环境效益是防洪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所起的作用和取得的效益,如降低洪灾发生频率,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水质不被污染,为人们提供稳定、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洪灾损失主要可分为以下五类:
(1)人口伤亡损失。
(2)城乡房屋、设施和物资损坏造成的损失。
(3)工矿停产、商业停业,交通、电力、通信中断等所造成的损失。
(4)农、林、牧、副、渔各业减产造成的损失。
(5)防洪、抢险、救灾等费用支出。
洪灾损失的大小与洪水淹没的范围、淹没的深度、淹没的对象、历时,以及发生决口时流量、流速有关,由于不同频率的洪水所引起的洪灾损失不同,一般必须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选定场次洪水,然后统计该场次洪水的洪灾损失。一般地,有直接洪灾损失计算和间接洪灾损失计算两种方法。
多年平均防洪效益计算方法主要有:减少损失法(包括频率法和实际年系列法)、保险费法和最优等效替代措施法。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防洪保护区内的财产是逐年递增的,一旦遭受淹没,其单位面积的损失值也是逐年递增的。因此,防洪效益的计算应考虑洪灾损失增长率。
洪灾损失增长率是指发生同一标准的洪水时,洪灾损失随时间的变化程度。它与防护区内各类财产增长率、洪灾损失率的变化率、洪灾损失中各单项损失的组成比重变化情况有关。由于影响洪灾损失增长率的各项因素是变化的,在分析期内,洪灾损失增长率在年际之间一般也是变化的,可近似以多年平均值表示。洪灾损失增长率可通过调查分析获得。
三峡水利枢纽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建成后将具有保护生态环境,促进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重要作用。本身也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最大的贡献,有利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三峡工程是一项生态环境工程。防洪是三峡工程最大的生态环境效益。
在城市建设当中,风景园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建设,它的存在,不但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风景园林属于影响较为完整的人工生态环境,能够发挥非常广泛的效益价值,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等,绿色植物是风景园林的主体,具有较强的自然属性,能够使人们的文化艺术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它还具备社会属性,对自然的再生产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使其经济效益得到有效的发挥,文章围绕风景园林中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加以讨论,并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探讨和描述。
防洪经济效益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防洪经济效益按防洪措施作用的时空边界范围,可分为防洪直接经济效益和防洪间接经济效益。防洪直接经济效益就是由于防洪措施而减少的洪水直接淹没损失,如:减少的农作物的减产损失,减少的房屋、设备、物资、工程设施的毁坏损失,和减少的工商企业停产停业而少创造的社会财富等。防洪间接经济效益则是减少的间接损失。间接经济损失是直接经济损失带来的次生经济损失或衍生出来的经济损失,如由于洪水淹没导致交通、通信中断,原材料供应短缺,经济活动受阻或停滞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等。防洪措施减免的上述洪水间接经济损失,就是防洪间接经济效益。
(二)防洪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也称作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
它是按防洪经济效益可定量计算和不可定量计算来划分。一般来说,经济效益或有形效益是可以用实物指标或货币指标来表示的,非经济效益或无形效益则是不可用实物指标或货币指标表示的。例如,兴建防洪工程,减少遭受洪水造成的各项物资损失,由于这些物资都可以用实物指标或货币指标来表示其大小、多少,因而以其来表示的效益就是经济效益或有形效益。但是,兴建防洪工程措施而避免的一些损失,如因洪灾引起的亲友伤亡,家庭财产的损失,对外联系中断,被迫停业、停课等等造成的沮丧和焦虑等心理创伤,都无法用实物或货币计量。所以,因兴建防洪工程措施而减免的上述不可计量的损失,就是非经济效益或无形效益。
(三)正效益和负效益
依据防洪措施对外部环境产生的效果,可将防洪措施的经济效益分为正效益和负效益。正效益是指防洪措施对外界条件和周围环境所产生的有利影响和积极作用,是经济活动中所得部分。负效益则是防洪措施对外界条件和周围环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和消极作用,是经济活动中的所失部分。例如,防洪水库抬高库水位,淹没库区内无法恢复的名胜古迹,库区周边地区的地下水位抬升,招致土壤盐碱化和沼泽化,修建大坝可能使一些回游性鱼类失去生长繁殖条件,水库蓄水可能产生诱发地震,以及兴修防洪工程措施所带来的挖压占地、水库蓄水的淹没损失等。防洪的人力、物力、财力负担也是防洪的负效益。
防洪工程的经济效益是指其减免的洪灾损失和增加的土地利用价值,而防洪体系的经济效益是指防洪体系内所有防洪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协同作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总和。根据SL206—98《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在对防洪体系进行经济后评价时,已成防洪工程产生的经济效益应采用实际发生年法,即根据水文资料,选取一段资料比较完整、代表性较好,并具有一定长度的实际典型年系列,然后采用有、无对比法,即防洪体系的经济效益是指假定无防洪体系情况下可能造成的洪灾损失与有防洪体系情况下实际的洪灾损失的差值。它主要包括防洪经济效益与排涝经济效益,其中防洪经济效益考虑防洪体系所减免的因洪水漫溢堤顶或因堤身质量不达标引起破圩而造成的淹没损失,防洪体系所减免的因地区暴雨而致使防洪保护圈成涝的损失则划归排涝经济效益考虑。上述计算方法从写入规范实施至今,经历了多方的理论认证和充分的实践检验,理论清晰、简单易行,在水文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调查充分的情况下,计算结果可靠。
防洪经济效益包括防洪直接经济效益与防洪间接经济效益,其中防洪直接经济效益是指通过防洪工程减少的洪水淹没损失,如农作物淹没损失,房屋、设备、物资、工程设施的毁坏损失和工商企业因淹停工或停业少创造的社会财富等;防洪间接经济效益是指由于资料不足难以准确计算或难以量化计算的经济效益,如抗洪抢险物资和人力的投入、洪涝灾害对农、林、牧业的滞后影响,造成次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效益降低以及公路、铁路、邮电等的运输中断造成的损失等。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防洪区计算因子的确定。分析考证计算地区各防洪分区的自然状况、水文特性、防洪能力、防洪工程情况、历史洪水资料及淹没情况等。调查分析各防洪区的主要洪水威胁来源,并由等高线地形图确定各防洪分区在基准年(即防洪体系建设实施前)若遭遇与计算年同样水情时的破圩淹没面积,同时整理洪灾损失资料得到防洪体系建设期及运行期内历年的实际淹没面积。统计各防洪区不同堤段在基准年的最低堤顶高程,以及对各防洪区存在洪水威胁的河道代表水位站的历年最高水位资料。
(2)防洪区淹没的判别与减淹面积的计算。防洪分区淹没的判别标准为:在某一计算年份,若对某防洪区造成洪水威胁的某一河道代表水位站的年最高水位高于基准年该河道堤段防洪墙的最低堤顶高程,则认为若无防洪体系的实施,该防洪圈在此计算年份将淹没,取应淹面积为破圩淹没面积,减淹面积为应淹面积与当年实际淹没面积之差。
(3)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的确定。以计算年的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以统计年鉴为主要依据,辅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求得各类财产的单位面积社会资产值。
洪灾损失率是计算洪灾经济损失的关键,通常是指受灾地区各类财产的损失值分别与灾前(正常年份)各类财产值之比 。SL206—98《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中对洪灾损失率的确定有如下建议:洪灾损失率应根据近年实际出现的洪水受淹情况按洪灾损失的种类,分别进行调查、统计、计算分析确定。例如,农作物的洪灾损失率应根据减产值扣除因灾少开支的生产费用后的损失值,与正常年份产值之比计算;工程设施洪灾损失率,分别按各类工程设施的受损部分恢复到原来情况所需要的修补费或重建费与灾前工程设施价值之比计算;城乡居民家庭财产洪灾损失率,按其性质、耐水程度、抢救难易等的差别分别计算等。在参考以上洪灾损失率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计算地区的实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并与类似地区的洪灾损失率计算成果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各类财产的洪灾损失率。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为各类财产的单位面积社会资产值与各自洪灾损失率乘积之和。
(4)防洪经济效益的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B=(A应淹-B实淹)×R
式中:B为某计算年的防洪直接经济效益;A应淹为无防洪工程时可能淹没的面积;A实淹为有防洪工程时实际淹没面积;R为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防洪间接经济效益涉及面广,范围无明显界限,且内容繁杂,层次深度难定,精确定量计算困难,现阶段尚无成熟的计算方法。参考SL206—98《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有、无防洪工程情况下的间接洪灾损失可以根据调查统计资料,按照其相当于直接洪灾损失的比例来计算。防洪规划实施后防洪体系经济效益的计算期包括规划实施及实际运行期与规划预计产生效益期,在计算规划实施及实际运行期内的总防洪经济效益时可将各年按当年价格水平计算的防洪经济效益按较近期的某一不变价格水平换算后再相加,规划预计产生效益期内的防洪经济效益采用多年平均法进行估算。2100433B
防洪工程效益,防洪工程设施所获得的各种直接的和间接的效益。主要包括:(1)经济效益,指保障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地区经济发展、减免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所带来的效益;(2)社会效益,指在保障社会安定和促进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3)环境效益,指修建防洪工程设施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所起的作用和可获得的效益。一般通过对有、无防洪工程相比较,以所减免的洪灾损失和可增加的土地利用价值表示。计算方法有减少损失法、替代方案法、稳定财产增长法和保险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