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修订防护措施分为一、标准防护(StandardPrecaution):针对所有病人之防护措施,二、依传播途径可分为空气防护、飞沫防护及接触防护,以下针对各种防护措施说明如下:
主要是降低从医院内已知或未知来源传播微生物的危险性,感染来源包含所有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汗液除外)、以及不完整的皮肤和黏膜等。其主要措施如下:
⒈洗手
当可能接触感染源时,为避免病原菌之散播及保护医院中的所有成员,因此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洗手措施。照顾病人及准备病人用物前后、处理检体后均需洗手。
⒉手套
当接触感染源时,则需戴手套,处理完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⒊隔离衣
有被感染源污染工作服之可能时穿着。原则上一个病人使用一件隔离衣,使用后,污染之隔离衣应立即脱掉并洗手。
⒋护目镜
有被感染源溅污脸部之可能时配戴。
⒌用具及设备
受病人血液、体液等感染源污染之仪器设备,应以消毒剂彻底清洁;若只能单次使用之器具,使用后应丢弃勿重覆使用。
⒍环境清洁
定期且彻底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工作,尤其是病人单位及常接触之表面,详细内容请参照手册第一章。
⒎针头、注射器、尖锐物等需丢弃于抗针刺容器内,使用后之针头尽量不回套,若必须回套则使用单手套针。
贰、传播途径为基准之防护(Transmission-basedPrecaution):
Ⅳ -5
针对已证实或怀疑受高传染力病原菌感染之病人,且只以标准防护措施不足以阻断其传播途径而订定之防护措施。分为三类如下:
空气传播防护措施是针对经由空气传播之病原菌,空气传播主要发生于经飞沫核(通常其颗粒大小为小于或等于5mm者,因其会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或含病原菌之粉尘散播。
(一)需空气隔离的疾病:水痘、麻疹、弥漫性带状疱疹、开放性肺结核及喉结核等。
(二)感染源:飞沫核(dropletnuclei)或含病原菌之粉尘。
(三)管制措施:
⒈口罩:照顾者需戴特殊口罩;对麻疹、水痘有免疫的人,于照顾麻疹、水痘病患时则不需戴口罩。
⒉手套:不需要。
⒊隔离衣:不需要。
⒋单独房间:病人需置于负压空调(每小时换气速率6~12次)之隔离室,并维持房门关闭;且空气需过滤后排出,不可重覆循环使用。
⒌洗手:接触病人前后或处理污染物后需洗手。
⒍病人传送:病人尽量置于隔离房间,必须外出时请病人戴口罩。
⒎物品处理:
⑴器械:以热水去污处理后送供应室处理。
⑵呼吸器:呼吸器表面每天以0.05%漂白水擦拭,呼吸器管路则先以热水去污处理后以塑胶袋包装送呼吸中心处理。
⑶被单、衣物:若被感染源大量污染时,先初步去污再送洗衣房;处理高污染之被单、衣物时可穿隔离衣,且以不抖动为原则。
⑷终期消毒:如手册第一章。
⑸废弃物处理:如手册第二章。
建议按定额计价套取,定额内没有的可以依据实际组价补充子目计取费用。
门窗封闭,标号提高一级,以塑料薄膜覆盖+保温草帘、棉毡之类的保温措施,砼搅拌按冬施要求进行就可以了。不过尽量不要在冬季进行此施工,能拖至明年气温回升最好,因为其浇筑厚度太薄,上号收面较慢,覆盖保温措施...
(1)上班途中:正确佩戴口罩。 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议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上班。如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务必全程佩戴口罩,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车上物品。 (2)入楼工作如何做? 进入办...
Ⅳ -6
⒈口罩:于近距离(3尺,100cm以内)照顾病人时戴口罩。
⒉手套:不需要。
⒊隔离衣:不需要。
⒋单独房间:尽可能单独房间或将感染相同病原菌的病人放置于同一房间。
⒌洗手:接触病人前后或处理污染物后需洗手。
⒍病人传送:病人尽量留于房间内,必须外出时请病人戴口罩。
⒎物品处理:同空气隔离。
⒏废弃物处理:如手册第二章。
接触传播防护的目的,在于减少病原菌经由直接接触或间 接接触,散播至易感受宿主,直接接触是指经皮肤接触皮肤或移动病人、擦澡、或须直接接触之医疗行为,间接接触是指接触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器具或环境等无生命 物体。接触隔离适用于已知或怀疑感染,但不见得有临床症状之病人,以免因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散播感染。
(一)需接触隔离的疾病:多重抗药性菌株感染之皮肤伤口、脓包、蜂窝组织炎,疥疮,感染性肠胃炎,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症,肠病毒感染并发重症,A型肝炎,急性病毒性结膜炎,伊波拉(Ebola)、拉萨(Lassa)等病毒引起之出血热,婴幼儿腺病毒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水痘之分泌物,先天性德国麻疹,带状疱疹之分泌物,单纯疱疹,皮肤白喉,流行性斑疹伤寒,肠菌性痢疾等。
(二)感染源:引流物、分泌物、排泄物
⒈口罩:一般不需要,有被感染源喷到之虞虑时需戴口罩及护目镜。
⒉手套:当接触感染源时,则需戴手套,处理完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⒊隔离衣:有被感染源污染工作服之可能时穿着。原则上一个病人使用一件隔离衣,使用后污染之隔离衣应立即脱掉并洗手。
⒋单独房间:尽可能单独房间或将感染相同病原菌的病人放置于同一房间。
⒌洗手:接触病人前后或处理污染物后需洗手。
⒍物品处理:同空气防护。
⒎废弃物处理:
洞口防护措施 洞口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每个人的安全以及各方面的 影响,防护措施是非常关键的, 要根据实际情况想出解决办法才是重 点。下面就洞口防护措施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洞口的安全防护设施,要根据其特点分别按洞口的大小确定。 楼板、屋面及平台等处平面上的洞口,边长大于 25Cm,用坚实 的盖板加以盖设。应防止盖板移位或挪动。 楼板面等处边长为 25cm~ 50cm 的洞口,安装预制构件时的洞口,以及缺件临时形成的洞口, 可用竹、木板作盖板加以盖设。盖板搁置时,四周要保持均衡,并设 有固定其位置的措施,防止发生牵动。 边长 50cm~150cm的洞口,盖以用钢材制作的网格,先用扣件 扣接钢管等,然在网格上满铺竹笆或木板。另外,也可用贯穿于混凝 土板内的钢筋构成防护网,上铺遮盖物,钢筋网格的间距不能大于 20cm。 边长 150cm 以上的洞口,必须在洞口的四周装设防护栏杆,并 在洞
塔吊防护措施 1. 防护架距离高压线不小于 4m,高压线以下采用钢管双排脚手架, 高压线以上 需用毛竹搭设。高度超过上部高压线不小于 4m。防护架应牢固稳定具有抗风 能力。 2. 脚手架步距立杆横距 1.8m,纵距 1.8m,横杆步 1.8m,钢管脚手架顶端不能 超过最低的高压线。脚手架应设置剪刀撑和横向斜撑。 并且要在南边设置 2-3 根落地抛撑。抛撑必须与地面牢固连接。 3. 钢管脚手架搭设至高压线下部时,改用毛竹搭设。防护架搭设布置见图。 4. 防护架顶部须白天挂彩旗,夜间挂红灯 。 5. 接零保护和重复接地 当塔吊供电电源为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系统时, 整体金属结构的接地 型式应采用 TN-S接地系统,并设漏电保护器, 接地电阻不大于 4Ω。但在实 际检验中发现,大部分旧塔吊采用一根四芯电缆,仅有漏电保护器,而无接 零保护和重复接地,且漏电保护器规格不合要求。新塔吊采用五芯电缆,保
比正常防护等级更高的防护措施。
【学员问题】岩爆地段的防护措施?
【解答】1、在岩爆段开挖前,注意收集秦岭铁路隧道II线在开挖过程中的岩爆地质资料,包括岩爆类型、规模、分布里程与岩爆具体位置,作到事先预报,提前做好岩爆防治的技术准备和施工准备工作。
2、给施工人员配戴钢盔、穿防弹背心,主要防止弹射型岩爆伤人。在支护区设专职安全员,随时观察围岩状态。如发现险情,及时向带班干部汇报,作到及时支护或组织人、机暂时躲避。
3、在岩爆地段,开挖后及时向掌子面及洞壁进行喷洒高压水,降温除尘,润湿岩面,提高围岩的塑性,这在一定程度可以减轻岩爆的强烈程度。
4、对施工打眼台车进行改造,在台车上方及侧面设立钢筋防护网。在进行钻眼施工时必要在掌子面处也设立钢筋防护网,以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在可能受到强烈地震影响的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或古河床进行建筑布置时,必须采取砂土液化的防护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选择良好场地、采用人工改良地基或选用合适的基础形式和基础深度。
应尽量避免将未经处理的液化土层作为地基持力层,故应选表层非液化盖层厚度大、地下水埋藏深度大的地区作为建筑场地。计算上覆非液化盖层和不饱水砂层的自重压力,如其值大于等于液化层的临界盖重,则属符合要求的场地。
为避免滑塌危害,应以地表地形平缓、液化砂层下伏底板岩土体平坦无坡度者为易。
选择液化均匀且轻微的地段,比选择液化层厚度不均一的为好。
采取措施消除液化可能性或限制其液化程度,主要有增加盖重、换土、增加可液化砂土密实程度和加速孔隙水压力消散等措施。
(1)增加盖重。通过增加填土厚度,使饱水砂层顶面的有效压重大于可能产生液化的临界压重。例如,1964年日本新溺地震时强烈液化的C区,有的建筑物建于原地面上填有3 m厚的填土层上,周围建筑物损坏严重而此建筑物则无损害。
(2)换土。适用于表层处理,一般在地表以下3~6 m有易液化土层时可以挖除回填,以压实粗砂。
(3)改善饱水砂层的密实程度。主要方法有爆炸振密法、强夯与碾压法、水冲振捣回填碎石桩法。
爆炸振密法一般用于处理土坝等底面相当大的建筑物的地基。在地基范围内每隔一定距离埋炸药,群孔起爆使砂层液化后靠自重排水沉实。对均匀、疏松的饱水中细砂效果良好。
强夯与碾压是指在松砂地基表面采用夯锤或振动碾压机加同砂层,能提高砂层的相对密度,增强地基抗液化能力。
(4)消散剩余孔隙水压力。主要采用排渗法,在可能液化的砂层中设置砾渗井,使砂层在振动时迅速将水排出,以加速消散砂层中累积增长的孔隙水压力,从而抑制砂层液化。
(5)围封法。修建在饱和松砂地基上的坝或闸层,可在坝基范围内用板桩、混凝土截水墙、沉箱等将可液化砂层截断封闭,以切断板桩外侧液化砂层对地基的影响,增加地基内土层的侧向压力。建筑物以下被围封起来的砂层,由于建筑物的压力大于有效覆盖层压力而不致液化。所以此法也是防止砂土液化的有效措施。
在有液化可能性的地基上建筑,不能将建筑物基础置于地表或埋于可液化深度范围之内。如采用桩基,宜用较深的支承桩基或管柱基础,浅摩擦桩的震害是严重的。层数较少的建筑物可采用筏片基础,并尽量使荷载分布均匀,以便地基液化时仅产生整体均匀下沉,这样就可以避免采用昂贵的桩基。建于液化地基上的桥梁,往往凶墩台强烈沉陷造成桥墩折断,最好选用管柱基础为宜。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