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岗客家碉楼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大约120座碉楼分布在油甘埔村、竹塘村、三联村、黄洞村、塘沥村、天堂围村等地。据可考史料,现存碉楼最早建成的是天堂围村的"忠义楼",始建于1898年,最晚建成的是油甘埔村的"来进楼",建于1935年。其余大多数碉楼都建在20世纪20-30年代期间。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油甘埔村的永升楼、黄洞村的观合楼等。大部分由海外华侨回乡所建,客家传统建筑风格融入了西方建筑艺术,可谓中西合璧。凤岗碉楼星罗棋布,大约有120座,分布在近10个村中,少则一二座,多则一二十座,从两层高到九层高不等。19世纪末,漂洋过海在异国发家致富的华侨陆续回到家乡凤岗,买地置业兴建碉楼,作为防御之用。碉楼各层四周都设有大小不一的射击窗口,受华侨所在国家建筑的影响,窗口上的枪眼造型独特,或横或竖,有的还呈"8"字形,并在顶层、楼体装饰有浮雕图案与水彩花鸟。如今,已经逐渐成为了凤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
中文名称 | 凤岗碉楼 | 地理位置 | 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 |
---|---|---|---|
始建于 | 1898年 | 最后建成 | 1935年 |
凤岗碉楼建筑风格
凤岗碉楼一般都呈四方型,最矮的为两层,最高的为八层,楼层高3米左右,建筑面积多为5米×5米或6米×6米。楼层和楼梯一般用木板铺设,它们多数与多间住宅 相连。这种用来防御、抵抗侵略的建筑物,多选择在村中或村旁有利的地形上,可控制方圆几公里的范围,而且建筑方式也非常特别。
据镇志办何运田老先生介绍,碉楼一般都用泥、沙、石灰"三合土"混合之后作为墙体,两边用木板夹起来,人工夯实。为了加固墙体,客家人甚至用糖水和糯米饭渗入混合土中,通过化学作用,使墙体更加坚固,"这样的墙体用钢钉也打不进。" 何运田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军队,曾多次围攻,用枪打、炮轰、火烧,都无法攻入碉楼。"
碉楼建筑可谓中西合璧,出于防御作用,碉楼的各层四周都设有大小不一的射击窗口,受华侨所在国家建筑的影响,窗口上的枪眼造型独特,它们或横或竖,有的还呈"8"字形。当然,最独特的风格还在顶层,楼体上的图案装饰多种多样,既有浮雕图案,也有英文名字,又雕琢有极富中国传统色彩的花鸟虫鱼等。它们还往往在上面建有各种异国风情的栏柱,成为凤岗碉楼的另一奇观。建筑的造型有中国式屋顶,也有中西混合式屋顶,有古罗马式山花顶,也有欧美庭院式阳台顶等形式。建筑设计大师龙炳戏称这种建筑模式为"下身穿唐装,上身穿西装"。
与开平独栋的碉楼不同,凤岗的碉楼是在房侧另建造一座碉楼,这种既是独院式,又是分体式建筑,住宅与碉楼中间用一米宽的冷巷分隔,进出碉楼要经过二道坚固的房门。在解放后,凤岗村民就居住在碉楼所连的居住房里,客家人称为排屋,上世纪80年代,村民在旁边空地兴建了新楼房,新旧相间,碉楼就像一根根烟囱立在一旁。
开平碉楼造型结构 碉楼的下部形式都大致相同,只有大小、高低的区别。大的碉楼,每层相当于三开间,或更大;小碉楼,每层只相当于半开间。最高的碉楼是赤坎乡的南楼高达七层,而矮的碉楼只有三层,比一...
羌族现在的建筑风格有些什么样的特色?最好来些图片,别整那些个碉楼什么的。。
1.石碉房2.泥瓦房3.木制吊脚楼
临武碉楼是湘南地区一类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历史悠久,在临武乡村分布极为广泛,但目前遗存不足10座。这些建筑通常选址于村口下方数十至数百米之处的古道旁或水塘间,被当地人称为"水口""下守"。临武碉楼外形封闭坚固,四面墙体从上而下布满了排列有序的长方形射击孔,军事防御功能明显。此外,临武人还赋予碉楼宗教神殿、书院私塾、亭台楼阁和风水守护等功能。临武碉楼为研究临武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社会文化、建筑艺术、民俗风情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开平碉楼其丰富的建筑群落和独特的建筑装饰特色是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相结合,它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成就,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体现了在侨文化的影响下,开平人民对当时西方建筑风格的追崇和对自己家乡热土的热爱。文章通过研究开平碉楼的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加工工艺和建筑材料等方面分析开平碉楼的装饰艺术特色,发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岭南文化有着特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