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分叉露兜 | 拉丁学名 | Pandanus urophyllus Hance |
---|---|---|---|
别 名 | 帕梯(云南土名)、罗金堆(傣名)、山菠萝(云南土名)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单子叶植物纲 |
目 | 露兜树目 | 科 | 露兜树科 |
属 | 露兜树属 | 种 | 分叉露兜 |
命名者及年代 | Hance,1875 [5] | 保护级别 | 无危(中国红色名录) |
分叉露兜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地和林中河边、溪边,属于湿生植物,是偶尔或不经常浸泡在水中的水生植物,可在阶段性淹水的环境中生存。根有抗淹性,但也可以在山地上正常生长。
分叉露兜主要价值
观赏:分叉露兜常种植在水边,具有优良的观赏价值。有时也用作树篱。
药用:根药用治感冒、肾炎水肿等炎症;果治痢疾;叶子可用来治疗蛇咬伤。
经济:把树叶摘下经过水煮,变得易折不断,已婚中国傣族妇女用它来做包头的衬里,使包头高而不塌。树叶还可作盖房顶的材料。同时叶纤维质极佳,可编织帽子、席子、篮子、雨衣、婴儿床和垫子等生活用品。而树干可作乐器、小型器具(浮子和渔网)等。
食用:核果是一种水果,果肉可食用。种子含有44-50%的脂肪和20-34%的蛋白质。
分叉露兜分布范围
分叉露兜分布于中南半岛、印度、缅甸、泰国、尼泊尔、老挝、越南、柬埔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及其沿海岛屿、广西(阳朔)、云南(丽江、墨江、砚山、西畴、景洪、勐海、潞西、盈江)和西藏(墨脱)。截至2020年,中国仅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有栽培。
分叉点是指树木地第一个分支到地面地高度,蓬下高指冠幅最大地地方至地面地高度。
在夏季施足氮肥后打掉20CM以上,多晒太阳就可以了。不过很猛的太阳下要给予植株一定的湿度。
有可能是加腋,具体得看你这个是什么建筑,光看一个平面图无法判断
分叉露兜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7-12米。常于茎端二歧分枝,具粗壮气根。叶聚生茎端;叶片革质,带状,长1-4米,宽3-10厘米,先端内凹变窄,具三棱形鞭状尾尖,边缘具较密的细锯齿状利刺,刺上弯,贴附叶缘,背面沿中脉具较稀疏而上弯的利刺,中脉两边各有1明显凸出的侧脉。
雌雄异株;雄花序由若干穗状花序组成,穗状花序金黄色,圆柱状,长10-15厘米,其下佛焰苞长达1米,宽约10厘米;雄花多数,雄蕊常3-5枚簇生于花丝束顶端,花药线形,长约,毫米,药隔顶端具长而弯的芒尖;雌花序头状,具多数佛焰苞;雌花心皮通常1枚,稀为2枚,柱头呈二歧刺状而弯曲。聚花果椭圆形,红棕色;外果皮肉质而有香甜味;核果或核果束骨质,顶端突出部分呈金字塔形,1-2室,宿存柱头呈二歧刺状。花期8月。
在《中国植物志》(FRPS,1992)Pandanus urophyllus Hance被当作Pandanus furcatus Roxb.的一个异名,但在《Flora of China》编撰期间,《Flora of China》跟随斯通(Stone Fl. Cambodge, Laos & Vietnam 20: 34-35. 1983)将Pandanus urophyllus Hance定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即为分叉露兜的标准拉丁学名,将Pandanus furcatus Roxb.定为分叉露兜的异名。
分叉露兜只能采用种子繁殖,种子不耐储存,最好在种子采下的24小时内浸种并播种。
分叉露兜的树干基部会长出支柱根,是植株的辅助根系,能够稳固茎干,支撑着使分叉露兜在大风大浪面前也能够毫无损伤,同时可以吸收养分。
分叉露兜的树枝没有休眠的芽,所以如果把枝条剪掉,就不会长出新芽和新枝条。
保护名录:列入《中国红色名录》——无危(LC)。
地区等级:广西——易危(VU)、广东——无危(LC)、西双版纳——无危(LC)。
土体变形分叉的非共轴理论——土体的变形分叉特性强烈依赖于土体的本构模型。南于传统的本构理论隐含了应力和塑性应变率的共轴条件,从而基于传统本构模型的变形分叉理论不能准确地预测土体变形分又的失稳状态。由此引入本构模型的非共轴理论来分析土体变形分又...
南京新庄立交桥是一座以多层、多跨以及分叉连续为特色的预应力混凝土曲线梁结构。在讨论曲线箱梁基本受力特征的基础上 ,研究了分叉连续曲线箱梁桥的分析方法 ,并对预应力混凝土曲线箱梁桥设计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听过音频分流器吧?分叉器的功能和它的一样,把一个音频输出接口变成两个的东东,相当一个转换器。
露兜经济价值
露兜树的叶纤维可编制各种工艺品,鲜花可提取芳香油。露兜叶还是包粽子的好材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