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30mg/m
前苏联:(1977) 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最大允许浓度 0.05mg/m(最大值,昼夜均值)
前苏联:(1975) 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2.0mg/L
前苏联:(1975) 污水中有机物最大允许浓度 10mg/L
嗅觉阈浓度:4.3mg/m
实验室监测方法:
1.二硫化碳比色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主编
2.气相色谱法(大气)。《现代环境监测方法》张晓林等主编
用于有机合成和环氧树脂固化剂
你好,据我所了解: 室内环保是以有利于改善室内环境,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为目的进行的室内空气污染处理。室内环保的标准为起居室、卧室、厨房、厕所、走廊、浴室等要全年保持在17°C~27°C之间。室内湿度全...
室内空气质量中涉及到的标准如下: 序号 参数 检验方法 来源 1 &nb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六氯乙烷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 10mg/m3(可经完整的皮肤吸收)。前西德(1982) 职业...
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氨臭。
溶解性:溶于水、醇、醚。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及强氧化剂易引起燃烧。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有腐蚀性,能腐蚀玻璃。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慢性影响:反复皮肤接触,可引起变应性皮炎。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废弃物处置方法:建议用焚烧法处置。焚烧炉排出的氮氧化物通过洗涤器或高温装置除去。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减少直接接触。
手防护:戴防苯耐油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 1 - 信息机房设计及环境标准 一 目的 规范信息机房设计,确保计算机系统稳定、可靠、安全的运行环境,保障机房工作人员有良好 的工作环境。 二 适用范围 新机房建设,旧机房改造。 三 内容 1、 设计总则: 1.1 、 计算机机房建立及管理除参照本规范外,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2 、 根据公司情况, 计算机机房按照功能分为主机房和子机房; 计算机主机房按照建设标准分为: 总部计算机主机房、区域中心计算机主机房、公司计算机主机房、,计算机子机房,以上各 计算机机房按实际的用途及需要、遵循相应的标准。 2、 设计原则 2.1、 独立机房设计:机房内不应与其它任何非信息系统设备共用同一空间,根据机房功能、规模 等实际情况,为了保证机房内不同设备对环境的不同要求,便于空调控制、灰尘控制、噪音 控制和机房管理,应采用隔离墙将大空间分隔成不同的功能区域,机房区内的隔断墙不必隔
编号 类别 编号 浓度 (± ) 备注 1 110907 0.192mg/l 0.014 2014.9 止 2 110908 0.238mg/l 0.017 2014.9 止 3 120209 0.259mg/l 0.026 2015.1 止 4 200524 0.698±0.019 mg/l 07.04 5 200525 2.82 ±0.11mg/l 07.04 6 200526 1.08 ±0.06 mg/l 08.04 7 200527 1.84 ±0.07 mg/l 08.04 8 200528 23.9 ±0.8mg/l 09.04 9 200529 0.668±0.021 mg/l 09.04 10 200530 2.71±0.12 mg/l 09.04 11 200531 1.59 ±0.06 mg/l 10.1 13 200532 0.501±0.037 mg/l 10.1
二亚乙基三胺物质的理化常数
中文名称: 二亚乙基三胺 (DETA)
英文名称 :Diethylenetriamine
别 名:二乙撑三胺;二乙烯三胺
分子式 :C4H13N3;H2NCH2CH2NHCH2CH2NH2
官能度:5
外观与性状: 无色或黄色透明液体,略有氨的气味
蒸汽压 :0.03kPa/20℃
闪点:94℃
熔 点 :-39℃
沸点:207℃
溶解性: 与水、乙醇、丙酮混溶。溶解能力比乙二胺强,为许多有机化合物的优良溶剂,但不溶于乙醚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0.96;
相对密度:(空气=1)3.48 稳定性 稳定
危险标记 :危险特性属第8.2类碱性腐蚀品。
危规号:82025
UN编号:2079
主要用途 :用凭据这羧络合指示剂、气体净化剂、环氧树脂固化剂,也用于合成橡胶
由乙二胺与环氧乙烷反应而得。工艺流程:(1)N-β-羟乙基二胺和乙二胺和沸点分别为244℃和110℃,其沸点相差较大,且无共沸点,十分利于分离操作。又从上述串联副反应的存在来看,过程应量避免返混,故不宜采用CSTR反应器,通常采用气液接触塔式精馏反应器。乙二胺于蒸馏中蒸发,经塔上升至冷凝后集流于调温换热器中调至设定温度,并通过集流孔进入反应区,经气体入口进入反应器的环氧乙烷在气体分布盘上与乙二胺在反应区相遇,并进行瞬间反应生成N-β-羟乙基乙二胺。生成的产物N-β-羟乙基乙二胺与未参加反应的乙二胺进入减压蒸馏塔,经分离后,乙二胺循环使用,塔底即为所得产品。在适宜温度下,环氧乙烷与乙二胺进行气液瞬间加成反应,生成N-β羟乙基乙二胺生成的N-β-羟乙基乙二胺必须立刻与环氧乙烷分离,否则会进一步生成多羟乙基乙二胺等副产物,所以应尽可能地缩短气液两相接触时间,减少副反应进行的可能性。(2)将133g乙二胺和10%的水置于四口瓶中加热汽化,经过填料柱进入反应区,在冷凝器和冷凝管经冷凝后积聚于接收碗中,再由碗底小口滴至环氧乙烷出气口,在此处乙二胺和环氧乙烷进行气液相快速接触反应,生成的产品进入漏斗,然后流入四口瓶。当乙二胺蒸出量极少时即为反应终点(填料柱的作用是将含有产品和原料的混合蒸气进行分离,使产品流回四口瓶,防止其再次进入反应区发生多羟乙基化副反应)。后处理:将反应后混合物置于减压蒸馏装置中,在2133pa压力下收集到136-139℃馏分210g,收率91.44%,纯度大于99%(气相普法)。
5,6,7,8-四氢喹喔啉、乙二胺四乙酸、N,N'-二苄基乙二胺二乙酸、N-(2-羟乙基)乙二胺、N,N,N',N'-四(2-羟丙基)乙二胺、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乙二胺四乙酸四钠、2-甲基哌嗪、N-硝基亚氨基咪唑烷、2-甲基咪唑、亚乙基脲、吡虫啉、代森铵水溶液、代森锌、代森锰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