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大牛地气田致密砂岩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实践》是2011年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郝蜀民。
书名 | 鄂尔多斯大牛地气田致密砂岩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实践 | 作者 | 郝蜀民 |
---|---|---|---|
ISBN | 9787502183172 | 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隐蔽性致密气藏勘探开发是世界性难题,特别是鄂尔多斯盆地。其面临的难题是空前的,具体表现为:
(1)上古生界含气层段为一套海相一陆相河流沉积。储层薄且非均质性强,横向变化大,加之普遍发育岩性圈闭,使得高产富集因素分析和高渗高产带预测极为困难。
(2)在大型致密低渗岩性圈闭的形态、规模评价方面,需要解决基于精细层序地层格架基础上,如何确定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各种沉积微相对储集岩相分布的控制作用。
(3)在大型岩性圈闭的分布刻划及其富集高产区评价方面,需要解决基于层序地层格架基础上的气层组大比例尺岩相分布刻划,解决近煤砂岩层致密背景下"高效储层"形成的演化机理。
(4)在大型岩性圈闭成藏机制方面,需要建立相关的成藏模式。
(5)大型、叠合岩性圈闭的地质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其在不同勘探阶段的应用。
这本由郝蜀民、陈召佑、李良著的《鄂尔多斯大牛地气田致密砂岩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实践》围绕上述难题,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天然气地质学、盆地分析等学科理论为指导,系统阐述了近十年来在大牛地气田产、学、研多学科联合攻关勘探大型致密砂岩隐蔽气田的理论认识与实践过程。
第一章 大牛地气田勘探历程
第一节 盆地初探
第二节 战略抉择
第三节 大牛地气田的诞生
第二章 大牛地气田基本地质特征
第一节 构造单元划分及上古生界地层分布
一、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二、上古生界地层分布
第二节 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划分及其特征
一、沉积体系特征
二、沉积作用
第三节 盆地北部沉积相带展布及其演化
一、中石炭世本溪期
二、晚石炭世太原期
三、早二叠世山西期
四、早二叠世下石盒子期
第四节 气田(气藏)分布及生储盖层组合
一、气田(气藏)分布
二、生储盖组合
第三章 石炭一二叠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研究在大牛地气田的应用
一、概况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概述
第二节 石炭一二叠系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及其成因类型
一、不整合面研究
二、湖泛面(洪泛面)研究
三、特殊岩性及其剖面组合形成的沉积学界面研究
四、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第三节 基准面旋回特征
一、短期旋回的识别及其划分
二、中期旋回层序
三、长期旋回层序
第四节 石炭系一二叠系下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第四章 石炭一二叠系层序单元沉积相分布
第一节 层序沉积相研究相图编制及特征描述
一、层序沉积相图编制的意义
二、编图单元的选择
第二节 大牛地气田本溪组、太原组层序一沉积相特征
一、本溪期层序一沉积相特征
二、太原期层序一沉积相特征
三、岩石相
四、测井相
五、煤地球化学特征
六、煤岩学
七、砂体剖面分布特征
八、太2段沉积模式
第三节 大牛地气田山西组层序一沉积相特征
一、山西组层序一沉积相特征
二、岩石相类型
三、沉积相类型
四、沉积模式
第四节 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层序一沉积相特征
一、下石盒子组层序一沉积相特征
二、下石盒子组盒1段岩相和沉积相类型
三、盒2段和盒3段沉积相
四、沉积模式
第五节 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沉积特征
第五章 大牛地气田致密砂岩储集岩及其含气性评价
第一节 石炭一二叠系砂岩储层的一般特征
一、岩石学特征
二、砂岩成岩后生作用及其与孔隙发育的关系
三、砂岩孔隙及储集类型
四、成岩作用对砂岩孔隙结构的影响
五、砂岩物性与孔喉结构特征
第二节 砂岩储层分类评价
一、砂岩储层分类评价方案
二、有效储层为强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粗粒砂岩
三、大牛地气田异常高孔隙度、渗透率储层的发育机理
四、储层岩石微相与测井相
第三节 气层特征及其分类评价
一、气层分类评价
二、不同层位气层分类评价
三、中高产气层的电性特征
第四节 大牛地气田储层分布与含气性分析
一、太原组太2段储层分布与含气性分析
二、山西组山1段
三、山西组山2段
四、下石盒子组盒1段
五、下石盒子组盒2段
六、下石盒子组盒3段
七、关于储层宏观分布评价的认识
第六章 大型岩性圈闭的发育特征及其评价技术
第一节 岩性圈闭的基本模式
一、大型岩性圈闭形成条件
二、岩性圈闭的类型
第二节 大型叠合岩性圈闭评价技术
一、大型岩性圈闭识别评价技术
二、岩性圈闭边界模式
第三节 大牛地气田岩性圈闭(长期旋回单元)与油气分布
第四节 大牛地气田岩性圈闭(中期旋回单元)地质描述
一、以中期旋回为单元进行圈闭描述的意义与方法
二、储层测井相一岩相特征关系
三、测井相一岩相类型与气层产能的关系
四、沉积相对储层品质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五、以储层厚度和岩相类型为主要内容的圈闭描述
第七章 石炭一二叠系流体压力封存箱与近源成藏组合
第一节 大牛地气田气藏基本特征
一、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聚集成藏的主要观点
二、成藏基本条件
三、气藏基本特征
第二节 烃源岩特征
一、分布特征
二、有机质丰度
三、有机质类型
四、有机质成熟度
第三节 盖层
一、盖层封闭能力评价
二、盖层分布
第四节 烃类运移特征
一、运移的动力条件
二、运移特征
第五节 成藏关键要素--压力封闭箱
一、含油气沉积盆地内部流体异常压力与成藏研究趋势
二、大牛地气田石炭一二叠系储层压力分布特征
三、储层压力与含气性的关系
四、压力封存箱内幕特征
五、压力封存箱分布特征
六、上古生界压力封闭箱内天然气分布特征
第六节 气藏时空配置及成藏组合模式
一、成藏组合
二、依据流体异常压力体系划分成藏组合
三、依据与烃源岩的关系划分成藏组合
第八章 "近源箱型"成藏模式及其成藏动力学机制
第一节 石炭一二叠系"近源箱型"成藏模式
第二节 石炭一二叠系"近源箱型"成藏动力学机制
一、上古生界天然气(流体)侧向运移的讨论
二、大牛地气田成藏输导体系
三、天然气运移动力的探讨
四、石炭一二叠系压力封存箱内天然气运移与聚集
第三节 石炭一二叠系天然气成藏规律
一、石炭一二叠系煤系地层多中心广布式生烃
二、河流一三角洲沉积体系是天然气成藏富集区
三、致密背景下"相对高孔渗"储层带是高产富集的主控因素
四、近距离运移、多层段聚集是盆地中部斜坡带上古生界的主要成藏方式
五、大面积高效区域盖层、稳定的升降运动形成良好的保存机制
六、上石炭统一下二叠统近源成藏组合是最重要的勘探开发领域
第九章 实践与创新
一、战略性突破
二、立体勘探和快速评价
三、勘探实践思考
参考文献
作 者:郝蜀民等 著
出 版 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183172
出版时间:2011-08-01
版 次:1
页 数:301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科学与自然 > 地质学
你联系下广联达客服看看他们那边都没有之前的
房价再降趋势,主城区东胜没降多少不过算是冷了下来,康城也是微降没多大变动,不过市中心和高端楼盘是没怎么变动,主要看你要哪的房源,现在不像前几年,现在房源很多,主要是新建楼盘多,价格在5000元左右均价...
鄂尔多斯一室一厅一卫 44平方米 68万 鄂尔多斯两室一厅一卫 79平方米 ...
《鄂尔多斯大牛地气田致密砂岩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实践》以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为例,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天然气地质学、盆地分析等学科理论为指导,论述了大牛地气田石炭一二叠系由海向陆地质演变过程中三大沉积体系天然气成藏规律、地质评价疗法、有利勘探目标;提出了障壁-潮坪体系、三角洲平原体系和陆相辫状河沉积体系基准面旋回层序的识别与划分技术、层序单元沉积微相分析技术、致密砂岩储层/气层测井解释与地质综合判识标准、以层序单元为基础的大型岩性圈闭综合评价技术、石炭一二叠系压力"封存箱"的成因与演化及其与天然气藏分布的关系,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三大沉积体系的成藏规律,成功地指导了大牛地气田的高效勘探,并提出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近源"成藏组合已成为我国近中期最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开发领域,伊陕斜坡的广大地区是近源成藏组合最重要的发育区。
《鄂尔多斯大牛地气田致密砂岩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实践》适合于从事天然气勘探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师生、科研院所同行参考。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程度的深入,低孔低渗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日益重要,同时其产能评价也是一个难点,以往只是简单地利用测井曲线与试油资料进行产能评价,评价结果不准确。利用自然伽马、补偿中子、声波时差、电阻率测井曲线重构与这3种测井曲线有关的B1、B2、B3等3个参数,并将储层分为4类,用每米无阻流量F与B2/B1建立了无阻流量预测模型,并对苏里格气田南部致密砂岩气藏进行了产能评价,获得了较好效果。
在气藏类型中,致密砂岩气藏是一种结构复杂、杂质繁多的一种气藏类型,在明确储存条件之下的产水机理有利于设计有效、合理的开发对策。本文首先分析致密砂岩气藏中储层产水机理以及有效地开发对策。
《辽河油田火山岩油气藏勘探理论与实践》从研究火山岩出发,主要介绍了辽河油田火山岩基础研究,辽河油田火山岩油气藏勘探理论与技术方法,辽河油田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开发实践。
《辽河油田火山岩油气藏勘探理论与实践》适合从事火山岩油气藏勘探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第一章致密砂岩气藏开发特征(1)
第一节基本概念(1)
一、储层与非储层界定(1)
二、致密砂岩气藏分类(2)
三、致密砂岩气藏定义(3)
第二节地质特征(3)
第三节开发特征(8)
第四节开发实例(12)
一、美国圣胡安气田开发实例(13)
二、加拿大埃尔姆华斯气田开发实例(14)
三、四川盆地新场气田开发实例(14)
四、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开发实例(18)
第二章气井生产系统(21)
第一节气井生产系统分析(21)
一、气井生产系统分析原理和方法(21)
二、气井井底压力计算(25)
三、生产油管设计(26)
四、气井合理产量和工作制度(27)
第二节多层合采生产系统分析方法(31)
一、多层合采气井生产系统分析方法(31)
二、多层合采井生产系统分析应用(33)
第三节水平井生产系统分析方法(36)
一、水平气井生产系统(36)
二、水平气井生产系统节点位置(36)
三、流入状态下水平气井产能(36)
四、流出状态下水平气井产能(41)
五、实例分析(43)
第三章直井排水采气(45)
第一节优选管柱排水采气(45)
一、工艺原理(45)
二、设计方法(46)
三、应用实例(49)
第二节泡沫排水采气(49)
一、工艺原理(49)
二、设计方法(50)
三、应用实例(54)
第三节柱塞气举工艺(56)
一、工艺原理(56)
二、设计方法(57)
三、应用实例(61)
第四节气举排水采气工艺(62)
一、工艺原理(62)
二、设计方法(63)
三、应用实例(64)
第五节有杆泵排水采气工艺(67)
一、工艺原理(67)
二、设计方法(67)
三、应用实例(70)
第六节电潜泵排水工艺(70)
一、工艺原理(70)
二、设计方法(70)
三、应用实例(72)
第七节其他排水采气工艺及发展趋势(73)
一、射流泵排水采气工艺(73)
二、涡流排水采气工艺(74)
三、超声雾化排水采气(74)
四、排水采气发展趋势(75)
第四章水平井排水采气(76)
第一节水平井排水采气面临的难题(76)
第二节水平井管流特征与积液动态(78)
一、水平井管流特征(78)
二、水平井积液动态(86)
第三节水平井排水采气工艺(89)
一、水平井排水采气工艺类型(89)
二、水平井速度管柱排水采气工艺(91)
三、水平井毛细管加注排水采气(95)
四、水平井排水采气发展趋势(100)
第五章井下节流(102)
第一节井下节流工艺(102)
一、工艺原理(102)
二、工艺选井(103)
三、工具优选(104)
四、参数设计(107)
第二节新场气田井下节流技术应用(112)
一、技术发展(112)
二、应用效果(113)
第三节苏里格气田井下节流技术应用(114)
一、技术发展(114)
二、应用效果(115)
第六章低压采气(117)
第一节低压气井高低压分输(117)
一、工艺技术原理(117)
二、工艺设计方法(117)
三、高低压分输技术应用(120)
第二节低压气井增压开采(120)
一、工艺技术原理(121)
二、气田增压站工艺设计(121)
三、增压开采应用(122)
第三节低压气井负压采气(123)
一、工艺原理及适用性(123)
二、负压采气工艺设计(125)
三、负压采气应用(126)
第四节低压气井天然气喷射器开采(126)
一、工艺原理及适用性(126)
二、天然气喷射器设计(129)
三、天然气喷射器现场应用(132)
第七章防堵防腐防垢(135)
第一节防堵解堵(135)
一、堵塞机理(135)
二、堵塞主要影响因素(142)
三、解防堵(142)
第二节防腐技术(151)
一、井下腐蚀环境(151)
二、腐蚀机理(152)
三、腐蚀影响因素分析(155)
四、防腐工艺(158)
第三节防垢技术(161)
一、结垢原理(161)
二、结垢因素分析(162)
三、结垢预测及判断(164)
四、防垢工艺(165)
第八章站场集气(167)
第一节集气工艺(167)
一、水合物防止工艺设计(167)
二、分离工艺(169)
三、计量工艺(171)
四、安全控制工艺(173)
第二节工艺流程(174)
一、气液分输与混输工艺流程(174)
二、典型工艺流程实例(175)
第三节典型气田集气工艺流程实例(177)
一、苏里格气田(177)
二、靖边气田(177)
三、川西气田(178)
第四节标准化站场建设(179)
一、标准化设计(179)
二、模块化建设(180)
三、标准化采购(180)
四、信息化建设(180)
五、气田标准化建设实例(180)
第九章管网输气(184)
第一节管网系统(184)
一、管网组成(184)
二、管网系统结构(185)
三、气田典型管网布局实例(186)
第二节气田管网规划(189)
一、管网规划技术方法(189)
二、气田管网规划实例(191)
第三节气田管网运行优化(192)
一、管网运行优化方式(192)
二、优化设计模型及方法(193)
三、气田管网运行优化实例(194)
第四节天然气调峰(196)
一、储气调峰工艺(196)
二、气田典型调峰案例介绍(199)
参考文献(201)2100433B
《致密砂岩气藏测井解释理论与技术》以矿场地球物理测井基本原理、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油气藏描述技术、数理统计原理与方法、渗流力学、岩石物理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系统介绍了致密砂岩气藏有利沉积微相测井解释技术(第二章)、致密砂岩气藏成岩储集相测井解释技术(第三章)、致密砂岩气藏经济实用测井系列优化评价技术(第四章)、致密砂岩气藏储层岩石物理相评价划分技术(第五章)、致密砂岩气藏岩石物理相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技术(第六章)、致密砂岩气藏含气层识别与评价技术(第七章)、致密气藏含气有利区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甜点”筛选技术(第八章)和致密砂岩气藏试气产能预测技术(第九章),并以我国苏里格致密砂岩气田东区为例,穿插具体实例进行了分析与应用评价。
《致密砂岩气藏测井解释理论与技术》可供从事油气田开发,特别是从事致密砂岩气藏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参考,亦可作为石油工程和油气地质工程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