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治技术方法研究 | 依托单位 |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成都理工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
---|---|---|---|
完成人 | 殷跃平、黄润秋、陈宝荪、张永波、张作辰、康宏达、李励红、何思为、许强、韩子夜 | 类 别 | 科研项目 |
本项目立足于地质灾害(重点是滑坡和崩塌)防治工程,在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治技术方法上以.地质灾害过程模拟和过程控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方法;地质灾害的监测技术和预报系统研究;地质灾害信息处理和计算机辅助系统研究为基础,取得了几个方面的成果。 建立和完善了针对复杂地质结构的地质建模理论与方法,建立和发展了地质灾害过程模拟与过程控制的理论与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在攀枝花矿山营盘山高陡边坡、康定白土坎滑坡、香港深基座滑坡、三峡船闸高边坡和贵州印江岩口滑坡等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研制了分布式声发射监测系统与相应的声发射信号处理和声发射位置反演技术,采用先进的激光技术,解决了精度与测程之间的矛盾,研制了适合于地质灾害监测的激光光源、光学系统和CCD面阵激光信号检测和处理系统。率先将小波多尺度思想引进井间层析成像,建立了小波多尺度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方法(MLSQR)。对三峡库区黄土滑坡、黄腊石滑坡进行了三维动态模拟计算,揭示了滑坡体不同部位稳定性差异。 开展了重点地区地质灾害的野外研究,结合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对黄腊石等滑坡排水工程进行试验研究,研制锚固样机和锚索腐蚀在线检测样机,对结构体控制爆破技术进行研究,建立设计支持系统框架、完成主要地质灾害防治方法软件开发,并已在十多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中推广。 提出了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标准体系,并在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中开始了初步的应用;开发建立了地质灾害区划分析模型结构和指标,以及主要灾种的时空分析模型体系及模型库管理系统;成功地开发了“地质灾害信息处理与减灾决策支持系统”软件,实现了“数据信息维护、数据信息查询、模型分析、数据输出(通讯)”等功能。 目前,我国已逐渐培养与成长起来一批地质灾害勘查、评价、监测与防治工程设计及施工的队伍,建立了地质灾害勘查、设计与监理证书制度,使地质灾害逐渐向规范化与法制化迈进,形成了一批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的科研力量。 2100433B
获奖序号 |
20020031 |
||
项目名称 |
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治技术方法研究 |
||
主要完成单位 |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成都理工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
||
主要完成人 |
殷跃平、黄润秋、陈宝荪、张永波、张作辰、康宏达、李励红、何思为、许强、韩子夜 |
||
获奖证书编号 |
KJ2002-2-23 |
||
奖种 |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
||
等级 |
二等 |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治、依法防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始终坚持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专业预防与群测群防相结合,应急转移和避灾安居相结合,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相结合,准确把握...
崩塌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1、拦挡:对中、小型崩塌可修筑遮挡建筑物或拦截建筑物。拦截建筑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拦石堤或拦石墙等,遮挡建筑物有明洞、棚洞等。2、支撑与坡面防护:支撑是指对悬于上方、可能拉断...
(一)重点防范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是5-7月份的降雨、上流水库放水等活动。预测今年地质灾害的重点主汛期是5月至7月。 (二)防治重点。根据辖区地质灾害分布,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重...
地质灾害问题会对人们的日常活动造成很大的危害,积极改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区域规划发展.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必须要树立\"预见性\"意识,只有在预见性条件下才可能及时发现灾害的情况,把灾害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本文结合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对塌陷、滑坡、崩塌预测等常见的地质灾害作出预见性分析,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灾害防治措施.
针对我国村镇地质灾害的特点,本课题研究了村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危险性或易损性的评价方法、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报方法,并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的预警体系。
获奖序号 |
20080022 |
项目名称 |
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的关键技术方法 |
主要完成单位 |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
主要完成人 |
周平根、侯圣山、李昂、过静珺、石菊松、王立朝、杨旭东、雷伟志、李冬航、周百胜 |
获奖证书编号 |
KJ2008-2-16 |
奖种 |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
等级 |
二等 |
获奖序号 |
20060050 |
项目名称 |
重庆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体系研究及示范 |
主要完成单位 |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重庆大学,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重庆市城市气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西南大学 |
主要完成人 |
邱道持,柳源,许江,任幼蓉,马力,尹光志,李世海,杨华,刘喜,赵纯勇 |
获奖证书编号 |
KJ2006-2-42 |
奖种 |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
等级 |
二等 |
本项目整合了现今成熟的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体系和监测预警技术体系,研究开发重庆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体系,并以重庆市万州区作为主要先期建设试验监测台网示范区开展监测预警工作。其特点为: 1)首次系统开展了库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完成预警工程规划,编制并颁布实施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地方技术规范4部,填补了区域地质灾害研究以及地质灾害评估、勘察、治理方面技术标准的空白; 2)深入进行了地质灾害发生机制与预报模型研究,并采用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研究了地质灾害体稳定性及其成灾诱因的多因素耦合成灾机理,提出了地质灾害体稳定性的分析评价方法; 3)将先进的监测技术与无线通讯技术相结合,研发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心系统软件及遥测仪器控制软件,实现了对遥测台网仪器的实时控制及监测数据的实时处理,建成了全国一流的库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体系; 4)提出了基于气象条件的地质灾害危险度等级预报方法,率先开发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业务平台(已被纳入国家气象局推广项目)并投入业务运行; 5)首次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适合于地质灾害的灾情评估模型,研制了基于GIS的滑坡灾变智能预测集成分析系统,建立了示范区地质灾害数据库和灾情评估系统; 6)提出了以地质灾害灾变综合信息为预报判据的地质灾害体集成智能预报模型,集成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投入试运行; 7)以本项目为依托,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生6人、硕士生32人,各种技术培训34220余人次,发表相关学术论文70余篇。 经过5年多来的工程实践,成果己由示范点推广应用于万州、奉节、巫山等区县的地质灾害和高边坡监测预警并在库区己建成1100余个流动监测站,覆盖近100个大型滑坡。项目实施近两年来已成功预报39次,避免人员伤亡近千人,减少经济损失近两亿元。按推广覆盖三峡重庆库区的25%计,每年将减少和节约各种地质灾害防、治、救灾资金约20亿元。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