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外文名 |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
专业代码 | 080714T | 授予学位 | 理学、工学学士 |
修学年限 | 四年 | 学科门类 | 工学 |
专业类别 | 电子信息类 | 专业层次 | 本科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道德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相应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身心健康,可从事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中系统、设备和器件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应用、维护、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
课程设置应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应支持各项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
(1)通识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40%左右。主要包括:①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5%;②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5%;③经济管理课程学分;④外语课程学分;⑤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学分;⑥创新创业课程学分;⑦体育课程学分。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学分。
思想政治教育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和实验的方法,为学生将相应基本概念运用到工程问题的表述和恰当数学模型的选择当中,并能进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础。
(2)专业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50%左右,其中学科基础及专业类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0%(3)综合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10%左右。主要包括:①心理与健康教育;②学术、科技与创业活动;③文体活动;④跨专业选修课;⑤社会实践及自选活动等。
(4)总学分中,实践与实训教学学分(含课程实验折合学分)所占比例应不低于25%。各高校可根据具体专业的特点进行确定,专业类实践环节应能体现电子信息领域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创业、工程设计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
通识类课程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艺术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包括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基本内容。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基本内容,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物理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数学、物理基础。
各高校应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实际情况,开设融合专业发展与社会科学内容的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
基础类课程
(一)学科与专业类基础知识
学科和专业类基础知识须涵盖电路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系统与应用、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波等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教学内容可参照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在讲授相应专业基本知识领域和专业知识时,应讲授相关的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二)专业基础知识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包括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路与系统信息理论基础、信息网络、工程图学中至少4个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 。
专业类课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类课程包括电磁场与电磁波、天线与无线电波传播、半导体物理、微波工程基础及实验、微波射频器件与电路基础、微波工程基础及实验、天线测量方法、微机原理与实验、微波工程科创实践等 。
实验课程
在电路类、信号类、计算机基础和应用类、电磁场类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必须包括一定数量的实验。
课程设计
至少完成2个有一定规模的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实习
进行必要的工程技术训练(其中电子工艺实习必修、金工实习或其他相关实习可选)、专业相关的制作实习、生产实践等。
毕业设计(论文)
须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予学生有效指导。选题应符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般应结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学制与学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四年参考总学分一般为140~180学分。
学生通过学习各门课程修满总学分并毕业考核合格,可获准毕业;毕业环节完成并经院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者,可授予工学、理学学士学位。
人才培养
(1)具有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开发与设计所需要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2)掌握电子信息类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理论、应用与开发能力;具有系统的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或科研训练经历,了解生产工艺、设备与制造系统,了解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初步具备设计与实施电子信息领域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电子信息领域理论或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可参与相关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
(4)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方法;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应初步具备电子信息领域中综合类实践、实验独立设计、分析和调试能力以及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工程设计与分析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应初步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电子信息领域及相关学科问题的初步能力;在设计或研究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科技论文写作基本能力。
(6)了解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经济管理知识,能正确认识电子信息技术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效益、环保、职业健康和服务意识。
(7)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8)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9)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电子信息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以硬件电路为主,软件为辅的专业,主要学的是弱电类课程,通信课程,信号处理类课程,部分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课程。就业的话,一般都去电子产品相关企业,也可以去通信运营商。而...
电子科学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嵌入式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应用软件开发、语音识别技术、数据及测量技术、语音信号处理、高速集成电路测试、CAD技术、通信专用高速集成电路设计、语音处理专用芯片...
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主要由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构成。在内容诉求上,三大专业各有侧重,也有很多共同点,各专业毕业生的工作领域也互为交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研究电子和电...
1958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前身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专业和电子物理专业,原称无线电电子学、电子学等 。
199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代码:071201,由无线电物理学(071201)、电子学与信息系统(071202)和信息与电子科学(071206W)三个专业合并而来 。
201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专业代码由071201调整为080714T 。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工学、电子信息类,专业代码为:080714T 。
师资规模
(1)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需要,专业生师比不高于25:1,每个专业的专任教师不少于10人。
(2)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在120名在校生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须增加1名专任教师。
师资结构
(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30%,35岁以下专任教师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2)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0%(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可适当降低比例);实验教学须配备专任专职实验技术人员,35岁以下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有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
教师背景与水平要求
(1)教师应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2)专业负责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熟悉并承担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工作。
(3)从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要具有电子信息类专业或相关学科的教育背景,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①本科毕业于电子信息类专业,或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物理学学科之一;②已从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科研工作5年以上;③已获得电子信息相关行业的国家或国际资质或认证。
(4)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能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参与学术交流,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所有专任教师均须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
(5)教师应熟练掌握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特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效果。
(6)教师应至少承担一门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或专业实习等,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必要指导 。
教学设施要求
一、教学实验室
(1)具有物理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验设备完好、充足,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生均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
(2)有良好的设备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近5年年均更新仪器设备值不低于10%,现有仪器设备完好率不低于95%,满足实验教学需求。
(3)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提倡一人一组,特殊情况下每组不超过2人;综合实验、大型仪器实验每组不超过4人,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及独立操作能力。
(4)实验室应提供开放服务,满足学生课内外学习要求,提高设备利用率。
(5)实验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等资料齐全。实验室建设有长远建设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既要注重专业基础实验,又要注重新方向、新技术的发展,还要结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长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建设专业实验室。
(6)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管理、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有效利用、学生实验顺利进行。
二、实践基地
(1)因地制宜建设校内实习基地,能为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生提供充分的设备使用时间,并设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内容、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跟踪和指导。
(2)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的就业去向,本着“就地就近、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与科研院所、学校、行业、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和管理经验,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满足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3)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可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需要确定是否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信息资源要求
(1)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强图书馆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保证图书资料购置经费的投入,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图书资料包括文字、光盘、声像等各种载体的中外文献资料。
(2)具有一定数量、种类齐全的专业相关图书资料(含电子图书)和国内外常用数据库,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3)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完善的图书流通、书刊阅览、电子阅览、参考咨询、文献复制等服务体系。能够方便学生学习网络课程与精品共享资源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
(4)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
(1)教学经费有保证,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2)新办专业应保证充足的专业开办经费,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300万元,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近5年年均更新教学科研仪器总值不低于设备总值的10%;有充足的仪器设备运行维护费,满足日常实验教学需求。
(3)已办专业除正常教学运行经费外,应有稳定的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满足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维护更新、图书资料、实习基地建设等需求 。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
各高校应具有制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大纲)、教学计划的管理规定,具有定期修订培养方案的机制,一般每4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一次研讨和全面调整,修订工作有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外专家参与,并综合考虑各方反馈意见和专业发展情况,确保专业培养定位和规格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并对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验与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建立完善的评教、评学制度,有分级教学督导队伍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有专业学情调查和分析评价机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进行有效测评。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各高校应釆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等在内的人才培养工作意见和建议,以及对毕业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使反馈信息能有效用于指导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定期开展由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使质量监控结果、毕业生跟踪反馈结果及时用于人才培养工作的改进。
每年对人才培养质量取得的成效和进一步改进措施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形成该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可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其他电子电气通信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可以在“嵌入式开发”、“语音图像处理”、“物联网应用开发”等电子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电子产品的技术开发、设计、生产管理以及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应用及维修技术工作,还可以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数据库管理维护、大数据开发、Android应用开发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控制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维护等管理岗位工作 。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程模式优化及调整
从社会发展需求方面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重点探讨提升教学成果的有效方式。定期地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优化调整课程模式的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中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配合教师上课,并针对专业知识进行探讨,最终提升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扎实,提升其实践能力,学校需要整合与更新课程内容,形成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程等课程结构。
(二)选择合适的教材、教学方式与手段
教材、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的选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内容,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在选择教材时,教师要对选用的基础课程进行详细、深入地讲解,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如:针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要突出教材选择的应用性,选择一些例题比较丰富的教材。对于方向课程,要选择一些与当前学科发展方向相吻合的教材。
(三)注重课程实践性教学
教学方式的选择要兼顾到所有学生,注重到学生能力上的差异性,并制定出符合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学习方式,最终提升管理控制效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平台,同时建立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实验、重点课程设计教学体系,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均有所提升。
(四)组织建立学生科技学习小组
建立专门的学生科技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在学习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学生便能够通过直视自身问题,在相互交流与合作中解决问题,最终意识到学习小组建立的重要性。
(五)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
通过鼓励教师进修、组织教师实训或者向其他高校引进高素质人才,促使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升。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对教师在教学研究、专业建设、课程优化调整以及教材与实验室建设方面研究进行鼓励。促使高校每年都有一些教学改革项目改革、校级重点课程开设,建立起校级或者省级精品课程。通过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强大的支持 。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课堂讲授的比重较小,讲授以重点、难点为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课堂教学中或课后经常就某一个问题展开分组讨论,讨论的结果或发言阐述与辩论或写成专题报告。
(二)改革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多层次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构建“基础 核心 拓展”的课程体系。其中,基础:指数学、物理、英语三个公共基础系列课。核心:指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和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接口技术四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课。拓展:指各专业方向的二至三门核心专业课程。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在掌握专业基础课后,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择相应的后继专业课程进行学习和深造。
(三)“层次 模块”方式构建多元化实验教学体系
为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提出“层次 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具体为:依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层次上进行实验划分。从低层次结构向高层次结构逐渐递进,依次为加深理论理解的基础验证性实验、培养独立思考的设计性实验、学生自行选题设计的旨在拓展综合能力的综合性实验。依照专业发展方向设置的各模块实验,包括嵌入式系统开发模块实验、信号处理与通信模块实验、光电传感模块实验、微波与射频模块实验等。各层次与模块由相应的理论课程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具有各自的功能和方向的有机整体。
(四)课内课外相结合,积极开展各种研讨课和科技创新活动
开展基于校企合作的“3+1”创新教育实验班,校级质量工程,创新性实验项目等教学改革工程,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管理、讨论交流、设计开发。采取请进来的策略,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为该校的兼职教授,通过开设讲座等方式使学生能及时跟进行业发展的前沿,了解行业发展的方向和当下面临的技术难题。同时积极走出去,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工程中心,在联合开发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优秀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教研团队应及时跟进相关专业领域内的新技术、新成果,积极参与课题的申报与研究。继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亦师亦友式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优良教风与学风形成的良好催化剂 。
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资料查询、调研寻访,进行集中性专题讨论、分析论证,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认真解读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注重行业型和地域性人才需求特征,结合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特征、综合素质等的需求,科学制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俗地说,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培养方法。人才培养模式是手段,人才培养目标才是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能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这就要求该专业毕业生具备较强的自主获取知识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能力,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应由传统的教师为本向学生为本转变,以自主学习、探究方法主导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改革传统单一输入式的授课方式,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设计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建设开放的实验实践训练平台,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动手能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从业者有较强的电子信息软硬件开发能力,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该专业的毕业生具备相应的实验实践动手能力。应与行业、企业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共建“双师型”专业实践教师队伍,共同开发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在实验实践课程设置上,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实践内容要与行业结合,与实际工程结合。通过搭建以实验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平台,探究“大学校区、产业园区”联动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实施工程化训练,从而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创业能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的应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基于项目驱动,搭建“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创业演练”创新创业链。应制定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考核标准和注重个体潜能培养的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推进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创新性发展。开展以能力培养为宗旨的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创业演练活动,让学生经历过程观察、问题思考、场景体验,以便更好地达到学习、训练效果 。
地区 |
院校名录 |
|||
---|---|---|---|---|
北京 |
清华大学 |
北京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北京林业大学 |
北京联合大学 |
北京建筑大学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
天津 |
南开大学 |
天津工业大学 |
天津理工大学 |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
天津师范大学 |
天津城建大学 |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 |
---- |
|
河北 |
河北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 |
邢台学院 |
燕山大学 |
华北理工大学 |
河北农业大学 |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
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
|
河北北方学院 |
河北师范大学 |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
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
|
唐山师范学院 |
廊坊师范学院 |
---- |
---- |
|
山西 |
山西大学 |
中北大学 |
忻州师范学院 |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
山西农业大学 |
山西师范大学 |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
山西晋中理工学院 |
|
山西大同大学 |
长治学院 |
---- |
---- |
|
内蒙古 |
内蒙古大学 |
内蒙古科技大学 |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 |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内蒙古民族大学 |
集宁师范学院 |
|
辽宁 |
辽宁大学 |
沈阳理工大学 |
沈阳化工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 |
鞍山师范学院 |
---- |
---- |
---- |
|
吉林 |
吉林大学 |
长春理工大学 |
北华大学 |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
东北电力大学 |
吉林建筑大学 |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
长春科技学院 |
|
吉林农业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长春人文学院 |
---- |
|
黑龙江 |
黑龙江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齐齐哈尔大学 |
牡丹江师范学院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黑龙江科技大学 |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
黑河学院 |
|
东北石油大学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 |
---- |
|
上海 |
复旦大学 |
上海理工大学 |
上海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 |
---- |
---- |
|
江苏 |
南京大学 |
苏州大学 |
苏州科技大学 |
徐州工程学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江苏科技大学 |
扬州大学 |
南京工程学院 |
|
中国矿业大学 |
南京邮电大学 |
南京晓庄学院 |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
|
江苏大学 |
南通大学 |
苏州城市学院 |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
|
南京农业大学 |
淮阴师范学院 |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
---- |
|
浙江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浙江理工大学 |
浙江科技学院 |
宁波大学 |
温州大学 |
中国计量大学 |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
湖州学院 |
---- |
---- |
---- |
|
安徽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皖西学院 |
淮南师范学院 |
安徽工程大学 |
阜阳师范大学 |
蚌埠学院 |
池州学院 |
|
安庆师范大学 |
淮北师范大学 |
安徽新华学院 |
---- |
|
福建 |
厦门大学 |
福建师范大学 |
闽江学院 |
泉州师范学院 |
闽南师范大学 |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
---- |
---- |
|
江西 |
宜春学院 |
井冈山大学 |
上饶师范学院 |
南昌航空大学 |
江西理工大学 |
---- |
---- |
---- |
|
山东 |
中国海洋大学 |
山东科技大学 |
滨州学院 |
临沂大学 |
青岛科技大学 |
济南大学 |
泰山学院 |
菏泽学院 |
|
青岛理工大学 |
齐鲁工业大学 |
山东财经大学 |
青岛大学 |
|
山东理工大学 |
山东农业大学 |
烟台大学 |
山东工商学院 |
|
青岛农业大学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
潍坊科技学院 |
烟台理工学院 |
|
山东师范大学 |
曲阜师范大学 |
青岛城市学院 |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
|
聊城大学 |
德州学院 |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
山东大学(威海) |
|
河南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郑州大学 |
南阳师范学院 |
洛阳师范学院 |
河南理工大学 |
郑州轻工业大学 |
新乡学院 |
郑州科技学院 |
|
河南工业大学 |
河南科技大学 |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 |
商丘学院 |
|
河南农业大学 |
河南大学 |
---- |
---- |
|
湖北 |
武汉大学 |
武汉纺织大学 |
湖北科技学院 |
三峡大学 |
武汉轻工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
|
湖北工业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 |
湖北恩施学院 |
|
湖北师范大学 |
黄冈师范学院 |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 |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
|
湖北民族大学 |
湖北文理学院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
湖北工程学院 |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
---- |
---- |
---- |
|
湖南 |
湘潭大学 |
吉首大学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
湖南工业大学 |
中南大学 |
湖南科技大学 |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 |
|
长沙理工大学 |
湖南师范大学 |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 |
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 |
|
湘南学院 |
衡阳师范学院 |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
湖南文理学院 |
|
怀化学院 |
---- |
---- |
---- |
|
广东 |
中山大学 |
暨南大学 |
广州大学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华南农业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广东工业大学 |
广州南方学院 |
|
韶关学院 |
惠州学院 |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
广州商学院 |
|
韩山师范学院 |
肇庆学院 |
珠海科技学院 |
广州新华学院 |
|
广西 |
广西科技大学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玉林师范学院 |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 |
海南 |
海南师范大学 |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
---- |
---- |
重庆 |
重庆文理学院 |
长江师范学院 |
重庆理工大学 |
重庆师范大学 |
重庆邮电大学 |
重庆大学 |
重庆移通学院 |
---- |
|
四川 |
四川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四川轻化工大学 |
西华师范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 |
西南石油大学 |
绵阳师范学院 |
宜宾学院 |
|
成都理工大学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
成都锦城学院 |
|
贵州 |
贵州大学 |
贵州师范大学 |
贵阳学院 |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 |
遵义师范学院 |
贵州民族大学 |
贵州师范学院 |
---- |
|
云南 |
云南大学 |
昆明理工大学 |
曲靖师范学院 |
楚雄师范学院 |
大理大学 |
云南师范大学 |
昆明城市学院 |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
|
西藏 |
西藏民族大学 |
---- |
---- |
---- |
陕西 |
西北大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陕西理工大学 |
宝鸡文理学院 |
西安工业大学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咸阳师范学院 |
渭南师范学院 |
|
西安科技大学 |
陕西科技大学 |
商洛学院 |
西安邮电大学 |
|
西安工程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西安翻译学院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
|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 |
---- |
---- |
---- |
|
甘肃 |
兰州大学 |
兰州理工大学 |
兰州城市学院 |
天水师范学院 |
河西学院 |
---- |
---- |
---- |
|
青海 |
青海民族大学 |
---- |
---- |
---- |
宁夏 |
宁夏医科大学 |
---- |
---- |
---- |
新疆 |
新疆农业大学 |
新疆师范大学 |
喀什大学 |
伊犁师范大学 |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 |
---- |
---- |
|
(资料来源:阳光高考;摘录时间:2021年6月11日) |
名:王卫卫 1388888888 内容均可修改!初学者也能编辑! Wang weiwei 基本信息 姓 名:王卫卫 性 别:女 出生日期: 2002.12.12 民 族:汉 身 高: 178 原 籍:北京 目前所在:杭州 电 话: 138888888 电子信箱: 12345@qq.com 通讯地址:杭州南京路 188号 ○求职意向: 行政助理相关工作 教育经历 2015-2019 XX 大学 主修课程:管理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会 计电算化、高级财务会计、管理统计学 学位课程:英语、管理统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 实习经历 实习时间: 2016 年 3 月 16 日--2016 年 3月 16日 实习地点:杭州财会会计事务所 实习职务:会计 实习内容:会计人员的职责,概括起来就是及时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认真贯彻执行
1 中北大学 学生实习报告 学 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实习单位: 河南洛阳牡丹通信有限公司 专 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级学号: 姓 名: 2 一、实习任务书 起止周 9-10 周 数 2 实习地点 河南洛阳通信有限公司 实习方式 集中 目的: 毕业实习是本科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 通过实习学生将进一步掌握和强化对 本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强专业责任感、使命感,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 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而且 对电话机的安装、焊接及调试 ,让学生了解电子产品的装配过程 ;掌握电 子元器件的识别及质量检验 ;学习整机的装配工艺 ;培养动手能力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经过两个星期的电工电 子实习,我们学会了基本的焊接技术,电话机的检测与调试,知道了电子产品的装配过程 要求: 1、遵守实习单位制度。服从实习单位的安排,未经允许不能随
本书是针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而编写的专业实验课程教材。全书共5章,分别为绪论、工具软件在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基础知识、基础光电实验和光电信息技术实验。全书共收入42个实验项目,涉及基础光电技术、光电信息技术,及光电精密测量三大块。书中实验综合了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知识,采用光、机、电、算等手段,尽可能使其与工程应用相联系。每个实验项目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以及实验内容与步骤等内容,最后还附有与实验相关的思考题,以方便学生学习。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验教材,也可作为电子与信息工程、物理学、应用物理学以及其他开设光电信息技术实验的本科生教材。
第1章绪论
1.1实验教学的含义
1.2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1.3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1.4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的特点
1.5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的教学要求
第2章工具软件在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2.1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
1.1.1列表法
2.1.2作图法
2.1.3逐差法
2.1.4最小二乘法
2.2Excel在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2.2.1用Excel绘制表格与记录数据
2.2.2用Excel处理简单的实验数据并作图
2.2.3用Excel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2.3Origin软件在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2.3.1Origin软件的基本功能
2.3.2Origin软件处理数据的一般步骤
2.3.3Origin软件在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举例
2.4MATLAB软件在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2.4.1MATLAB软件的特点
2.4.2MATLAB在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几个函数
2.4.3MATLAB软件在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举例
2.5Maple软件在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2.5.1Maple的结构
2.5.2Maple的输入输出方式
2.5.3Maple在处理直接测量数据时的操作
2.5.4Maple在处理间接测量数据时的操作
2.5.5Maple在线性回归与作图中的操作
2.5.6Maple在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举例
2.6小结
第3章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基础知识
3.1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的基本操作
3.1.1零位调整
3.1.2水平调整
3.1.3视差消除
3.1.4共轴调整
3.1.5角度高度协调法
3.1.6先定性、后定量原则
3.2常用的光学元件与组合
3.2.1基本光学元件
3.2.2光学元件组合
3.3常用的机械部件
3.3.1光学平台
3.3.2光学调整架
3.4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中的常用光源
3.4.1热辐射光源
3.4.2气体放电光源
3.4.3发光二极管
3.4.4激光器
3.5常用光电探测器
3.5.1光电池
3.5.2光电二极管
3.5.3光敏电阻
3.6光学仪器的操作规范与常见问题处理
3.6.1操作规范
3.6.2常见问题与处理方法
3.7光学元件的清洁
3.7.1防范措施
3.7.2清洁程序
第4章基础光电实验
4.1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4.2透镜组基点的测定
4.3杨氏双缝干涉
4.4验证马吕斯定律
4.5基于双棱镜干涉的光波波长测定
4.6基于劳埃德镜的微薄物体厚度测量
4.7电子元件的伏安特性测量
4.8PN结正向压降与温度关系研究
4.9等厚干涉及其应用
4.10霍尔效应及其应用
4.11低值电阻的阻值测量
4.12RC串联电路的暂态过程
4.13基于夫琅禾费衍射的实验测量
4.14干涉法测定空气折射率
4.15数字示波器的使用
4.16自组望远镜
4.17自组投影仪
4.18液晶电光效应
4.19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
4.20硅光电池及其特性
4.21光栅衍射
4.22像差系列实验
4.23光学显微镜的组装及放大率的测量
4.24景深及其影响参数的测量
第5章光电信息技术实验
5.1精密位移量的激光干涉测量方法
5.2HeNe激光器谐振腔的调整
5.3磁致旋光实验
5.4晶体的电光效应与电光调制实验
5.5全息照相实验
5.6光纤光学与半导体激光器电光特性实验
5.7音频信号的光纤传输实验
5.8阿贝成像和θ调制实验
5.9光纤信息技术系列实验
5.9.1光纤光学基本知识演示实验
5.9.2光纤与光源耦合方法实验
5.9.3多模光纤数值孔径及参数测量实验
5.9.4光纤传输损耗特性及参数测量实验
5.9.5光纤分束器特性及参数测量实验
5.9.6可调光衰减器特性及参数测量实验
5.9.7光纤隔离器特性及参数测量实验
5.9.8MachZehnder光纤干涉与温度及压力传感实验
5.10半导体激光端面泵浦固体激光实验
5.11太阳能电池特性研究实验
5.12光的偏振性实验
5.13组合式多功能光栅光谱仪实验
5.14CCD光谱仪的波长定标与滤光片透过率测量实验
5.15基于迈克耳逊和法布里珀罗两种干涉仪的系列实验
5.16基于衍射光强自动记录仪的系列实验
5.17振动及压电陶瓷特性实验
5.18微波光学综合实验
5.18.1认识微波分光仪
5.18.2微波的反射实验
5.18.3驻波法测量微波的波长
5.18.4用微波测量聚乙烯的折射率实验
5.18.5微波的偏振性测量实验
5.18.6微波的双缝干涉实验
5.18.7用劳埃德镜测量微波波长实验
5.18.8基于法布里珀罗干涉的微波波长测量实验
5.18.9基于迈克尔逊干涉的微波波长测量实验
5.18.10微波的纤维光学实验
5.18.11微波反射中布儒斯特角的测量实验
5.18.12微波的布喇格衍射实验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不但要求把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特别是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验教学无疑是连接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之间的有效手段。
实验是自然科学的根本,是工程技术的基础,大量的重要发现源于对自然的观察和实验研究。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验教学是加强该专业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塑造学生的专业特点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
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能、现代光学与光信息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通过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为了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我们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多年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参阅了大量优秀实验教材,结合一些生产商所提供的实验仪器说明书,编写了这本实验教材,希望能对当前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比较薄弱的实验教学环节起促进作用。
本书共5章,第1章为绪论,介绍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在学生掌握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理论知识中的作用以及实验教学的意义;第2章为工具软件在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主要介绍了Origion、Excel、MATLAB、Maple等工具软件在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第3章是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基础知识,主要介绍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的基本操作,常用光学部件、机械部件及其组合等,第4章是基础光电实验,主要介绍基础光电实验中常见的24个实验;第5章是光电信息技术实验,主要介绍与光电信息技术相关的18个实验项目。全书共收入42个实验项目,涉及基础光电技术、光电信息记录与技术、光电信息调制与技术、光电信息处理与技术以及光电精密测量五大块,综合了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知识,采用光、机、电、算等手段,尽可能与工程应用相联系。每个实验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以及实验内容与步骤等,最后还附有与实验相关的思考题,以方便学生学习。书中各实验项目之间彼此独立,以便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的学时要求和专业需求独立选择适当的实验项目。
本书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裴世鑫、崔芬萍主编,其中绪论、第1、2、3章和第5章由裴世鑫编写,第4章由崔芬萍编写;全书由裴世鑫统稿。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孙婷婷、顾芳、苏静、徐林华、赵立龙、武旭华、王俊锋、赵静、张仙玲、夏江涛等老师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肖韶荣教授、张成义教授、赖敏教授和陈玉林副教授对本书的编写给予了大力的指导和帮助;本书编写工作得到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务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大力支持,被列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度教材基金立项建设项目”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2015年度教材基金立项建设项目”,深表感谢。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光学专业、光学仪器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实验教材。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会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我们再版时修正。
裴世鑫2015年8月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