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显微镜检术,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简称扫描电镜) 对样品微细结构的形态、大小和分布进行观察的现代科学研究手段。
中文名称 | 电子显微镜检术 | 外文名称 | Electron Microscopy |
---|
通过标本或由标本反射的电子束形成图像的一类显微术。同光学显微术相比,电子显微术的优点包括改善分辨力和放大率。主要的不足是不能研究活的生物。 电子显微镜的分辩极限在某些条件下可小达2-}W而光学显微窦只能达}J2}100-25UU},。对多数生物学标本来说,最高分辩力约为10入。有效放大率从1a0Q倍到超过8(f万倍。在光学显微术中,分辩力部分地依赖照在标本上的光波波长。与此相暇,电子显微术的分辨力是电子束波长的函数。电子束的波长与产生电子束的加速电巨的平方根成反比。 除扫描电子显微术外,电子束的成像依靠由标本组分引起的电子的偏转和散射。只有没有明显地被标本偏离的电子才构成最终成像的电子束。某些标本,如病毒和生物大分子.能整个地观察。其它标本,如哺乳动物细胞和细菌,只能以最厚不超过10U0}的薄片(切片)的形式来观案。这样的超薄切片和生物材料颗拉只能引起电子束的很少偏转和散射.不经进一步处理将很难看到其细节。用某些重金属(或其盐)来给这样的标本染色(在负染色法中是让染料沉积在环绕标本的区域),可增加标本特定部位的电子偏转性质,增强标本和背景之间的反差。利用阴影投射技术(以一定倾斜角度向标本上喷重金属"雾"》.可使标本图像获得立体效应。标本的图象形成于荧光屏幕或摄影底板五 电子显微镜:电子束起源于电子枪。电子由加热均金属丝所发散,由于金属丝与其附近的阳极板有一很高的电位差〔"加速电压",约2a kV到超过EQ} kV),电子被加速.并向前穿过阳极板上的窗口。由线圈组浅的电磁透镜产生强磁场,控制通过透镜的电子束(如浪焦、放大)。电磁透镜的焦距在一定范围内可由调节线圈的电流来连续地改变。电镜内部必须有效地抽真空。使气压低}1}. S微米至低}=1毫微米汞柱,以便防止由气体分子引起的电子的散射和偏转。屏幕电覆有一层荧光物质的金属板组成。 扫描电子显微术(scanning electrnn microscopy。用于观察标本的表面细节。用一束电子来对盖有一薄层金《或其它金属)的标本进行扫描,样品反射的电子被枚集并聚焦,进而形成图像。扫描电镜的最高分辨力约为Ia0-2a0}
电子显微镜的分类 1、透射电镜 (TEM) 样品必须制成电子能穿透的,厚度为100~2000 Å的薄膜。成像方式与光学生物显微镜相似,只是以电子透镜代替玻璃透镜。放大后的电子像在荧光屏上显示出来,TE...
电子显微镜是根据电子光学原理,用电子束和电子透镜代替光束和光学透镜,使物质的细微结构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数下成像的仪器。 电子显微镜的分辨能力以它所能分辨的相邻两点的最小间距来表示。20世纪70年代,透射...
顾名思义,所谓电子显微镜是以电子束为照明光源的显微镜。由于电子束在外部磁场或电场的作用下可以发生弯曲,形成类似于可见光通过玻璃时的折射现象,所以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物理效应制造出电子束的“透镜”,从而开...
原子水平的表面特征传感器—扫描式隧道电子显微镜(STM)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PS版铝板基上的砂目形貌进行了观察分析,比较了不同砂目形貌对PS版性能的影响。实践证明,SEM可以方便直观地观察铝板基上砂目的细密程度、平台和深度,为砂目的处理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第一章 电子显微镜技术发展简史
第一节 电子显微镜发展简史
一、国外电子显微镜生产简况
二、国内电子显微镜生产简况
三、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第二节 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一、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
二、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应用
第三节 其他显微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电子显微学主要学术组织和刊物
一、国内电子显微学学术组织及刊物
二、国际电子显微学的主要期刊杂志及主要参考书
提要
思考题
第二章 样品包埋块制作
第一节 概述
一、光镜和电镜样品差异
二、包埋块制作程序与质量标准
第二节 取材与固定
一、取材
二、固定
第三节 漂洗与脱水
一、漂洗
二、脱水
第四节 浸透与包埋
一、包埋剂
二、包埋剂配制注意事项
三、包埋模具
第五节 制作包埋块常规实验方法
一、取材与固定
二、脱水与浸透
三、包埋与聚合
四、制样常规操作程序
第六节 制作包埋块特殊实验方法
一、组织的快速包埋
二、重新包埋
三、可逆包埋技术
提要
思考题
第三章 超薄切片
第一节 切片刀具与修整包埋块
一、玻璃刀
二、钻石刀
三、制作水槽
四、修整包埋块
第二节 载网
一、载网种类及特性
二、载网的处理
第三节 支持膜
一、方华膜
二、碳膜
三、火棉胶基底碳膜
四、硝化纤维素基底碳膜
五、微筛膜
六、单孔及大孔铜网制膜技巧
第四节 切片
一、组织面粗切
二、切片前的调整
三、切片
四、切片问题分析与解决
第五节 半薄切片
一、切片装置及切片方法
二、捞片、染色及保存
提要
思考题
第四章 正染色
第一节 概述
一、电子显微镜图像反差形成原理
二、染色的必要性
……
第五章 免疫电子显微镜术
第六章 冷冻复制
第七章 冷冻固定和冷冻置换
第八章 负染色技术
第九章 核酸大分子电镜样品制备技术
第十章 透射电子显微镜
第十一章 扫描电子显微镜及样品制备
第十二章 电子显微镜的实验室安全
参考文献
中英文名词索引
附录 电子显微照片
电子显微镜种类
电子显微镜按结构和用途可分为透射式电子显微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反射式电子显微镜和发射式电子显微镜等。
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常用于观察那些用普通显微镜所不能分辨的细微物质结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主要用于观察固体表面的形貌,也能与X射线衍射仪或电子能谱仪相结合,构成电子微探针,用于物质成分分析;发射式电子显微镜用于自发射电子表面的研究。
因电子束穿透样品后,再用电子透镜成像放大而得名。它的光路与光学显微镜相仿,可以直接获得一个样本的投影。通过改变物镜的透镜系统人们可以直接放大物镜的焦点的像。由此人们可以获得电子衍射像。使用这个像可以分析样本的晶体结构。在这种电子显微镜中,图像细节的对比度是由样品的原子对电子束的散射形成的。由于电子需要穿过样本,因此样本必须非常薄。组成样本的原子的原子量、加速电子的电压和所希望获得的分辨率决定样本的厚度。样本的厚度可以从数纳米到数微米不等。原子量越高、电压越低,样本就必须越薄。样品较薄或密度较低的部分,电子束散射较少,这样就有较多的电子通过物镜光栏,参与成像,在图像中显得较亮。反之,样品中较厚或较密的部分,在图像中则显得较暗。如果样品太厚或过密,则像的对比度就会恶化,甚至会因吸收电子束的能量而被损伤或破坏。
透射电镜的分辨率为0.1~0.2nm,放大倍数为几万~几十万倍。由于电子易散射或被物体吸收,故穿透力低,必须制备更薄的超薄切片(通常为50~100nm)。
透射式电子显微镜镜筒的顶部是电子枪,电子由钨丝热阴极发射出、通过第一,第二两个聚光镜使电子束聚焦。电子束通过样品后由物镜成像于中间镜上,再通过中间镜和投影镜逐级放大,成像于荧光屏或照相干版上。中间镜主要通过对励磁电流的调节,放大倍数可从几十倍连续地变化到几十万倍;改变中间镜的焦距,即可在同一样品的微小部位上得到电子显微像和电子衍射图像。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电子束不穿过样品,仅以电子束尽量聚焦在样本的一小块地方,然后一行一行地扫描样本。入射的电子导致样本表面被激发出次级电子。显微镜观察的是这些每个点散射出来的电子,放在样品旁的闪烁晶体接收这些次级电子,通过放大后调制显像管的电子束强度,从而改变显像管荧光屏上的亮度。图像为立体形象,反映了标本的表面结构。显像管的偏转线圈与样品表面上的电子束保持同步扫描,这样显像管的荧光屏就显示出样品表面的形貌图像,这与工业电视机的工作原理相类似。由于这样的显微镜中电子不必透射样本,因此其电子加速的电压不必非常高。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主要决定于样品表面上电子束的直径。放大倍数是显像管上扫描幅度与样品上扫描幅度之比,可从几十倍连续地变化到几十万倍。扫描式电子显微镜不需要很薄的样品;图像有很强的立体感;能利用电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次级电子、吸收电子和X射线等信息分析物质成分。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制造是依据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当一束高能的入射电子轰击物质表面时,被激发的区域将产生二次电子、俄歇电子、特征x射线和连续谱X射线、背散射电子、透射电子,以及在可见、紫外、红外光区域产生的电磁辐射。同时,也可产生电子-空穴对、晶格振动(声子)、电子振荡(等离子体)。
1926年汉斯·布什研制了第一个磁力电子透镜。
1931年厄恩斯特·卢斯卡和马克斯·克诺尔研制了第一台透视电子显微镜。展示这台显微镜时使用的还不是透视的样本,而是一个金属格。1986年卢斯卡为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34年锇酸被提议用来加强图像的对比度。
1937年第一台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推出。一开始研制电子显微镜最主要的目的是显示在光学显微镜中无法分辨的病原体如病毒等。
1938年他在西门子公司研制了第一台商业电子显微镜。
1949年可透射的金属薄片出现后材料学对电子显微镜的兴趣大增。
1960年代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加速电压越来越高来透视越来越厚的物质。这个时期电子显微镜达到了可以分辨原子的能力。
1980年代人们能够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湿样本。
1990年代中电脑越来越多地用来分析电子显微镜的图像,同时使用电脑也可以控制越来越复杂的透镜系统,同时电子显微镜的操作越来越简单。
本书共12章,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电子显微镜技术发展简史、透射电子显微镜样品包埋块制作、超薄切片、正染色、冷冻复型、冷冻固定与冷冻置换、负染色及核酸大分子电镜样品制备技术;第二部分关于免疫电子显微镜术;第三部分介绍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原理,简述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方法;第四部分关于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安全,附录中有近60幅电子显微照片。
本书既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生命科学学院细胞遗传、生物物理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植物发育及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适合从事电子显微镜技术工作的科研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