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砌筑碱性砖的烧成带和过渡带内设置档砖圈,总是会导致一些较麻烦的后果,也是出现红窑的原因。经过分析才了解到。所有的镁质砖的膨胀率是在百分之一点五到一点七之间的,在回转窑点火受热后砖衬往窑尾方向伸展。挡砖圈下侧的砖圈极端情况下,会冲入甚至冲越挡砖圈,就会损坏砖衬。
如果在烧成带内装上窑皮,并促使砖衬的温度下降以及二次膨胀的出现,这个时候,当挡轮圈就要负担整个烧成带砖衬力的补充。两道圈所组成的挡砖圈能够被标准型和砖所完善并覆盖,而且也是保护不受热窑气侵袭的最佳方法。因此,在回转窑的挡轮圈应用中也是要相当重要的。
工业生产中用的回转窑,通常是有百分之二到四的斜度的,所以在前窑口方向窑设法使其能够承受砖衬的压力。在其中设置几道挡砖圈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通常在卸料端的边缘设置一道挡圈就够了。如果需要设置第二道,应在上锯过渡带后面第一圈高铝砖的下面。
挡砖圈既然有阻挡砖的轴向滑动和增加筒体刚度的作用,那就该在窑内设置。由于有些厂已意识到它的巨大作用,已在窑上使用,但它们一般只设置了两道挡砖圈,一道在烧成带始端,另一道在窑中。
挡砖圈设置在窑内的哪个部位才好呢"para" label-module="para">
对于新型干法窑,多为”两高一中”配料方案,虽然过渡带砖的使用周期都不长,可以说它与烧成带砖的周期差不多,甚至还要短,这一事实已有多篇报道,但考虑到烧成带与过渡带使用的砖质不一样,过渡带砖一般具有抗剥落、强度高,而烧成带砖应具有易挂窑皮、但其强度偏低的性能。因此在烧成带与过渡带间应加一挡砖圈,另外还要在过渡带末端加一挡砖圈。在窑口位置,一般都打有浇注料,在浇往料与砖接口处也要加一挡砖圈,以保护浇注料免受砖与窑皮共同向下的推力;如果窑口不打浇注料而使用砖,在距窑口1.5m左右处也应加一挡砖圈,以保护窑口护铁免受烧成带砖与窑皮的强大推力而缩短寿命;在窑尾打浇注料与砖接触处,也应加一挡砖圈,只不过这个挡砖圈可以做得单薄一些,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好砌砖。也就是说,新型干法窑至少要在这四处设置挡砖圈。
考虑到这两带砖的性能不同,因此也应在烧成带与过渡带之间加一挡砖圈;如果是直筒或冷端扩大型窑,还要在过渡带末端加一挡砖圈;由于湿法窑分解带很长,还应在分解带中部加一挡砖圈;如果是哑铃型窑或热端扩大型窑,还要在变径后的小直径处加一挡砖圈,以阻挡分解带砖对变径处砖及过渡带砖的推力。对于湿磨干烧窑,可参考新型干法窑,对于干法中空窑、立波尔窑,可参考湿法窑设置挡砖圈。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