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地震工程学基础读物,书中结合我国建筑特点和抗震经验,对地震力的理论基础与抗震设计方法等地震工程的基本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全书共分三篇二十章.第一篇主要介绍地震时的地面运动特征和结构的地震反应以及地基土的动力特性和振动试验技术的基础知识;第二篇着重介绍各类房屋的震害经验和抗震设计的原则、方法与有关抗震措施;第三篇对桥梁、水坝、烟囱水塔和其它特种结构的抗震问题作了叙述.
本书1977年初版,这次又经作者补充修改,增加了唐山和其它地区地震的工程经验以及近年来抗震研究设计方面的某些新资科.
本书可供从事工程抗震设计、施工和科研工作者以及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再版前言
目录
第一篇 地震地面运动与结构反应
第二篇 各类房屋的抗震设计
第三篇 其他结构的抗震问题
本书参照高职高专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土建类专业土木工程概论的基本要求编写的。本书内容广泛,同时力求精炼,尽可能做到理论与工程实际相联系,突出职业教育的教材特点。全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土木工程主要类型、土木...
《大设计》无所不在。在会议室和战场上;在工厂车间中也在超市货架上;在自家的汽车和厨房中;在广告牌和食品包装上;甚至还出现在电影道具和电脑图标中。然而,设计却并非只是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
本书分为上篇“平面构成”和下篇“色彩构成”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最后章节选编了一些本校历年来学生的优秀作品作为参考,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此外,本书最后部分附有构成运用范例及题型练习,可供自考学生参考。本...
本书结合作者多年教学、科研经验及工程实践,较系统地介绍了地下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帮助读者提高分析和解决地下工程领域测绘的能力。本修订版在传统测量技术的基础上,新增测绘新技术元素,操作适用性更强,新的地铁工程测量一章更具有针对性。全书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反映了地下工程测量最新技术及其应用。
《中国工程地质世纪成就》内容简介
本书是介绍地震工程的基础理论读物.书中结合我国地震工程特点和经验,对地震力的理论基础与抗震设计原则等地震工程的基本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和总结.
全书共分三篇十九章.第一篇,主要介绍地震时的地面运动特征和结构的地震反应以及地基土的动力特性和振动试验技术的基础知识;第二篇着重介绍各类房屋的震害经验及抗震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第三篇对桥梁、水坝、烟囱水塔和城市公用设施的抗震问题作了概述.
本书可供从事工程抗震设计、施工和科研工作者以及有关学校师生参考。
第一篇 概论与基础知识.
第一章 概论
1.1 前言
1.2 地震工程学研究的内容
1.3 地震工程学与地震学
1.4 地震工程学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第二章 地震学基础
2.1 地球内部构造
2.2 板块构造运动
2.3 板内构造活动与板内地震
2.4 震源机制
2.5 地震活动性
2.6 地震波
2.7 地震的仪器观测与震级
第三章 随机振动基础
3.1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3.2 谱参数及其物理意义
3.3 最大值分布
3.4 地震动的随机过程描述
第二篇 工程地震
.第四章 震害与地震烈度
4.1 地震的宏观现象
4.2 地震烈度与地震烈度表
4.3 震害及几次地震实例
4.4 地震烈度的性质及其适用性
4.5 地震烈度分布
4.6 震烈度的衰减规律
4.7 场地条件对地震烈度的影响
第五章 中国的地震
5.1 中国的地震区和地震带
5.2 中国的地震历史
5.3 中国的地震活动性
5.4 中国的大地震与震害
第六章 地震动
6.1 地震动的量测
6.2 强地震动特性
6.3 影响地震动特性的因素
6.4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
6.5 地震动的估计
6.6 人造地震动
第三篇 结构抗震理论
第七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7.1 地震反应分析的发展过程
7.2 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与反应谱
7.3 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
7.4 频域分析
7.5 结构随机地震反应
7.6 振型组合
7.7 竖向地震反应与p-△效应
7.8 阻尼理论
7.9 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
7.10 多维多点输入的地震反应
7.11 土结相互作用..
7.12 地震反应分析的实用性
第八章 土体地震反应与地基抗震
8.1 地基震害经验
8.2 土动力性能
8.3 砂土液化
8.4 地基地震反应
8.5 土坝与边坡的地震稳定性
8.6 桩基地震反应
第九章 结构与地基实际地震反应及其观测
9.1 几次近代大地震中结构反应的宏观经验
9.2 结构或地基地震反应记录及其分析
9.3 结构强震观测结果的重要作用
第十章 结构振动试验与结构动力性能
10.1 结构试验的目的
10.2 结构振动实验与抗震理论的关系
10.3 结构试验方法
10.4 材料动力性能
10.5 构件动力性能
10.6 结构动力性能
10.7 环境振动
10.8 结构破坏试验
10.9 结构识别
第十一章 基础隔震和能量耗散技术及结构振动控制概论
11.1 基础隔震技术的发展概况
11.2 规则型隔震房屋和桥梁的简化分析
11.3 叠层钢板橡胶支座的简化计算模型
11.4 结构减震消能技术概述
11.5 阻尼器的基本特性
11.6 装置附加阻尼器的结构抗震设计
11.7 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原理和简化设计方法
11.8 主动控制概述
11.9 主动控制算法
11.10 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
11.11 主动控制装置和工程应用
第四篇 工程抗震
第十二章 地震危险性、危害性分析和地震区划
12.1 地震危险性及危害性分析
12.2 地震活动性分析
12.3 地震危险性分析
12.4 结构易损性与地震危害性分析
12.5 地震区划
12.6 地震小区划
第十三章 抗震设计原则和构造措施
13.1 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历史
13.2 抗震设防标准
13.3 抗震设计原则
13.4 各类工程抗震设计特点
13.5 抗震构造措施
第十四章 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14.1 抗震设计规范的一般情况
14.2 中、日、美三国抗震规范的沿革与现状
14.3 抗震设计规范一览表
14.4 现有抗震规范的对比分析
14.5 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趋势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人名译名表
附录三 地名及单位译名表
附录四 中英名词对照表及索引...2100433B
1980年,《世界地震工程》内部创刊,知网收录三期,曾用名《国外地震工程》。
1983年,该刊为双月刊。
1985年,《世界地震工程》正式创刊,为季刊。
2014年12月,该刊成为原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