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海拔240米处的潮湿林中。
小乔木,高约6米;小枝和叶柄均粗壮而近柱状,有直纹或直沟槽,干时变红色,被微柔毛或近无毛。叶连柄长达,70厘米,有小叶3-5对;叶片纸质,披针状长圆形或有时微带倒卵形,长20-40厘米,宽6-14厘米,顶端渐尖,基部狭楔形,边全缘,两面无毛,常灰绿色;侧脉18-20对,两面凸起,但下面显著,网状小脉明显;小叶柄长约0.8-15毫米,肿胀。聚伞圆锥花序狭窄,总状花序状或近基部有2-4个总状花序状的分枝,长5-18厘米,被短绒毛,通常单生于老茎上(或腋上生);花梗长5-10毫米;萼裂片近阔卵形,长3.5-4.3毫米,背面被锈色绒毛;花瓣5;线形至线状匙形,长约6.2毫米,边缘常啮蚀状或近全缘,背面的爪部和内面的边缘被长柔毛,鳞片与花瓣爪部边缘合生,顶端2裂,反折,被长柔毛;花盘近碟状,无毛;雄蕊8,花丝被长柔毛;子房被锈色绒毛,3裂,3室,花柱与子房近等长,柱头头状。花期秋末。
产自云南盈江县那邦坝,缅甸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缅甸班达马。
红花木莲耐阴,喜湿润、肥沃的土壤,木质优良。生于海拔1700-2500米的山地阔叶林中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
喜湿润、温暖、光照充足且通风良好的环境,但忌强光暴晒。
阳性,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喜深厚肥沃土壤,也耐干旱和石灰质土,忌水湿
为了研究不同种源红花木莲1年生苗的生长规律,以自然分布区内3个种源(大方县、雷山县、榕江县)的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Logistic方程对不同种源红花木莲的苗高和地径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3个种源的红花木莲苗高和地径生长均符合"S"型生长曲线,年生长可划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生长盛期、生长后期4个生长阶段。3个种源的苗高和地径生长规律相似,大方种源的苗高生长盛期开始时间早于其他2个种源,结束时间却晚于其他2个种源1~2个月;地径生长盛期起始时间或早或迟于其他2个种源,而结束时间却晚于其他2个种源5~7天;大方种源苗高、地径生长的生长盛期长而生长速度慢,雷山和榕江种源生长盛期短而生长速度快。大方、雷山、榕江3个种源红花木莲苗高年生长量分别为16.12 cm、16.75 cm、16.42 cm;地径年生长量分别为5.52 mm、6.27 mm、6.05 mm。种源间苗高无显著差异,而地径间大方种源和雷山种源有显著差异,其他均无显著差异,种源间与种源内均存在较大的变异,雷山种源和榕江种源苗高、地径生长量均高于大方种源。
鳞花木产自于广东海南岛南部。模式标本采自崖县。
是否引种栽培 | 非人工引种栽培 |
鳞花木生长于丘陵山坡倾斜处
鳞花木一名是拉丁属名之意译,初见侯宽昭《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1958)。
据《云南植物志》[ 1:264-265,图版62(4-6),1977] 记载,四叶赤才 L.tetraphylla (Vahl)Radlk. emend. Leenh. 也产云南河口和马关。又该书编者认为云南植物和海南植物(即鳞花木 L.hainanexisis H. S. Lo)都"应属狭义的(?)L. tonkinensis Radlk."。鳞花木与L. tonkinensis的区别我们在发表该种时已作了比较。云南植物花序总状,单生,长在老茎上,花盘裂成5个腺体,小叶3对,最阔处在小叶上部,二面无毛,与L. tonkinensis有 区别。至于狭义的L. tetraphylla,其花盘半月形,子房有3棱,花瓣匙形,与云南植物差异更大。上述云南植物目前看见的仅限于少数花标本,没有看见果,不能作更全面的比较,故暂不收载。 分种检索表 1.小叶无毛,基部楔形或钝,非心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