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羽菊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5-70厘米。根直伸。
茎单生,或少数茎成簇生,直立,自基部分枝,分枝斜升,全部茎枝被蛛丝毛,被稠密的叶。
全部茎叶质地稍坚硬,长椭圆形或匙形或线形,长2.5-5厘米,宽0.6-1.2厘米,顶端钝或圆形或急尖而有小尖头,边缘全缘,无锯齿或少数不明显的细尖齿,或叶羽状半裂,侧裂片三角形或斜三角形,两面灰绿色,被稀疏蛛丝毛或脱毛。
植株含多数头状花序,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或伞房圆锥花序。总苞卵形或椭圆状卵形,直径0.5-1.5厘米。总苞片约8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外层与中层卵形或宽倒卵形,包括附属物长3-11毫米,宽2-6毫米,上部有附属物,附属物圆钝;内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包括附属物长约1.3厘米,宽2-3毫米,顶端附属物小。全部苞片附属物白色,透明,两面被稠密的长直毛。全部小花两性,管状,花冠粉红色或淡紫色,长1.4厘米,细管部长7毫米,詹部长7毫米,花冠裂片长3毫米。
瘦果倒长卵形,长3.5-4毫米,宽约2.5毫米,淡白色,顶端圆形,无果缘,基底着生面稍见偏斜。冠毛白色,多层,向内层渐长,长达1.2厘米,全部冠毛刚毛基部不连合成环,不脱落或分散脱落,短羽毛状。
花果期5-9月。
顶羽菊生长环境
生于水旁、沟边、盐碱地、田边、荒地、沙地、干山坡及石质山坡,海拔90-2400米。
生于丘陵、平原,农田。
群落及主要伴生植物:粗毛甘草,刺儿菜。
分布山西、河北、内蒙古、陕西、青海、甘肃、新疆(善鄯等)。广布苏联中亚和西伯利亚、蒙古,伊朗有分布。
:多年生草本。总苞片1层,常结合,等长,冠毛有具5-6芒的鳞片;叶对生。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高达100厘米,有铺散分枝,全部茎枝无毛,极少下部有刚毛。基生叶及下部茎叶有短翼柄,羽状全裂至不裂,但边缘通常有锯齿,中上部茎叶长椭圆形至宽卵形,基部无柄,圆耳或尖耳状抱茎...
灌木,高2—3米;枝条直立或开张,嫩时有棱角,暗红褐色,近无毛,老时暗褐色或暗灰褐色;冬芽卵形,先端急尖,无毛或近于无毛,具数枚褐色鳞片。叶片卵形至倒卵状长圆形,长6—15毫米,宽4--7毫米,先端圆...
全草:苦,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用于疮疡痈疽,无名肿毒,关节肿痛。
【来源】 菊科顶羽菊Acroptilon repens (L.) DC.[Centaurea picris Pall.],以地上部分入药。
【用法用量】 适量煎水洗,或熬膏贴敷患处。
【蒙药】牙干一图如古:主治痈疽疖肿,无名肿毒,关节疼痛《蒙植药志》。
国槐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 15-25 米,干皮暗灰色,小枝绿色,皮孔明显。羽状复叶长 15-25 厘米;叶轴有毛,基部膨大;小叶 9-15 片,卵状长圆形,长 2.5-7.5 厘 米,宽 1.5-5 厘米,顶端渐尖而有细突尖,基部阔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 柔毛。圆锥花序顶生;萼钟状,有 5小齿;花冠乳白色,旗瓣阔心形,有短爪, 并有紫脉,翼瓣龙骨瓣边缘稍带紫色;雄蕊 10条,不等长。荚果肉质,串珠状, 长 2.5-5 厘米,无毛,不裂;种子 1-6 颗,肾形。花果期 9-12 月。 [1] 生长习性 性耐寒,喜阳光,稍耐阴,不耐阴湿而抗旱,在低洼积水处生长不良, 深根,对土壤要求不严, 较耐瘠薄, 石灰及轻度盐碱地 (含盐量 0.15%左右) 上也能正常生长。但在湿润、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上生长最 佳。耐烟尘,能适应城市街道环境。病虫害不多。寿命长,耐烟毒能力强。 用途 中国
介绍了几种既适合屋顶绿化又比较常见的菊科花卉,并提出其应用、栽培与管理的技术要点。这些花卉大多形体较小、耐旱抗寒、浅根系、耐贫瘠、不易倒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