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大型国有建筑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 |
---|---|---|---|
页 数 | 278 页 | 开 本 | 16 开 |
作 者 | 李里丁 | 出版日期 | 2013年10月1日 |
语 种 | 简体中文 |
第一部分 建筑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
第一章 行政管理体制走向市场的阵痛
一、从政府部门走向企业
二、从计划经济走向承包经营
三、建筑业走向市场的漫长历程
第二章 国有建筑企业基础管理要素的改革
一、企业分配体制改革与物质利益原则
二、施工管理体制的改革是解决建筑业根本问题的钥匙
三、劳务产业化是建筑企业劳动组织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第三章 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一、经营国有资产的初步实践
二、国有建筑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三、影响企业命运的领导体制变迁
第四章 做大做强企业,向建筑业航母迈进
一、聚集优势,在大型工程上实行总承包管理
二、走出去是提升企业经营的重要战略
三、品牌建设是企业赢得市场的必经道路
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企业人力资源
五、科技创新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六、管好资金成本,提升企业运营质量
七、经营结构调整是企业转型发展的历史性任务
八、本部独立经营在集团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第五章 论建筑业在新时期的创新与发展
一、新时期大型建筑企业集约经营的思考
二、建筑工法与建筑施工的产业化问题
三、绿色建筑与低碳城镇化建设的机遇
四、建筑全寿命周期管理与企业服务的提升
五、建筑企业的诚信体系建设
六、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社会责任
七、企业经营团队的工作效率问题
八、建筑施工企业的文化建设
九、提升企业在新时期的创新和发展能力
第二部分 建筑施工企业改革与发展论文选辑
关于建筑企业经济责任制中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考核的问题
建筑企业施工组织结构变化的趋势及对策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必须注意的问题
建立企业承包经营中新的管理格局
关于项目法施工中的管理组织结构问题
完善企业承包经营的几点思考
从实际出发认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速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从下岗分流看建筑业企业劳动组织结构的调整
试论国有企业中的领导效能问题
浅论我省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渐进性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产权结构调整的研究
从项目部的固化看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
国有建筑业企业产权结构调整的形式选择
建筑业企业总承包结构调整的市场化取向
加快企业调整转型提高集团发展能力
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
转变发展方式语境下的施工企业分包合作问题
从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率看经营管理的集约化问题
传承文化和谐共生
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重建与管理问题
建筑业进入平稳增长期
后记
《大型国有建筑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作者李里丁)以简要叙述陕西省建工局从政府部门走向企业的阵痛,建筑业市场化漫长的历程,建筑企业基础管理要素的改革过程,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积极探索,建筑集团企业做大做强的历史性实践为主脉。同时,又着重论述了建筑业新时期转型发展的问题。所以并没有顾及企业经营管理当中的所有琐细环节。其主要的着眼点在于企业生产关系的改革实践上,在影响企业发展的经营战略的探索上,在与国家整体经济进程相呼应的同步发展上。
李里丁,1950年出生,陕西杨凌人,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管理工程专业,正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国家一级建造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68年插队,曾任水利工地技术员,建筑企业施工队负责人,陕建二公司经理、党委书记,陕建集团办公室主任,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总经济师、副总经理、总经理,华山国际工程公司总经理。现任陕西省政府参事,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陕西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西安市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长期从事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建筑业的经营管理和转型发展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系统的研究,曾在国家建筑刊物上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和调研报告。
2020建筑业改革大潮,保险力量持续为建筑业发展注入活力!-工保网令人欣慰的是,在国家高效疫情防控指挥之下,2020年第二季度开始,我国建筑业市场进入复工复产阶段。加之今年以来,“放管服”与“优化营商...
中冶成工华西中国建筑技术集团青羊建设煤矿建设
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广厦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等等。
应当重视对国有建筑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扶持
第1章 绪论
1.1 建筑企业的激励问题和研讨意义
1.1.1 建筑企业的分类
1.1.2 大型国有建筑企业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1.1.3 研讨大型国有建筑企业激励问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企业激励问题的现状
1.2.1 关于企业激励理论
1.2.2 关于建筑企业激励问题的研究
1.3 本书研讨的主要内容
第2章 产权理论概述与分析
2.1 产权归属的问题
2.2 对目前有关产权理论的剖析
2.3 对产权理论及有关概念的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委托代理关系的理论及其分析
3.1 企业的本质
3.1.1 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
3.1.2 现代经济学的观点
3.2 企业的目标分析——利益相关者目标最大化
3.3 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3.3.1 实证分析
3.3.2 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含义
3.3.3 委托代理关系隐含的本质问题
3.4 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3.4.1 实证分析
3.4.2 理论分析
3.4.3 对国有企业性质的两点思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市场竞争优势理论与分析
4.1 竞争要素分析
4.2 规模经济与市场竞争优势
4.3 范围经济与市场竞争优势
4.4 合作竞争与市场竞争优势
4.5 组织结构与市场竞争优势
4.5.1 U型企业
4.5.2 M型企业
4.5.3 H型企业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激励与约束机制分析
5.1 概述
5.2 对代理人激励约束机制的分析
5.2.1 目标管理与激励
5.2.2 对代理人激励约束机制的数学模式分析——α激励因子理论
5.3 对人力资本投资激励约束机制的分析
5.4 多维目标状态下的激励约束机制分析
5.5 以合作为核心的激励模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内外建筑企业的比较和若干概念界定
6.1 国内外建筑市场的现状与前景
6.2 国内外建筑企业的对比分析
6.2.1 企业产权制度的对比
6.2.2 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对比
6.2.3 企业集团形式对比
6.2.4 企业整体实力对比
6.3 支持研讨的部分概念界定,
6.3.1 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分类
6.3.2 一些说明
6.3.3 “目标”与“需求”概念的说明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产权结构优化期”建筑企业的激励机制实践
7.1 “产权结构优化期”建筑企业的主要特征与需求
7.1.1 企业的主要特征
7.1.2 企业发展的主要需求
7.2 “产权结构优化期”建筑企业的激励机制
7.2.1 实施激励机制再造的前提条件
7.2.2 激励机制的激励对象
7.2.3 以经营层为核心的产权激励机制
7.2.4 以岗位设计为核心的组织激励机制
7.2.5 以留人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7.2.6 以质量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激励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管理机制优化期”建筑企业的激励机制实践
8.1 “管理机制优化期”建筑企业主要特征与需求
8.1.1 企业的主要特征
8.1.2 企业发展的主要需求
8.2 企业的激励机制
8.2.1 激励的对象
8.2.2 以全员为核心的产权激励机制
8.2.3 以组织机构设计为核心的组织激励机制
8.2.4 以多维目标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8.2.5 以名牌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激励机制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竞争能力优化期”建筑企业的激励机制实践·
9.1 企业主要特征与需求
9.1.1 企业的主要特征
9.1.2 企业发展的主要需求
9.2 “竞争能力优化期”建筑企业激励的特点——以“合作”为核心
9.2.1 合作的含义
9.2.2 “合作”的理论基础——“相互激励理论”
9.2.3 合作的范围
9.3 “竞争能力优化期”建筑企业激励机制
9.3.1 激励的目的
9.3.2 以多元化为核心的产权激励机制
9.3.3 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核心的组织激励机制
9.3.4 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9.3.5 以合作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激励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10.1 总结
10.2 主要贡献
10.3 研究展望2100433B
误差理论的应用与研究,已经历200年的历史,它伴随着生产与科技而并行发展,总体进程可分为经典误差理论和现代误差理论两个阶段,经典误差理论以严格统计理论为基础,主要限于以随机误差为对象的一系列数据处理方法现代科技的发展,暴露出它存在许多不足现代误差理论则以传统理论与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原则,以多种性质不同的误差为对象的处理方法,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
分析误差理论产生与发展的漫长过程,可以看出始终困扰着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如何处理测量数据隐含的系统误羌初期的经典误差理论仅有误差这个概念,而且是采用统计理论来处理测量结果和进行误差评定,很显然这是认为测量数据中只存在随机误羌但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一些著名科学家发现影响测量准确度的因素不仅仅是随机误差,而且还有其他因素,提出了误差的可分性,即将误差进一步分为随机误差(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大误差等三类,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即剔除粗大误差、修正系统误差,而用随机误差统计参量来评定测量结果的精度从误差的单一性发展到误差的可分性,这是误差理论的重要进步虽然它对系统误差的处理还不完善,特别是还不能发现所有的系统误差,在测量结果中仍存在系统误差影响,但它明显提高了测量数据处理的科学性和误差评定的可靠性。
本世纪中期,随着测量准确度的不断提高,对测量数据处理的要求也愈来愈高,科技工作者在深入研究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处理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误差转化概念,即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些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可以互相转化,其中特别是将系统误差进一步分为己定系统误差和未定系统误差两类,并给出相应处理方法即对己定系统误差进行修正,而对未定系统误差则计入测量结果的精度评定,这是误差理论又一次重要发展,并由此必然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在测量结果的精度评定中必须包含随机误基转化后的随机误差和只知误差限的未定系统误差,对这些误差需用一个误差数值来表示,为此必须进行误差合成 。
指为了增进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开创新的用途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它具备四种基本条件:创造性、新颖性或创新、科学方法的运用和新知识的产生。它包括三种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
基础研究 指不直接考虑用途,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现、新学说为目的或对已有的规律、发现、学说作系统性的补充而进行的理论研究或实验。其成果以科学论文、科学著作为主要形式。
应用研究 指利用基础研究所发现的知识,确定特定的目标,为了明确基础研究成果的实用化的可能性,探索新方法(原理性)而进行的独创性研究,及时对已经实用化的技术探索新的应用方法(原理性)而进行的研究。应用研究实际上并不直接产生新的(或改进)产品或工艺,其成果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和专利等。
实验发展 指利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知识,为生产新的材料、产品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对已生产和建立的上述各项进行实质性的改进而从事的系统性工作。其成果为一种具有新产品或新技术基本特点的原型,可达到设计定型的新产品或新工艺、实验报告等。
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 指为解决研究与发展活动阶段产生的新产品、新装置、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系统和服务等能投入生产或在实际中运用所存在的技术问题而进行的系统性活动,它不具有创新成分。此类活动包括为达到生产顺利进行以及为形成生产规模和应用领域而进行的适应性试验、小批量试生产等。活动成果最终形式多是可供生产和实际使用的带有技术、工艺参数规范的图纸、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