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镀锌层扩散退火处理 | 外文名 | Galvanized layer diffusion annealing treatment |
---|---|---|---|
含 义 | 退火处理 | 对 象 | 镀锌层 |
带钢连续热镀锌采用在线连续退火。退火工艺是双相钢等高强钢热镀锌产品生产的关键,对Mn、Si等元素在钢板表面的富集有很大影响,进而会影响到高强钢的可镀性及其表面质量。镀锌钢板的退火过程通常包括预热、加热、均热和冷却过程。利用加热废气预热带钢不仅能够节约燃料,而且可以避免因带钢升温速度太快而引起带钢变形,对薄规格产品的板形非常有利。一些机组的冷却过程采用先缓冷后快冷的分段冷却方式,既可以避免冷却速度过快造成板形不良,又可以满足双相钢等高强钢的冷却速度要求。有些厂家在冷却段之后还设置了均衡段,目的是在镀锌与冷却段之间提供一个缓冲区域,从而使带钢具有更佳的板形和更均匀的温度进入锌锅镀锌,提高镀锌质量。
另外,退火炉炉辊辊型设计、炉内退火气氛和露点控制、炉内张力控制和退火炉炉辊表面喷涂也是热镀锌退火工艺研究的重点,薄带钢的板形和高强钢的通板稳定性也需要深入研究。
退火是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指的是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消除残余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变形与裂纹倾向;细化晶粒,调整组织,消除组织缺陷...
“槽钢镀锌层按什么计算,按重量,按表面积还是什么?” 槽钢镀锌层,按重量收费。 镀锌费用:包来回运输、除轻微锈、清洗、镀锌(连槽钢一起称重,槽钢材料费另计)1500~2500元/吨。(运输距离越运...
144小时的盐雾测试 我想你需要订造锌层厚度的 镀锌板才够了镀锌板的厚度不是决定能否过盐雾测试的条件最主要都是锌层的厚度80g锌肯定不行啦 市场上流通的最高也就是275g更高的也有 但是不多 275也...
研究了退火处理对采用挤压铸造制备的铜铝复合材料扩散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铜铝复合材料扩散层的厚度随退火温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当温度升高到400℃时,扩散层的厚度可达到20μm左右。在相同退火温度下,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铜铝结合强度先增加后减小,退火工艺以350℃×1 h为宜,可有效降低铜铝复合材料扩散层的硬度,有利于提高结合强度及加工性能。
中文名称:退火处理
英文名称:Annealing
退火是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的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
退火热处理分为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和去应力退火,扩散退火,球化退火,再结晶退火。退火材料的力学性能可以用拉伸试验来检测,也可以用硬度试验来检测。许多钢材都是以退火热处理状态供货的,钢材硬度检测可以采用洛氏硬度计,测试HRB硬度,对于较薄的钢板、钢带以及薄壁钢管,可以采用表面洛氏硬度计,检测HRT硬度.把钢加热到临界点Ac1以上或以下的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随后在炉中或埋入炉中或导热性较差的介质中,使其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稳定的组织。
目的细化晶粒,均匀组织,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缺陷,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和冷塑性变形能力。
用以细化中、低碳钢经铸造、锻压和焊接后出现的力学性能不佳的粗大过热组织。将工件加热到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奥氏体再次发生转变,即可使钢的组织变细。
用以降低工具钢和轴承钢锻压后的偏高硬度。将工件加热到钢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上20~40℃,保温后缓慢冷却,在冷却过程中珠光体中的片层状渗碳体变为球状,从而降低了硬度。
用以降低某些镍、铬含量较高的合金结构钢的高硬度,以进行切削加工。一般先以较快速度冷却到奥氏体最不稳定的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奥氏体转变为托氏体或索氏体,硬度即可降低。
④再结晶退火用以消除金属线材、薄板在冷拔、冷轧过程中的硬化现象(硬度升高、塑性下降)。加热温度一般为钢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下50~150℃ ,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加工硬化效应使金属软化。
用以使含有大量渗碳体的铸铁变成塑性良好的可锻铸铁。工艺操作是将铸件加热到950℃左右,保温一定时间后适当冷却,使渗碳体分解形成团絮状石墨。
用以使合金铸件化学成分均匀化,提高其使用性能。方法是在不发生熔化的前提下,将铸件加热到尽可能高的温度,并长时间保温,待合金中各种元素扩散趋于均匀分布后缓冷。
用以消除钢铁铸件和焊接件的内应力。对于钢铁制品加热后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下100~200℃,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即可消除内应力。
加热温度在Ac1~Accm之间,冷却速度:在500~600℃以上时,碳钢是100~200℃/h,合金钢是50~100℃/h,高合金钢是20~60℃/h,主要用于过共析钢。
选用纯Fe作填充金属对YG30硬质合金与45钢进行TIG焊试验。利用扫描电镜对退火前后的YG30/焊缝界面区的组织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业纯Fe作填充金属,在1050℃退火后,焊态的η相不变;在1150℃退火后,开始产生新η相;η相随退火温度升高和保温时间延长而增加。退火时新η相成核于WC-γ相界,吞并WC晶粒而长大,分布在WC颗粒的边界。
分别采用LiF和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BCP)作为聚3-己基噻吩(P3HT)/[6,6]-苯基-C61-丁酸甲脂(PCBM)体系聚合物光伏电池阴极界面层,研究了高温后退火处理对不同界面层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LiF界面层的引入,在活性层和阴极界面之间形成了较强的偶极作用,从而改善了电池的性能,进一步高温热退火处理后仍能保持良好的界面作用,使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然而BCP界面层的引入,虽然阻挡了金属电极Al到PCBM的电子转移,导致复合减小,提高了器件的开路电压,但是在进一步高温后退火之后,BCP界面层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因此使得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