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断裂 | 外文名 | fracture |
---|---|---|---|
英 语 | fracture | 分 类 | 脆性断裂和延性断裂 |
伴随有较大塑性变形的断裂。典型的延性断裂是穿晶的,通常有剪切断裂和法向(或正向)断裂两种。单轴拉伸载荷作用下沿着拉伸轴约45°的面滑开的断裂称剪切断裂。单晶情况下滑开面通常是滑移面。当剪切在一组平行滑移面上出现时,则形成倾斜型剪切断裂。剪切若沿两个方向发生,则形成凿尖型剪切断裂。厚板或圆柱试样在单向拉伸时,剪切断裂从颈缩区中心开始,并向外扩展。宏观断裂路径垂直于拉伸轴,微观断口呈锯齿状,因其裂纹扩展时是通过与拉伸轴成30°-45°的交替面上剪切而实现的,故这种断裂方式一般称为法向(正向)断裂。它的最终断裂是通过与拉伸轴成45°平面上的剪切断裂。延性断裂是空洞在第二相颗粒上形成、长大和汇合的过程。延性断裂的断口呈韧窝或塑孔状。
非晶合金的断裂在宏观上表现为脆性,在微观上表现为延性断裂。
在恒定或不断增加的载荷条件下,固体材料发生断裂的机制概括有四种:(1)解理断裂机制:拉伸应力使原子间发生断裂。(2)塑形孔洞长大断裂机制:孔洞长大和粗化,或通过塑性流动发生完全颈缩。(3)蠕变断裂机制:通过原子或空隙沿应力方向扩散使空穴长大、粗化。(4)应力腐蚀开裂机制:应变速率参与的发生在裂纹尖端局部的化学侵蚀。
脆性断裂:没有或仅伴随着微量塑性变形的断裂。玻璃的断裂不发生任何塑形变形,是典型的脆性断裂;而金属的断裂总伴随着塑性变形,故金属的脆性断裂只是相对而言。根据裂纹扩展的路径,脆性断裂又可以分为解理断裂和晶间断裂。
一种典型的穿晶脆性断裂。一定晶系的金属一般都有一组在正应力作用下容易开裂的晶面,称为解理面。一个晶体如果沿着解理面发生开裂,则称为解理断裂。
断裂路径沿着不同位向的晶粒间界出现的断裂。晶间断裂可以脆性的也可以是延性的,分别称为晶间脆性断裂和晶间延性断裂。
断裂失效与断裂控制设计——结构中的缺陷是引起破坏的重要原因。最严重的缺陷是裂纹。 裂纹从何而来?材料缺陷;疲劳萌生; 加工、制造、装配等损伤。 裂纹引起断裂破坏,如何分析、控制?
微孔聚合型断裂过程是在外力作用下,在夹杂物、第二相粒子与基体的界面处,或在晶界、相界、大量位错塞积处形成微裂纹,因相邻微裂纹的聚合产生可见微孔洞,以后孔洞长大、增殖,最后连接形成断裂。用电镜观察到的断口被称为韧窝的微孔覆盖着,又称韧窝断裂。韧窝是微孔的一半。韧窝有等轴型、切变型和撕裂型3种,其形状受力状态制约,参考韧窝形状可估计造成断裂时的应力状态类型。(杨觉先)穿晶断裂(transgranular fracture)裂纹穿过金属多晶体材料晶粒内部的一种断裂。穿晶断裂一般是韧性断裂,材料断裂前已经承受过大量的塑性变形;但也有可能是脆性断裂。其断裂机制包括剪切、解理和准解理断裂(见解理断裂) 。
断裂构造岩是指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岩体断裂带及其两侧影响带产生变形,压碎和重结晶等动力变质作用而形成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的岩石。断裂构造岩的分类工程地质研究中常按岩石受挤压破碎或动力变质的程度将断裂构造岩分为压碎岩、断层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等4类。
压碎岩
指初始发生破裂,尚无显著位移的岩石。常分布在断裂破碎带与完整岩石的过渡带,在裂隙中可充填松散的碎屑或不同成分的岩脉。
断层角砾岩
原岩经压碎、拉裂或剪切形成的棱角状碎屑经胶结而成的一种角砾岩,又称构造角砾岩。根据受力的不同又分为:张性角砾岩,角砾大小悬殊、棱角尖锐、分布凌乱、胶结疏松;压性及剪性角砾岩,角砾较细,略有磨圆,故又叫磨砾岩,或称构造砾岩。磨砾岩微具定向,胶结紧密。断层角砾岩的工程地质性质取决于胶结物质及胶结程度。硅质、钙质胶结的力学强度高,泥质胶结的力学强度低 。
糜棱岩
原岩经强烈挤压、碾磨形成粒度极细的糜棱物质胶结而成。原岩的组织结构已全部破坏,粒径一般< 0.5~ 0.2mm,大部分矿物颗粒肉眼已难于辩认。糜棱岩有类似流纹的条带构造。泥质胶结的糜棱岩重结晶现象不显著,质软疏松,力学强度低,并出现绢云母、绿泥石等新生矿物。具千枚状构造的糜棱岩称千枚岩。
断层泥
岩石受强烈挤压、剪切、碾磨而形成的松软状物质,主要成分为黏土矿物。断层泥多呈条带状及透镜状,连续或断续分布于断层面附近或成为断层角砾的胶结物,多呈塑性状态,遇水有软化、崩解或膨胀特性,抗剪强度极低。2100433B
当晶粒内部位错极具增加,粗糙度和驻留滑移带大量形成之后,晶粒本身强度下降,裂纹容易从晶粒内部萌生,进而成为穿晶断裂;如果晶界处有大量的脆性相或者是某些杂质粒子,将会使得晶界的强度下降从而在晶界缺陷处形成微裂纹,进而沿着强度较低的晶界向前扩展,最终形成沿晶间断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