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低碳型土地整治技术与示范应用研究 | 主要完成单位 |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新禹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湖南省土地综合整治局、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规划整理中心 |
---|---|---|---|
主要完成人 | 罗明、郭义强、赵中秋、王敬、王力、程纲、周新平、黄妮、任君杰、陈晓阳 | 等 级 | 二等 |
1. 立项背景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已经成为国内外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国家每年投资1000亿元、累计整治土地约5.3亿亩,对土地利用及其区域碳循环产生重大影响。开展低碳土地整治技术与应用研究,对于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2. 研究目标
在中德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针对土地整治(主要指土地整理、露天煤矿土地复垦)全过程碳收支技术难点和空白点,攻克土地整治碳收支甄别测算、低碳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低碳土地整治全过程碳收支计量等关键技术方法,为低碳土地整治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3. 主要创新成果
(1)首次开展了土地整治全过程碳收支甄别分析。针对土地整治项目碳源/汇不清晰等问题,对土地整理、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两类土地整治项目的碳源/汇全过程进行了甄别分析,揭示了土地整理、土地复垦主要工程和关键环节的碳收支变化规律。(2)研发了低碳土地整治工程技术。针对土地整理和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中具有较大减排潜力的工程,提出了低碳泥结石路面技术、低碳沟渠选配衬砌技术等关键技术,较传统土地整理具有节能降耗、减排固碳等优势;构建了复垦地土壤碳库与植被碳库快速恢复技术,复垦后土壤植被碳储量增加显著。(3)创立了低碳土地整治全过程碳收支计量技术体系。针对土地利用类型、产能、地块规模变化特点,建立了包含土地整治碳减排潜力、土地利用碳储量、土壤/植被碳收支和小块并大块碳减排测算的全过程计量模型与方法,解决了土地整治碳收支测算方法缺失、碳排放难以量化等难题,填补了低碳土地整治计量空白。项目提出12项关键技术方法,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省级著作权登记3项,发表论文55篇,编制技术导则2项、标准备案1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50多名,培训土地整治技术人员3000余人。
4. 示范应用与效益
项目成果在华北、华中、华南、西南等四大区域的12市、16县开展了示范应用,湖南、山西、云南、河北、福建、贵州等6省示范推广面积达27.4万亩,项目提高了土地整治施工工艺、低碳整治技术和碳效应动态监测精度,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经济效益,减少了建筑耗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提升了土壤和植被固碳能力,同时优化了农田和矿区生境,应用前景广阔。
世界首位低碳土地整治专家Olli Juhana Hiironen认为:“该研究在土地整治方面做了第一次系统性的尝试,具有国际性研究价值,有可能影响欧洲土地整理方法的进一步发展”。项目成果适用于丘陵、平原区土地整理和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尤其对田间道路、灌排水、排土场堆土、土壤和植被碳库修复等工程的减排固碳具有明显效果,湖南研究区每公顷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吨,平朔研究区低碳植被组配技术较未复垦排土场碳储量提高近70倍,全国小块并大块整治技术每年二氧化碳减排潜力为69.29万吨。
2100433B
获奖序号 |
20170066 |
项目名称 |
低碳型土地整治技术与示范应用研究 |
主要完成单位 |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新禹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湖南省土地综合整治局、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规划整理中心 |
主要完成人 |
罗明、郭义强、赵中秋、王敬、王力、程纲、周新平、黄妮、任君杰、陈晓阳 |
获奖证书编号 |
KJ2017-2-53 |
奖种 |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
等级 |
二等 |
土地整理是相对耕地区而言的,专指对耕地的整理,而土地整治是相对于所有的土地项目而言的,如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村庄整理等,范围要广一点。
土地整理是相对耕地区而言的,专指对耕地的整理,而土地整治是相对于所有的土地项目而言的,如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村庄整理等,范围要广一点。
套田埂修筑应该可以吧
本文主要围绕着土地的整治项目,从项目设计环节、项目开展环节、项目竣工环节入手,系统化地研究了土地的整治项目当中土地测绘该项技术实践应用。从而能够让广大土地的整治项目单位认知到应用土地测绘该项技术的重要性及优势性,充分地把握土地测绘该项技术优势,将其完美地运用至土地的整治项目全过程,以为土地的整治项目顺利完工提供有效性地技术保障,提升土地的整治项目实施效果。
DTM作为地理空间定位的数字数据的集合,在GIS空间数据库中,能够反映地理基础、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和地形等多方面的信息。本文在综述数字地面模型的建立方法的基础上,应用DTM进行坡度分级和区域设计模型叠加模式,探讨了三维地表模型在土地整治中应用。
我国首座国家级低碳产业示范园将落户门头沟,该示范园将打造集低碳技术研发中心、零排放低碳大厦、低碳交易服务中心等于一体的低碳产业集群。
门头沟此次引入的项目坚持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将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一期投资30亿元建设国内第一座国家级低碳产业示范园,打造集低碳技术研发中心、零排放低碳大厦、低碳交易服务中心、碳资产经营中心于一体的低碳产业集群;华铁文化公司将在门头沟建设影视拍摄基地;同时石龙开发区还将加快建设总部经济孵化基地,建设东方国际产业园。2100433B
获奖序号 |
20160024 |
项目名称 |
节地节水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技术与应用研究 |
主要完成单位 |
中国人民大学、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主要完成人 |
严金明、王军、张占录、李强、胡月明、郭义强、张秀智、王建强、王金满、赵中秋 |
获奖证书编号 |
KJ2016-2-12 |
奖种 |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
等级 |
二等 |
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对9个在建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10个土地整治示范省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重大工程和示范省建设总体进展较好,共新增耕地518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3400多万亩,在促进耕地增量提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打造支农平台等多方面取得成效。据测算,项目区户均耕地面积增加0.69亩,亩均增产160多斤,人均增收590多元。
在建的9个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规模达1980万亩,新增耕地338万亩,投入资金315亿元,已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的60%;10个示范省建设规模2954万亩,新增耕地约180万亩,中央和地方投入资金达565亿元。
重大工程和示范省建设凸显四方面成效:一是促进耕地增量提质,有力地保护了耕地红线。在增加耕地数量的同时,加强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解决了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了耕地的集中连片,提高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利用水平,为规模化、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打下良好物质基础,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基础保障。
二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拉动农村内需,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三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和示范省建设采取工程、生物等手段,加强农田防护能力建设,加大保水、保土、保肥“三保田”建设力度,着力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实现了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有机结合。如宁夏重大工程共整治沙漠5.6万亩,治理盐碱地13.7万亩,项目区80%的农田得到保护;吉林重大工程完成了大面积盐碱地整治,实现了碱地水稻连年丰收。
四是打造支农平台,发挥资金综合效益。各地以重大工程和示范省建设为平台,引导涉地涉农资金集中投入,较好地发挥了资金的集聚作用和放大效应,培育了稳定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城乡统筹发展平台。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