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丝球竹生态特征
竿高达16米,直径9-10厘米,顶梢弯曲成弧形或下垂如钓丝状,节间长34-40.5厘米,幼时被白粉并多少有些具柔毛,后渐变无毛;竿壁厚1.5-2厘米。竿箨大型,箨鞘近革质,两肩稍广圆,向上渐缩为一甚窄而呈截形或微下凹的顶端,惟鞘口中央微隆起,背面贴生分布不均的深棕色刺毛,愈近基部则刺毛愈密;箨耳在上部竿箨上的较大,下部竿箨者则较小,呈窄的长圆形,其一端在鞘顶部几与箨舌相连,无毛或边缘生有较密的纤毛;箨舌显著伸出,微截平,而两侧则较高,边缘具较深的裂齿;箨片卵状披针形,直立或外翻,背面无毛,腹面具纵行生长的短毛。分枝习性高,通常在竿第十节以上始发枝,每节具1或3枝,主枝甚粗壮,各枝互相展开。末级小枝具6-12叶,叶鞘长4-8厘米,具纵肋,背部具锐脊,背上部生易落的细毛;叶耳无或微小,无毛或有数条繸毛;叶舌截形,高0.5-1毫米,边缘具细齿;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1-28厘米,宽15-35毫米,先端渐尖,基部骤然收缩呈圆形,叶缘具小锯齿,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微粗糙,次脉5-10对,小横脉明显或为透明微点;叶柄长2-6毫米。花枝细长,长30-120厘米,在竿上呈鞭状垂悬,其下部的节间长2-4厘米,圆筒形,无毛,而上部节间长2-3厘米,一侧扁平,被细毛;假小穗单生或簇生于花枝各节,卵状披针形,紫色,体扁,长1.5-2厘米,宽5-8毫米,先端尖;小穗含6-8朵小花;小穗轴节间粗扁,长约1毫米,先端较粗而有微毛;颖2片,稍呈心形,长4-5毫米,无毛或生微毛,具多脉,小横脉存在,仅在上部的边缘生有甚短的纤毛;外稃与颖相似而稍大,中部小花者长与宽均约为9毫米,有隆起的背脊与尖锐的小尖头,边缘生长纤毛;内稃较其外稃窄甚,长4-8毫米,背部2脊间宽2-2.5毫米,脊间有2-5脉,脊上疏生甚短的纤毛,顶端锐尖或为截平头,两表面均被微毛,边缘生短纤毛;鳞被3,近于同形,微呈圆形,边缘生长纤毛;花药长约5毫米,顶端具小尖头而呈笔毫状;子房短卵形,长约1.5毫米,生有2或3纵行的细毛,一侧扁平或具腹沟;花柱扁平而生细毛,全长3-4毫米;柱头2-4,稀可单一,长约6毫米,羽毛状。果实未见。笋期6-7月,花期9-12月。
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等地,常见于旷野、河岸、村边和路旁。为常见栽培竹类。
用途:笋供食用;竿劈篾编制粗大竹器等。顶梢弯垂,竹竿清秀,株型优美,适于庭院绿化。
习性:适宜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
栽培:分株繁殖。
吊顶的吊丝,吊杆长度在1米以内不另计算,龙骨子目中已考虑;长度超过1米的可以换算含量。
您好,一般是采用8厘的丝杆和8厘膨胀螺丝
如果层高很低,甚至低于 2.5米,那么就不宜大面积进行集成吊顶吊顶,但可以在局部小范围吊顶,如在房屋四周吊一圈十几厘米宽、10~18厘米高的二级顶,内藏向上照射的灯光,而中间部...
筇竹(Qiongzhuea tumidinoda),属禾本科筇竹属植物,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珍稀保护濒危竹种,具有较高的经济、生态和观赏价值。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云南大关三江口自然保护区筇竹资源的生态环境及其保护措施,为三江口自然保护区筇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保护提供依据。
为给更好地种植和培育垂丝海棠提供科学参考。探究不同温度对垂丝海棠花的生态特征的影响,主要从花大小、花密度、含水量及花寿命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环境下的花密度显著高于低温环境下的花密度;温度对花瓣大小无显著影响;高温环境下的花寿命显著低于低温环境下的花寿命;高温环境下的花含水量显著低于低温环境下的花含水量。有无雌蕊对花朵寿命的影响表现为有雌蕊花朵寿命短,人工去除雌蕊花朵寿命长。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海拔:150
经度:10642
纬度:2201
土壤类型:红壤
生态环境:自然环境
平均温度:21.3
平均降雨量:1400
保存单位: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单位编号:104
库编号:10
保存资源类型:植株
保存方式:异地保存
保存时间:异地保存
实物状态:良好
海拔:150
经度:10642
纬度:2201
土壤类型:红壤
生态环境:自然环境
平均温度:21.3
平均降雨量:1400
保存单位: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单位编号:104
库编号:8
保存资源类型:植株
保存方式:异地保存
保存时间:异地保存
实物状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