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 | 作 者 | 马广大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0年9月1日 |
定 价 | 248 元 | 开 本 | 16 开 |
ISBN | 9787122078148 |
这个网站有,可是要下载豆。http://www.daanwang.com/khda/t13755.html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书上有详细的公式啊,代进去就可以了。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201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
高职高专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岗位工作能力。结合笔者连续多年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课程讲授及实践经验,从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开发、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探索如何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实施项目化教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教案 学院、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 任爱玲 赵文霞 授课专业: 环 境 工 程 课程学分: 4学分 课程总学时: 60学时 课程周学时: 4学时 2004年 8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进程 周 次 课 次 章 节 计划 学时 教学手段 教学环境 4 5 6~ 7 8~ 9 9 10 11 11~ 12 13~ 14 14~ 15 16 17 17~ 18 2 2 5 2 1 2 2 3 3 3 2 1 3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燃烧与大气污 染 第三章 污染气象学基 础知识 第四章 除尘技术基础 第五章 机械式除尘器 第六章 湿式除尘器 第七章 袋式除尘器 第八章 电除尘器 第九章 吸收法净化气 态污染物 第十章 吸附法净化气 态污染物 第十一章 气态污染物 的催化净化 第十二章 气态污染物 的其它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作为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的教材,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近年来,随着国家标准的更新、新标准的发布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原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已显得陈旧或不适宜,再加上时间紧迫等原因,原教材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使教材更加完善,以适用教学改革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因此我们对教材进行了修订。
在修订工作中主要对以下内容做了改动:第1章,去掉了第一版中“13中国大气污染及工业废气治理现状”一节的内容;第2章,将“洁净燃烧技术”改为“燃料与洁净燃烧技术”,并对小节进行调整;第3章,将“烟气的排放”改为“烟气扩散”,烟气抬升高度计算主要介绍了适用性较广的霍兰德(Holland)公式和我国国家标准中规定的计算公式,不再介绍适用范围小的布里格斯(Briggs)公式、卢卡斯(Lucas)公式、康凯维(Concawe)公式和TVA公式等,并对计算公式中的符号进行统一。
本书概括性地介绍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方法、净化设备和工艺流程,详细介绍了燃料的种类和燃料的燃烧过程、燃烧过程中主要污染物的形成机制、洁净煤技术和低氮氧化物生成燃烧技术、污染物浓度估算和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除尘技术、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含氟废气净化技术、含挥发性有机物净化技术、汽车排气净化技术及工业通风技术等内容。重点介绍了袋式除尘器和电除尘器的除尘原理、分类和性能,以及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环境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从事环境保护工作者的参考资料。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 1
1.1.1 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
1.1.2 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现状 2
1.1.3 钢铁生产流程及大气污染物来源 5
1.2 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及政策 14
1.3 钢铁行业大气污染控制现状、技术及发展趋势 20
1.3.1 钢铁行业大气污染控制现状 20
1.3.2 钢铁行业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20
1.3.3 钢铁行业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发展趋势 23
参考文献 24
第2章 烧结(球团)工序污染物控制 25
2.1 烧结(球团)工序污染物排放特征 25
2.1.1 烧结工序污染物来源及排放特征 25
2.1.2 球团工序污染物来源及排放特征 33
2.2 粉尘控制技术 37
2.2.1 无组织排放粉尘收集与控制技术 37
2.2.2 烧结(球团)烟气粉尘控制技术 38
2.3 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61
2.3.1 低硫原燃料等源头控制技术 61
2.3.2 烧结(球团)烟气脱硫技术 62
2.4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89
2.4.1 源头削减技术 89
2.4.2 烟气循环技术 89
2.4.3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 94
2.4.4 臭氧氧化脱硝技术 99
2.4.5 活性炭/焦吸附技术 105
2.5 二英控制技术 106
2.5.1 烧结过程二英生成途径 106
2.5.2 烧结过程影响二英生成的因素 107
2.5.3 二英源头控制技术 109
2.5.4 二英过程控制技术 109
2.5.5 二英末端控制技术 110
2.6 重金属控制技术 113
2.6.1 现有污染控制设施脱汞技术 115
2.6.2 吸附法脱汞技术 117
参考文献 117
第3章 焦化工序污染物控制 122
3.1 焦化工序污染物排放特征 122
3.1.1 焦化生产流程及产污节点 122
3.1.2 焦化工序污染物排放特征 124
3.1.3 国内外焦炉烟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控制现状 131
3.2 焦炉烟尘排放控制技术 132
3.2.1 配煤过程 132
3.2.2 装煤过程 133
3.2.3 推焦过程 134
3.2.4 干熄焦过程 135
3.3 焦炉煤气净化技术 137
3.3.1 焦炉煤气脱硫脱氰技术 139
3.3.2 焦炉煤气脱氨技术 151
3.3.3 焦炉煤气除苯洗萘技术 156
3.3.4 焦炉煤气二次净化技术 159
3.4 焦炉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 161
3.4.1 SO2 控制技术 162
3.4.2 NOx 控制技术 168
3.4.3 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169
参考文献 179
第4章 炼铁工序污染物控制 182
4.1 炼铁工序污染物来源及排放特征 182
4.1.1 高炉炼铁生产流程及产污节点 182
4.1.2 炼铁工序污染物排放特征 184
4.2 高炉出铁场烟尘控制技术 186
4.2.1 高炉出铁场烟尘特性 186
4.2.2 高炉出铁场除尘工艺 187
4.2.3 高炉出铁场一次除尘 187
4.2.4 高炉出铁场二次除尘 189
4.2.5 高炉出铁场烟尘治理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190
4.3 高炉煤气除尘净化及回用技术 192
4.3.1 高炉煤气粗除尘技术 195
4.3.2 高炉煤气精除尘技术 198
4.3.3 高炉煤气除尘工艺 205
4.3.4 高炉煤气脱氯技术 211
4.3.5 高炉均压放散煤气回收技术 213
4.3.6 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技术 217
参考文献 219
第5章 炼钢工序污染物控制 220
5.1 炼钢工序污染物来源及排放特征 220
5.1.1 转炉炼钢工艺污染物来源及排放特征 220
5.1.2 电炉炼钢工艺污染物来源及排放特征 225
5.1.3 炼钢辅助工序铁合金炉污染物来源及排放特征 229
5.2 转炉烟气净化技术 231
5.2.1 转炉一次烟气(转炉煤气)净化技术 231
5.2.2 转炉二次烟气除尘技术 244
5.2.3 转炉车间烟尘控制技术 246
5.3 电炉烟气净化技术 248
5.3.1 电炉烟气除尘与资源化技术 248
5.3.2 电炉烟气二英控制技术 253
5.4 铁合金炉烟尘控制技术 256
5.4.1 半封闭式矿热电炉烟气除尘技术 257
5.4.2 封闭式矿热电炉煤气净化技术 260
参考文献 264
第6章 轧钢工序污染物控制 266
6.1 轧钢工序工艺流程及污染物来源 266
6.2 加热炉废气排放控制及余热回收技术 268
6.2.1 蓄热式燃烧技术 268
6.2.2 数字化燃烧技术与智能化燃烧控制 269
6.2.3 低氮燃烧技术 270
6.2.4 加热炉余热回收技术 273
6.3 精轧机烟气除尘技术 274
6.3.1 湿法除尘技术 274
6.3.2 湿式电除尘技术 275
6.3.3 布袋除尘技术 276
6.3.4 塑烧板除尘技术 276
6.4 轧钢酸洗车间酸雾逸散控制技术 279
6.4.1 酸雾抑制技术 279
6.4.2 酸雾净化技术 280
6.5 冷轧油雾控制技术 281
6.5.1 油雾形成的原理及特点 281
6.5.2 油雾控制技术 282
参考文献 283
第7章 钢铁行业大气污染控制对策与建议 284
7.1 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物防治最佳可行性技术 284
7.1.1 钢铁行业最佳可行性技术概况 284
7.1.2 钢铁生产各工序最佳可行性技术 285
7.1.3 最佳可行性技术可实现的减排潜力分析 298
7.2 钢铁行业大气污染控制对策建议 300
7.2.1 淘汰落后产能,产业布局调整 300
7.2.2 技术升级创新,控制废气产生 302
7.2.3 污染物深度治理,减少排放总量 303
7.2.4 健全标准管理体系,强化监督监管 306
参考文献 308
索引 309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