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电气控制及可编程序控制器第2版 | 作 者 | 林明星 范文利 |
---|---|---|---|
ISBN | 978-7-111-27826-9 | 定 价 | 29.0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7-11-15 |
装 帧 | 平装 | 开 本 | 116 |
目录序
前言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光的基本概念
一、光辐射
二、光的本质
三、光的辐射特性
第二节常用的光度量
一、光通量
二、发光强度
三、照度
四、光出射度
五、亮度
第三节材料的光学性质
一、反射比、透射比和吸收比
二、光的反射
三、光的透射
四、材料的光谱特征
思考题
第二章视觉与颜色第一节人眼与视觉
一、人眼的构造
二、人眼的视觉
第二节视觉特性
一、暗视觉、明视觉和中介视觉
二、光谱灵敏度
三、视觉阈限
四、视觉适应
五、眩光
第三节视觉功效
一、对比敏感度与可见度
二、视觉敏锐度(视力)
三、视亮度
第四节颜色特性
一、光谱能量(功率)分布
二、颜色的基本特征
三、颜色混合
四、颜色视觉
第五节表色系统
一、孟塞尔表色系统
二、CIE表色系统
第六节颜色与显色
一、光源的颜色
二、物体的颜色
思考题
第三章电光源一、热辐射光源
二、气体放电光源
第一节白炽发光和热辐射
一、黑体辐射
二、钨丝的辐射
第二节气体放电
一、气体放电的全伏安特性
二、辉光放电灯
三、弧光放电灯
四、气体放电灯的稳定工作
第三节白炽灯和卤钨灯
一、白炽灯
二、卤钨灯
第四节荧光灯
一、结构与材料
二、工作电路
三、工作特性
四、电子镇流器
五、荧光灯的种类
第五节高强度气体放电灯
一、HID灯的结构
二、HID灯的工作特性
三、HID灯的工作电路
四、HID灯的常用产品及其应用
第六节场致发光
一、LED的原理及其结构
二、LED的性能
三、LED的常用产品及其应用
四、有机发光二极管
第七节各种常用电光源的性能比较与
选用
一、电光源性能比较
二、电光源的选用
思考题
第四章照明器第一节照明器的特性
一、照明器的配光曲线
二、遮光角的遮光角与亮度分布
三、照明器的效率
第二节照明器的设计
一、照明器设计的目的
二、照明器设计的基本流程
三、照明器的主要控光部件
第三节照明器的分类
一、按照明器的用途分类
二、按照明器防触电保护方式分类
三、按照明器的防尘、防水等分类
四、按照明器光通量在空间的
分布分类
五、按照明器配光曲线分类
六、按照明器结构特点分类
七、按照明器安装方式分类
第四节照明器的选用
一、按配光曲线选择照明器
二、按使用环境条件选择照明器
三、按照明器的使用空间分类
四、按经济效果选择照明器
思考题
第五章 照明计算第一节平均照度计算
一、基本计算公式
二、利用系数法
三、概率曲线与单位容量法
第二节点光源直射照度计算
一、逐点计算法(平方反比法)
二、等照度曲线计算法
三、举例
第三节线光源直射照度计算
一、直射照度计算(方位系数法)
二、连续线光源的照度计算
三、断续线光源
四、举例
第四节面光源直射照度计算
一、形状因数法
二、等亮度面光源的照度计算
三、矩形非等亮度面光源的照度
计算
四、举例
第五节平均亮度计算
一、顶棚空间的平均亮度
二、墙面平均亮度
第六节不舒适眩光计算
一、统一眩光评价系统
二、亮度曲线法
三、我国的LC法
四、眩光指数法
思考题
第六章照明光照设计第一节概述
一、光照设计的内容
二、光照设计的目的
三、光照设计的基本要求
四、光照设计的步骤
第二节 照明种类
一、按照明的使用情况分类
二、按照明的目的分类
三、正常照明和应急照明的关系
第三节照明方式和灯具布置
一、照明方式
二、灯具布置
第四节照明质量评价
一、评价指标
二、照度的表达法
第五节照明设计软件简介
一、照明设计软件特点
二、设计举例
思考题
第七章照明电气设计第一节概述
一、照明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
二、照明电气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三、照明电气设计的具体步骤
第二节电气设计基础
一、初始资料收集
二、照明供电
三、照明负荷计算
第三节设备选择
一、线路的计算电流
二、导线和电缆选择与敷设
三、照明配电线路的保护与低压电器的
选择
第四节照明施工设计
一、照明施工设计标准
二、照明设计施工图
思考题
第八章照明与节能第一节 照明控制
一、照明控制策略
二、照明控制方式
三、照明控制系统
四、照明控制的发展
第二节天然光的利用
一、利用天然光的意义和优越性
二、天然光照明技术
三、天然光和人工照明的优化
控制
第三节照明节能
一、建筑与照明节能
二、各类建筑的照明节能指标
第四节 绿色照明
一、“绿色照明”的含义
二、“绿色照明”的内容
三、实施“绿色照明”的途径
思考题
第九章照明测量第一节光检测器
一、光电效应
二、光电池
三、照度计
第二节照度的现场测量
一、注意事项
二、测量方法
三、室内照度测量——实验指导书
第三节亮度测量
一、亮度测量的原理
二、直接测量
三、间接测量
思考题
第十章照明设计与应用第一节室内照明
一、居住建筑照明(住宅照明)
二、学校照明
三、办公照明
四、旅馆照明
五、商场照明
第二节室外照明
一、体育场照明
二、道路照明
三、人行横道照明
第三节城市夜景照明
一、城市夜景照明规划(专项)
二、景观照明
三、建筑物泛光照明
四、广场照明
第四节 照明规划与设计实例
一、淮安市夜景照明规划
二、无锡市快速内环夜景设计
三、浙江省杭州市雷峰塔立面泛光照明
设计
四、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夜景照明
设计
思考题
参考文献 2100433B
本书主要介绍电气控制技术中的继电接触器逻辑控制系统和可编程序控制器,主要包括常用低压电器元件,典型基本控制电路,继电接触器逻辑控制电路的设计原理、分析方法,电动机直流、交流调速系统,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编程指令、应用程序设计、网络通信以及应用实例等。可编程序控制器以广泛应用的OMRON公司的CPMlA系列小型机为对象,并将其他常用的可编程序控制器作为附录介绍。本书配有多媒体电子课件。
可编程序控制器应该就是PLC,套用:外部设备安装调试 打印机 CRT式编程器、组态器、终端器; 另外,别忘了还要套用小规模(PLC)调试 n点以下。
PLC 五个工作过程阶段如下:1、(通过输入模块和网络接口)、接收信号(或数据);2、(按工艺要求预先编制好的程序)处理数据;3、(通过输入模块和网络接口)输出、传送信号(或数据);4、(通过内部程序...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质是一种专用于工业控制的计算机,其硬件结构基本上与微型计算机相同,基本构成为:电源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电源在整个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可靠的电源系统是无法正常工...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以其高性能价格取胜,并凭借其适应性强、可靠性高、使用方便等突出特点在自动化控制领域广泛应用。进入电气控制系统领域后,凸显了其独有的优越性。要根据它的特点、基本工作过程在电气控制中加以应用。
电气控制与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编程
《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第2版)/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共分两篇。第1篇为电气控制技术,共5章,分别是常用低压电器,基本电气控制线路,电动机的调速控制,典型生产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线路,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第2篇为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共7章,分别是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及组成,三菱公司FX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步进顺控指令及其应用,FX系列PLC应用指令及其应用,FX系列PLC模拟量模块及其应用,三菱FX系列PLC的通信,PLC控制系统设计。
《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第2版)/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学习电气控制及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需要具备大学物理及实验、电路及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基础、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电气控制及AutoCAD使用、电气相关综合技术等相关知识。
书名 |
作者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
《现代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第4版)》 |
王永华 |
2016年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PLC编程及应用(第5版)》 |
谬常初 |
2019年8月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注:表格内容参考资料)
绪章 绪论 第1讲电气控制及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宣传片 第2讲《电气控制及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前言 第一章 电气控制系统-常用器件 第1讲电气控制系统-常用器件1 第2讲电气控制系统-常用器件2 第一章电气控制系统-常用器件作业 第二章 电气控制线路 第1讲电气控制线路-三相笼型异步电机全压启动 第2讲电气控制线路-电机正反转控制 第3讲电气控制线路-简单设计法 第4讲电气控制线路-三台电机顺序启停 第二章电气控制线路作业 第三章 可编程序控制器概述 第1讲可编程序控制器-概述 第2讲可编程序控制器-工作原理 第三章可编程序控制器概述作业 第四章 PLC基本指令及程序设计 第1讲可编程序控制器-基本指令1 |
第2讲可编程序控制器-基本指令2 第3讲可编程序控制器-定时器使用 第4讲典型程序设计-长延时 第5讲典型程序设计—脉冲信号 第6讲典型程序设计-工业报警 第7讲典型程序设计-程序简单设计法 第四章PLC基本指令及程序设计作业 第五章 PLC功能指令及其应用 第1讲可编程序控制器-功能指令 第2讲可编程序控制器-子程序使用 第3讲可编程序控制器-中断使用 第4讲可编程序控制器-高速计数器 第5讲PID指令及其应用1 第6讲PID指令及其应用2 第五章PLC功能指令及其应用作业 第六章 PLC顺序控制指令及其应用 第1讲可编程序控制器-顺序功能图编程 第六章 PLC顺序控制指令及其应用作业 |
(注:课程大纲排版从左到右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