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电路原理(下册)(第2版) | 作 者 | 汪建 |
---|---|---|---|
ISBN | 9787302431909 | 定 价 | 49元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6年5月 |
第9章三相电路
9.1三相电路的基本概念
9.2三相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
9.3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9.4不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9.5三相电路的功率及测量
9.6例题分析
习题
第10章周期性非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10.1周期性非正弦稳态电路的基本概念
10.2周期性非正弦函数的谐波分析
10.3周期性非正弦函数的频谱图
10.4周期性非正弦电压、电流的有效值与平均值
10.5周期性非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10.6周期性非正弦电源激励下的稳态电路分析
10.7周期性非正弦电源激励下的对称三相电路
10.8例题分析
习题
第11章双口网络
11.1双口网络及其方程
11.2双口网络的参数
11.3双口网络参数间的关系
11.4双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11.5复合双口网络
11.6有载双口网络
11.7回转器与负阻抗变换器
11.8例题分析
习题
第12章暂态分析方法之一——时域分析法
12.1动态电路暂态过程的基本概念
12.2动态电路初始值的确定
12.3关于动态电路初始状态的突变
12.4一阶电路的响应
12.5二阶电路
12.6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
12.7线性时不变网络零状态响应的基本特性
12.8卷积
12.9例题分析
习题
第13章暂态分析方法之二——复频域分析法
13.1拉普拉斯变换
13.2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13.3用部分分式展开法求拉氏反变换
13.4用运算法求解暂态过程
13.5网络函数
13.6例题分析
习题
第14章暂态分析方法之三——状态变量分析法
14.1状态变量分析法的相关概念
14.2状态方程的编写方法
14.3输出方程的编写方法
14.4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的解法
14.5例题分析
习题
第15章均匀传输线的稳态分析
15.1均匀传输线的基本方程
15.2均匀传输线方程的正弦稳态解
15.3均匀传输线的正向行波和反向行波
15.4均匀传输线的副参数
15.5终端接负载的均匀传输线
15.6无损耗传输线
15.7均匀传输线的集中参数等效电路
15.8例题分析
习题
第16章均匀传输线的暂态分析
16.1无损耗线偏微分方程的通解
16.2无损耗线暂态过程中波的发生与反射
16.3采用柏德生法则研究无损耗线的暂态过程
16.4例题分析
习题
第17章非线性电路分析概论
17.1非线性电路元件概述
17.2非线性电阻电路方程的建立
17.3非线性电阻电路的三个基本概念
17.4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图解分析法
17.5具有分段线性端口特性的非线性电阻电路设计
17.6小信号分析法
17.7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段线性处理法
17.8非线性动态电路状态方程的建立
17.9一阶电路的分段线性处理方法
17.10例题分析
习题
第18章电路仿真简介
18.1OrCAD PSpice Release 9.0简介
18.2OrCAD PSpice电路仿真的基本步骤
18.3直流稳态电路分析仿真
18.4正弦稳态电路分析仿真
18.5暂态电路分析仿真
习题
附录电路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2100433B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18章。上册内容包括: 电路的基本定律和电路元件; 电路分析方法——等效变换法、电路方程法、运用电路定理法; 含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 动态元件; 正弦稳态分析; 谐振电路与互感耦合电路。下册内容包括:三相电路; 非正弦周期性稳态电路分析; 双口网络; 暂态分析方法——经典分析法、复频域分析法、状态变量分析法; 均匀传输线的稳态分析和暂态分析; 非线性电路分析概论; 电路仿真简介。
本书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能力出发,通过对电路理论课程中重点、难点及解题方法的详细论述,将基本内容的叙述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有机融合,例题丰富,十分便于自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类专业电路理论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对象是信号电压,当然此时电流的相位了位跟着动,用传递函数算一下就知道理论是什么意思了,再拿个信号发生器,让信号能过RC分压的一个网络,对比一个输入和输出,就明白实际是什么意思了。意思是输出信号的相位相...
解:当S与1接通时,电阻R6、R5、R1、R3和R4构成一个惠斯登电桥,其中前四个电阻分别为四个桥臂。改画的等效电路如下:因为此时电流表示值为零,说明电桥平衡。所以:R3×R6=R1×R5,R1=R3...
在电饭煲的电路中有一只热敏电阻一般为165摄氏度。当达到这个温度是热敏电阻就会阻值变得很大。从而使电路断开磁铁也就失去磁性,这就是为什么饭熟了会跳闸的原因
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练习题 1-1 说明题 1-1 图(a)、(b)中:( 1)u、i 的参考方向是否关联? ( 2)ui 乘积表示什么功率? (3)如果在图( a)中 u>0、 i<0;图( b)中 u>0、 i>0,元件实际发出还是吸收功率? i u+ 元件 i u+ 元件 (a) (b) 题 1-1 图 解:(1)1-1 图( a)中 u、 i 在元件上为关联参考方向: 1-1图( b)中 u、 i 在元件上为非关 联参考方向。 (2)1-1 图(a)中 P=ui 表示元件吸收的功率; 1-1 图(b)中 P=ui 表示元件发出的功率。 (3)1-1 图( a)中 P=ui<0 表示元件吸收负功率,实际发出功率: 1-1图( b)中 P=ui>0 元件实际发出功率。 1-4 在指定的电压 u 和电流 i 的参考方向下,写出题 1-4 图所示各元件的 u 和 i 的约束方程
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练习题 1-1 说明题 1-1 图(a)、(b)中:(1)u、i 的参考方向是否关联? (2)ui 乘积表示什么功率? (3)如果在图( a)中 u>0、 i<0;图( b)中 u>0、 i>0,元件实际发出还是吸收功率? i u+ 元件 i u+ 元件 (a) (b) 题 1-1 图 解:(1)图( a)中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是关联的,图( b)中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是非关联 的。 (2)图( a)中由于 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是关联的,所以 ui 乘积表示元件吸收的功率。 图( b)中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是非关联的,所以 ui 乘积表示元件发出的功率。 (3)图( a)中 u>0、 i<0,所以 ui<0。而图( a)中电压电流参考方向是关联 的, ui 乘积表示元件吸收的功率,吸收的功率为负,所以元件实际是发出功率;图( b) 中电压电流参考方向是非关联的, ui
新版电路原理教材适应教学要求(64学时),对原第3版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具体为:1.模块化分解;2.删减不必要的内容;3.调整(增、删或改换)例题和习题。
《电路原理 第3版》是根据教育部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工业学校电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并充分考虑各院校新的教学计划及电路理论自身特点,为电气信息类各专业学生编写的教材。《电路原理 第3版》内容包括:电路基本概念和电路定律、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电路的分析方法、电路定理、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稳态分析、谐振电路、互感电路、三相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二端口网络等。本书基本概念讲述清楚,易于读者理解;基本分析方法归类恰当、思路清晰、步骤明确、易于读者掌握。为了很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基本内容,书中配有丰富的例题及详尽的解题步骤,并将每章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重点与难点进行归纳,通过简明扼要提炼各章的知识要点,帮助读者理解电路理论的主要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促进读者对电路理论的掌握。
《电路原理 第3版》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各专业的电路、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结构力学(下册)(第5版)》(第5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在第4版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国家标准及教学改革发展需要修订而成。《结构力学(下册)(第5版)》内容取材适宜,叙述精练,由浅人深,联系实际,符合课程的认知和发展规律。
全书分上下两册,共15章。上册包括绪论、平面体系的机动分析、静定梁与静定刚架、静定拱、静定平面桁架、结构位移计算、力法、位移法、渐近法、矩阵位移法和影响线及其应用等11章及附录平面刚架静力分析程序;下册包括结构动力学、结构弹性稳定、结构的极限荷载和悬索计算等4章。全书各章均附有复习思考题和习题及部分答案;上下册各附有自测题两套供测试参考。
《结构力学(下册)(第5版)》可作为高等学校土建、水利、力学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