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古老的道路隧道是公元初在罗马的那不勒斯挖成的波西利波岩洞,长约1公里,无衬砌,至今还在运用。至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上最长的道路隧道为穿越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圣哥达公路隧道,全长16.3公里。现在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多山国家,如日本、意大利、瑞士等为了提高线路标准和运输效率,修建了很多道路隧道。
1949年以前,中国仅有十余座道路隧道,最长的不过200米,大部分为单车道,无衬砌。全国道路隧道的数量已为1949年的10倍,较长的有河南省辉陵公路长1400米的向阳隧道,四川省重庆市长706米的歌乐山隧道。它们在改善公路行车条件,提高运输效率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上海市黄浦江打浦路隧道,全长2761米,为中国第一条水底道路隧道。正动工兴建第二条黄浦江道路隧道。
世界上最古老的道路隧道是公元初在罗马的那不勒斯挖成的波西利波岩洞,长约1公里,无衬砌,至今还在运用。至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上最长的道路隧道为穿越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圣哥达公路隧道,全长16.3公里。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多山国家,如日本、意大利、瑞士等为了提高线路标准和运输效率,修建了很多道路隧道。
1949年以前,中国仅有十余座道路隧道,最长的不过200米,大部分为单车道,无衬砌。全国道路隧道的数量已为1949年的10倍,较长的有河南省辉陵公路长1400米的向阳隧道,四川省重庆市长706米的歌乐山隧道。它们在改善公路行车条件,提高运输效率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上海市黄浦江打浦路隧道,全长2761米,为中国第一条水底道路隧道。正动工兴建第二条黄浦江道路隧道。
按隧道所处位置,分为山岭道路隧道、水底道路隧道和城市道路隧道。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公路选线中,采用隧道可为选线提供最佳方案。因隧道能克服高程障碍,缩短线路长度,减小坡度和曲率,从而提高线路技术标准。但隧道造价高,在选线时须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决定取舍。在城市道路上修筑水底隧道以代替桥梁,其穿越河道所需的总长度一般较桥梁为短,而且不妨碍航运所需的净空。当高速道路通过城市时,修筑隧道可使线路顺直、纵坡很小和路面较宽,并避免平面交叉。
市政回答正确请采纳并点赞,因为每一个专家都是免费服务
人类社会存在以来,艺术一直是整个人类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原始先民由于对自然现象还无法正确地解释,于是产生了原始宗教,他们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随着原始宗教的发展,原始雕塑艺术也...
如果是高速项目,50cm是93区,填两层。中间是94区填一层。最后80cm是96区,实际填30cm厚了,按规范20cm左右,应填四层。最好做七层。
按隧道所处位置,分为山岭道路隧道、水底道路隧道和城市道路隧道。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公路选线中,采用隧道可为选线提供最佳方案。因隧道能克服高程障碍,缩短线路长度,减小坡度和曲率,从而提高线路技术标准。但隧道造价高,在选线时须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决定取舍。在城市道路上修筑水底隧道以代替桥梁,其穿越河道所需的总长度一般较桥梁为短,而且不妨碍航运所需的净空。当高速道路通过城市时,修筑隧道可使线路顺直、纵坡很小和路面较宽,并避免平面交叉。
道路隧道要尽量设计成直线。若受地形或地质条件限制而必须设置曲线时,应根据道路等级按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半径设置。水底隧道如用盾构法施工,也宜做成直线或大半径曲线。
隧道内的纵坡不宜大于3.5%,也不应小于0.3%。前者是为了避免汽车因上陡坡而产生过量的有害气体和烟雾,并为重车下坡时能安全制动;后者是为排水需要所设的最小坡度。
较长的山岭隧道内采用双向人字坡,短隧道可用单向坡。水底隧道则用凹形的纵断面,在最低处设集水井用泵排水。
隧道的横断面视其埋深和施工方法而定。埋深较大的山岭隧道常用矿山法施工,采用顶拱直墙或曲墙断面;浅埋的城市隧道用明挖法施工时可用矩形断面。水底隧道的水下段如用盾构法施工常用圆形断面;如用沉管法施工,大多为矩形断面。河岸段视其埋深大小,可用明挖法、地下连续墙法或连续沉井法施工(见地下连续墙、地下工程沉井法施工),而常采用矩形断面。
隧道衬砌的净空限界应随道路等级和车道数目而定。为了方便行人通过,可在隧道一侧或两侧设置人行道。短隧道内通常可不设人行道而只设路缘石,并视需要情况设置壁龛式避车洞。为了通风需要,应在隧道内分隔出通风道,必要时可将横断面扩大。
道路隧道要尽量设计成直线。若受地形或地质条件限制而必须设置曲线时,应根据道路等级按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半径设置。水底隧道如用盾构法施工,也宜做成直线或大半径曲线。
隧道内的纵坡不宜大于3.5%,也不应小于0.3%。前者是为了避免汽车因上陡坡而产生过量的有害气体和烟雾,并为重车下坡时能安全制动;后者是为排水需要所设的最小坡度。
较长的山岭隧道内采用双向人字坡,短隧道可用单向坡。水底隧道则用凹形的纵断面,在最低处设集水井用泵排水。
隧道的横断面视其埋深和施工方法而定。埋深较大的山岭隧道常用矿山法施工,采用顶拱直墙或曲墙断面;浅埋的城市隧道用明挖法施工时可用矩形断面。水底隧道的水下段如用盾构法施工常用圆形断面;如用沉管法施工,大多为矩形断面。河岸段视其埋深大小,可用明挖法、地下连续墙法或连续沉井法施工(见地下连续墙、地下工程沉井法施工),而常采用矩形断面。
隧道衬砌的净空限界应随道路等级和车道数目而定。为了方便行人通过,可在隧道一侧或两侧设置人行道。短隧道内通常可不设人行道而只设路缘石,并视需要情况设置壁龛式避车洞。为了通风需要,应在隧道内分隔出通风道,必要时可将横断面扩大。
由于汽车排出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以及汽车行驶时所扬起的尘土,均使隧道内的能见度降低,因此除了极短的隧道外,要进行机械通风,使有害气体稀释到低于容许浓度,并保证汽车安全行驶所需的能见度。通风量按有害气体的容许浓度确定。通风方式和系统见隧道及地下工程通风。
道路隧道对照明的要求也较特殊。在交通繁忙的隧道内禁用车前远距灯照明;隧道照明设施应使行进中的汽车和行人能安全通过隧道,减少人们的"地下感觉",并为司机提供充分的视觉信息。在洞口附近可设置光过渡段,不使人从露天明亮处进入隧道时感到亮度差别过大,又能随外界亮度的变化而自动调节。在隧道内部则可采用不间断的灯光照明。
由于汽车排出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以及汽车行驶时所扬起的尘土,均使隧道内的能见度降低,因此除了极短的隧道外,要进行机械通风,使有害气体稀释到低于容许浓度,并保证汽车安全行驶所需的能见度。通风量按有害气体的容许浓度确定。通风方式和系统见隧道及地下工程通风。
道路隧道对照明的要求也较特殊。在交通繁忙的隧道内禁用车前远距灯照明;隧道照明设施应使行进中的汽车和行人能安全通过隧道,减少人们的“地下感觉”,并为司机提供充分的视觉信息。在洞口附近可设置光过渡段,不使人从露天明亮处进入隧道时感到亮度差别过大,又能随外界亮度的变化而自动调节。在隧道内部则可采用不间断的灯光照明。
监理有限公司 测量监理细则 某某工程一标段 测 量 监 理 实 施 细 则 编制: 批准: 日期: 某监理有限公司 某某道路工程项目监理部 监理有限公司 测量监理细则 1 某某道路工程一标段 测量监理实施细则 一、工程概况 1、建设工程名称: 2、建设工程地点 3、建设工程组成及建设规模: (一)、道路工程 (二)、隧道工程 4、地质特征 场地地基土主要由第四系人工堆积物和第四系上更新统冲、 洪积堆积组成, 岩性主要为 杂填土、耕土、湿陷性粉土、粉土、粉砂、粉质粘土、粉土、细砂、粉质粘土、粉土、湿陷 性粉土、粉砂、粉土、粉质粘土、粉土、粉质粘土等组成。 (1)、水文地质 (2)、气象特征 5、设计标准 (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 (2)设计车道数:双向 8车道 (3)设计车速: 50km/h (4)路面结构设计标准轴载: BZZ-100KN (5)汽车荷载:城 -A 级 (6)路面设
隧道出入口的布设是隧道选线、定线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它与隧道的交通功能、交通组织和服务对象等息息相关。详细介绍了多级疏解在隧道出入口设计中的运用及其特点,结合上海人民路越江隧道工程实例,分析探讨了浦西、浦东出入口多级疏解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上海越江道路隧道设计》针对上海市当地的地质水文条件、社会需求以及实际使用状况,从设计、施工、管理、运营等方面,广泛调研了上海市已经修建的多条越江道路隧道,对地下道路隧道的建筑、土建和机电部分的关键设计参数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了若干道路隧道和地下隧道工程的设计技术标准及道路隧道标准化设计细则,以作为对现行规范的有益补充,为日后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上海越江道路隧道设计》可供从事道路隧道及市政工程领域工作的设计和科研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牛使用。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道路隧道建筑设计现状
1.2 道路隧道结构设计现状
1.3 道路隧道机电设备设计现状
第2章 建筑设计
2.1 隧道建筑设计
2.1.1 设计流程
2.1.2 设计内容
2.1.3 设计服务
2.2 隧道横断面设计
2.2.1 横断面设计要素
2.2.2 盾构法圆形隧道设计
2.2.3 矩形隧道横断面设计
2.2.4 横断面设计总结与优化
2.2.5 设计标准化
2.3 管线及设备用房布置
2.3.1 设计内容
2.3.2 预埋管、预留孔设计原则
2.3.3 优化措施
2.3.4 集中设备用房的设计标准化
2.4 隧道车道内装饰
2.4.1 设计内容
2.4.2 车道侧墙板
2.4.3 防火板
2.4.4 引道
2.4.5 装饰板构造设计标准化
2.5 洞口光过渡
2.5.1 设计内容
2.5.2 问题与改进
2.6 管理中心及其他管养配套
2.6.1 设计内容
2.6.2 设计要点
2.6.3 改进措施
2.6.4 集约化设计
2.7 风塔
2.7.1 设计内容
2.7.2 设计要点
2.7.3 实例汇总
2.7.4 改进措施
2.8 建筑构造
2.8.1 沟、盖板及防撞侧石
2.8.2 道口检查亭
2.8.3 构造标准化设计
第3章 结构设计
3.1 盾构圆形隧道结构
3.1.1 几何设计
3.1.2 管片设计
3.1.3 结构验算
3.1.4 盾构开挖原理
3.1.5 注浆技术
3.1.6 进出洞设计
3.1.7 监控量测
3.2 明挖隧道结构
3.2.1 主体结构设计
3.2.2 围护结构设计
3.2.3 构造设计
3.2.4 监控与量测
3.2.5 已建道路隧道设计资料
3.3 附属结构
3.3.1 地面结构
3.3.2 细部结构
3.4 结构防水
3.4.1 明挖结构防水
3.4.2 盾构隧道防水
3.5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
3.5.1 混凝土耐久性基本要求
3.5.2 材料选择
3.5.3 构造及附加措施
3.5.4 施工要求
3.5.5 耐久性检测
3.6 渗漏水治理
第4章 通风系统设计
4.1 设计技术要求
4.1.1 设计依据
4.1.2 设计原则
4.1.3 隧道通风设计
4.1.4 附属工程通风
4.1.5 主要技术接口
4.1.6 环境保护和节能
4.2 设备技术要求
4.2.1 射流风机
4.2.2 大型轴流通风机
4.2.3 大型片式消声器
4.2.4 大型组合式风阀
4.2.5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4.3 工程应用现状
4.3.1 总体情况
4.3.2 电缆通道及安全通道通风设计
4.3.3 设备管理用房通风设计
4.3.4 楼梯间正压送风系统设计
4.3.5 管理中心通风空调设计
4.3.6 通风系统控制要求
第5章 给排水及消防给水系统设计
5.1 设计技术要求
5.1.1 设计内容
5.1.2 设计依据与原则
5.1.3 给水系统
5.1.4 消防系统
5.1.5 排水系统
5.1.6 给排水管道
5.1.7 主要技术接口
5.1.8 节能与环保
5.2 主要设备技术要求
5.2.1 消防泵
5.2.2 潜水泵
5.2.3 便携式潜水泵
5.2.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5.2.5 水成膜泡沫液
5.3 工程应用现状
5.3.1 隧道消防
5.3.2 隧道给排水系统
5.3.3 隧道消防给水系统和灭火设施
5.3.4 隧道给排水及消防给水管道系统
第6章 供配电系统设计
6.1 工程应用现状
6.2 设计技术要求
6.2.1 设计原则
6.2.2 供电设计方案
6.2.3 与供电部门的接口
6.2.4 设备配置总原则
6.3 主要设备技术要求
6.3.1 总则
6.3.2 高压柜
6.3.3 变压器
6.3.4 低压柜
6.3.5 交直流电源装置
6.3.6 非标柜(箱)
第7章 照明系统设计
7.1 工程应用现状
7.1.1 系统配置
7.1.2 隧道照明系统比较
7.2 设计技术要求
7.2.1 一般规定
7.2.2 设计原则及依据
7.2.3 亮度设计标准
7.2.4 长度设计标准
7.2.5 路面亮度总均匀度
7.3 设计方案
7.3.1 光源选择
7.3.2 照明布置
7.3.3 照明供电设计
7.3.4 调光设计
7.3.5 其他
7.4 设备技术要求
7.4.1 低压柜
7.4.2 隧道主照明灯具
7.4.3 应急照明电源装置
7.4.4 自动补偿式三相电力稳压器
7.4.5 光照度仪
第8章 监控系统设计
8.1 工程应用现状
8.2 总体技术要求
8.2.1 主要设计原则
8.2.2 采用的主要规范与标准
8.2.3 监控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8.3 监控中心
8.3.1 主要功能
8.3.2 席位设置
8.3.3 大屏幕显示设备
8.3.4 计算机网络系统
8.3.5 监控中心配电
8.3.6 主要设备选型及技术要求
8.3.7 软件系统
8.4 机电设备监控系统
8.4.1 环境质量监测
8.4.2 电力监控
8.4.3 设备监控
8.4.4 系统构成方案
8.4.5 主要设备选型及技术要求
8.5 交通监控系统
8.5.1 基本要求
8.5.2 交通信息采集
8.5.3 车道控制
8.5.4 超高车辆检测
8.5.5 诱导信息发布
8.5.6 系统构成方案
8.5.7 主要设备选型及技术要求
8.6 闭路电视监视系统
8.6.1 系统构成方案
8.6.2 主要设备选型及技术要求
8.7 有线广播系统
8.7.1 系统构成
8.7.2 主要设备选型及技术要求
8.8 火灾报警系统
8.8.1 火灾探测方案
8.8.2 系统构成方案
8.8.3 主要设备选型及技术要求
8.9 电话通信系统
8.9.1 系统功能与主要设备布置
8.9.2 主要设备选型及技术要求
8.10 无线通信系统
8.1.1 调度无线通信
8.1.2 消防和公安无线引入
8.1.3 无线广播
8.11 监控系统设备供电
8.11.1 电源
8.11.2 接地和防雷
8.11.3 主要设备选型及技术要求
8.12 控制电线、电缆选择和敷设方式
8.12.1 电线、电缆选择
8.12.2 敷设方式
8.13 隧道群监控中心总体技术要求
8.13.1 基本原则
8.13.2 配置规模
8.13.3 隧道群监控系统构成
8.13.4 单体隧道本地监控系统
8.13.5 子系统构成
8.13.6 中央控制室
参考文献2100433B
为了使上海市道路隧道设计安全可靠、功能合理、技术先进、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特制定《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DG\TJ 08-2033-2017 J11197-2017):道路隧道设计标准》。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DG\TJ 08-2033-2017 J11197-2017):道路隧道设计标准》适用于上海地区采用盾构法、沉管法、明挖法建造的城市和公路机动车专用道路隧道设计。其他同类工程设计在技术条件相同下也可参照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