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按照教育部本科生“电路分析”课程要求编写而成的。全书系统地介绍了电路基础知识,内容包括:电路模型与基本规律,电阻电路分析的一般方法,电路定理,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线性电路的正弦稳态分析,拉普拉斯变换和网络函数,双口网络,线性电路矩阵分析,有源滤波器分析和快速设计等,在最后一章介绍了Multisim2001仿真软件,并提供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电路教学中的范例应用。本书的主要特点是从电路分析与后续课程的知识点衔接出发,承上启下,把二极管、晶体管、理想运算放大器等知识贯穿在章节中,并在复习思考题中提供了相应的练习,为后续专业课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本书可用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成人教育的教材和相关专业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前言
第1章 电路模型和基本规律
1.1 电路模型和集中参数假设
1.1.1 电路模型
电路模型是实际电路抽象而成,它近似地反映实际电路的电气特性。电路模型由一些理想电路元件用理想导线连接而成。用不同特性的电路元件按照不同的方式连接就构成不同特性的电路。
电路模型近似地描述实际电路的电气特性。根据实际电路的不同工作条件以及对模型精确度的不同要求,应当用不同的电路模型模拟同一实际电路。
这种抽象的电路模型中的元件均为理想元件。
1.1.2 集中参数假设
1.2 电路基本变量和关联参考方向
1.2.1 电流
电流,是指电荷的定向移动。电源的电动势形成了电压,继而产生了电场力,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处于电场内的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流的大小称为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符号为I),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导线某一截面的电荷量,每秒通过1库仑的电量称为1「安培」(A)。安培是国际单位制中所有电性的基本单位。 除了A,常用的单位有毫安(mA)、微安(μA) 。1A=1000mA=1000000μA电学上规定:正电荷流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电流微观表达式I=nesv,n为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数,e为电子的电荷量,s为导体横截面积,v为电荷速度。
1.2.2 电压
电压,也称作电势差或电位差,是衡量单位电荷在静电场中由于电势不同所产生的能量差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单位 正电荷因受电场力作用从A点移动到B点所作的功,电压的方向规定为从高电位指向低电位的方向。电压的国际单位制为伏特(V),常用的单位还有毫伏(mV)、微伏(μV)、千伏(kV)等。此概念与水位高低所造成的“水压”相似。需要指出的是,“电压”一词一般只用于电路当中,“电势差”和“电位差”则普遍应用于一切电现象当中。
1.2.3 关联参考方向
1.3 电功率
作为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一个用电器功率的大小数值上等于它在1秒内所消耗的电能。如果在"t"(SI单位为s)这么长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W”(SI单位为J),那么这个用电器的电功率就是P=W/t(定义式)电功率等于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导体电流的乘积。
(P=U·I)。对于纯电阻电路,计算电功率还可以用公式P=I^2 R和P=U^2 /R。
每个用电器都有一个正常工作的电压值叫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
下正常工作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的功率叫做实际功率。
1瓦特(1W)=1焦/秒(1J/s)=1伏·安(V·A)
① W—电能—焦耳(J) ② 1kw·h=3.6×10^6J
t —时间—秒(s) t=1小时(h)=3600秒(s)
P—用电器的功率—瓦特(W) P=1kw=1000w
(两套单位,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计算)
W—能量表示符号。
W—瓦,功率单位 电功率(简称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电路元件或设备在单位时间内吸收或发出的电能。两端电压为U、通过电流为I的任意二端元件(可推广到一般二端网络)的功率大小为P = UI功率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为瓦特(W),常用的单位还有毫瓦(mW)、千瓦(kW),它们与W的换算关系是:1 W = 1000 mW;1kw=1000W
吸收或发出:一个电路最终的目的是电源将一定的电功率传送给负载,负载将电能转换成工作所需要的一定形式的能量。即电路中存在发出功率的器件(供能元件)和吸收功率的器件(耗能元件)。习惯上,通常把耗能元件吸收的功率写成正数,把供能元件发出的功率写成负数,而储能元件(如理想电容、电感元件)既不吸收功率也不发出功率,即其功率P = 0。通常所说的功率P又叫做有功功率或平均功率
1.4 基尔霍夫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Kirchhoff laws是电路中电压和电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是分析和计算较为复杂电路的基础,184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G.R.基尔霍夫(Gustav Robert Kirchhoff,1824~1887)提出。它既可以用于直流电路的分析,也可以用于交流电路的分析,还可以用于含有电子元件的非线性电路的分析。运用基尔霍夫定律进行电路分析时,仅与电路的连接方式有关,而与构成该电路的元器件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无关。基尔霍夫定律包括电流定律(KCL)和电压定律(KVL),前者应用于电路中的节点而后者应用于电路中的回路
1.4.1 电路中几个常用名词
1.4.2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4.3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习题
第2章 电路元件
2.1 理想二端电路元件的分类
2.2 理想二端电路元件
2.2.1 二端电阻元件
2.2.2 二端电感元件
2.2.3 二端电容元件
2.3 独立电源
2.3.1 独立电源
2.3.2 实际电源
2.4 基本信号
2.4.1 复指数信号
2.4.2 阶跃函数
2.4.3 冲激函数
2.5 多端元件
2.5.1 受控电源
2.5.2 回转器
2.5.3 理想变压器
2.5.4 耦合电感
2.6 运算放大器
2.6.1 运算放大器简介
运算放大器(简称“运放”)是具有很高放大倍数的电路单元。在实际电路中,通常结合反馈网络共同组成某种功能模块。由于早期应用于模拟计算机中,用以实现数学运算,故得名“运算放大器”。运放是一个从功能的角度命名的电路单元,可以由分立的器件实现,也可以实现在半导体芯片当中。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大部分的运放是以单芯片的形式存在。运放的种类繁多,广泛应用于电子行业当中。
2.6.2 理想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特性
2.6.3 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简单应用2100433B
本书分两篇,共十五章。第一篇为建筑制图与识图,共六章,主要以现行的建筑制图国家标准为基础,结合工程设计实例,系统地介绍了建筑工程图的成图原理、识图方法。其内容包括建筑制图的基本知识、投影的基本知识、体...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 1、一...
1.一些初学者在学习AutoCAD的时候成绩很差,这往往是由于他们的学习兴趣低、效率低造成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学者在学习AutoCAD时,要学会操作的过程,当成是一种新的学习游戏。2.整个学习过程...
电路理论基础 1:电位是相对的量,其高低正负取决于( )。 回答:参考点 2:不能独立向外电路提供能量, 而是受电路中某个支路的电压或电流 控制的电源叫( )。 回答:受控源 3:振幅、角频率和( )称为正弦量的三要素。 回答:初相 4:并联的负载电阻越多(负载增加),则总电阻越( )。 回答:小 5:任一电路的任一节点上,流入节点电流的代数和等于( )。 回答:零 6:电流的基本单位是( )。 回答:安培 7:与理想电压源( )联的支路对外可以开路等效。 回答:并 8:电气设备只有在( )状态下工作,才最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回答:额定 9:通常规定( )电荷运动的方向为电流的实际方向。 回答:正 10:电容元件的电压相位( )电流相位。 回答:滞后 11:两个同频率正弦量之间的相位差等于()之差。 回答:初相 12:电位是相对于( )的电压。 回答:参考点 13:支路电流法原则上适用适
电路理论基础习题答案 第一章 1-1. (a)、 (b)吸收 10W; (c)、 (d)发出 10W. 1-2. –1A; –10V; –1A; – 4mW. 1-3. –0.5A; –6V; –15e –t V; 1 .75cos2t A; 3Ω ; 1.8cos 2 2t W. 1-8. 2 F; 4 C; 0; 4 J. 1-9. 9.6V,0.192W, 1.152mJ; 16V, 0, 3.2mJ. 1-13. 供 12W; 吸 40W; 吸 2W; (2V) 供 26W, (5A)吸 10W. 1-15. 0 .5A,1W; 2A,4W; –1A, –2W; 1A,2W. 1-17. (a)2V; R耗 4/ 3W; US : –2/ 3W, I S : 2W; (b) –3V; R耗 3W; U S : –2W, IS : 5W; (c)2V,–3V
2009年,电路理论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精品课程;
2016年,电路理论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9年,电路理论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20年,电路理论课程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一流课程)。
学习电路理论课程需要预备微分、积分、微分方程、复数运算、线性代数方程组、矩阵、傅里叶级数等数学知识,以及高中物理的电磁学等物理知识。
书名 |
作者 |
ISBN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
《电路理论——基础篇》 |
颜秋容 |
9787040484472 |
2017年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电路理论——高级篇》 |
颜秋容 |
9787040505948 |
2018年 |
|
《电路(第5版)》 |
邱关源 |
9787040196719 |
2006年 |
|
《Fundamentals of Electric Circuits》 |
Charles K. Alexander、Matthew N. O. Sadiku |
- |
2000年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Electric Circuits(Ninth Edition)》 |
James W. Nilsson、Susan A. Riedel |
- |
2013年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注:表格内容参考资料 ) |
关于电器件的电路造型、电路分析、电路综合等方面的理论。电路理论是物理学、数学和工程技术等多方面成果的融合。物理学,尤其是其中的电磁学为研制各种电路器件提供了原理依据,对各种电路现象作出理论上的阐述;数学中的许多理论在电路理论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分析、设计电路的重要方法;工程技术的进展不断向电路理论提出新的课题,推动电路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