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雕梁画栋岭南风 | 出版社 | 文物出版社 |
---|---|---|---|
页 数 | 127页 | 开 本 | 16 |
品 牌 | 文物出版社发行部 | 作 者 | 中山市博物馆 |
出版日期 | 2011年11月1日 | 语 种 | 简体中文 |
ISBN | 9787501032853 |
概述
图版
壹结构性装饰
柱
拱券与柱廊
屋顶
阳台
铳斗
贰雕塑装饰
山墙山花
门窗饰
牛腿
栏杆
木雕
叁彩绘
肆玻璃装饰
后记2100433B
《雕梁画栋岭南风(续):中山市近代建筑艺术图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
世界代表国家的著名建筑有:中国的长城、天安门城楼,美国的自由女神,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凡尔赛宫、凯旋门,丹麦的悉尼歌剧院,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大斗兽场,古希腊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
要用与毕业设计,是利用一个阀心实现的,水管的中间是一个阀芯,一边接水箱(水箱里面的水来自生活用水)一边接自来水管,当水箱里面有水时,冲厕所的红外检测探头来实现的 就是便池的正上...
雕刻,是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历代帝王的宫殿,楼台亭阁都要加以精工雕饰,民间建筑的雕刻装饰也是丰富多彩。中国古代建筑史对皇家寺院建筑研究已相当深入并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对于民间建筑的研究还相当少,特别是民间建筑上雕刻艺术的研究,更显得薄弱。兰溪市诸葛村建於元代,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村落。村中的诸葛氏村民为诸葛亮后裔,大都以经商医药为谋生手段。村中于明清两代建造了许多十分精致的住宅,大约近200余幢。他们的结构造型与浙西、皖南、赣北大致相同。其建筑木雕、砖雕艺术,古朴精美,风格各异,规模浩大,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遗产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分。本文就兰溪诸葛古代民间建筑雕刻艺术谈点粗浅的看法,抛砖引玉,以引起专家学者的注视,与同行们相榷。
文章通过分析近代岭南大学核心校区最具代表性的一批教会建筑的建设背景,以及对结构材料及细部构造与建筑空间、立面形态的关系的深入研究,揭示蕴含于岭南大学近代教会建筑中精彩纷呈的结构艺术。指出中西合璧的结构艺术是近代优秀教会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简介
岭南建筑,作为岭南地域文化的一种现象,与岭南文化精神相表里,“得风气之先”,又曾一度“开风气之先”。岭南建筑的创作实践和发展过程蕴涵了建筑的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地域性和时代、文化等各方面整合发展的一些规律和特点。因此,加强岭南建筑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唐季祥在《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中提出“文化地域性格”的概念对岭南建筑进行学理界定,是颇具新意的阐释。 唐孝祥在《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中结合近代岭南建筑的典型个案分析和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比较,运用建筑美学理论作出了努力的探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然而,关于岭南建筑的美学研究毕竟是一项崭新课题,是很艰巨的任务,今后还要进行长期不懈的深入研究。希望再接再厉,不断探索,以便奉献出更多的新成果。2100433B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补充和延伸。
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由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编辑委员会与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共同策划、编辑,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编辑委员会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2100433B
早在明代,中国就出现了西式教堂,清初在圆明园还建造了“西洋楼”,由在清廷供职的西洋画师设计,水平并不高,基本采取西方文艺复兴后出现的巴洛克风格。但西方建筑形成潮流的涌入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本世纪初以来,随着西方近代和现代建筑的发展,面貌与西方同时期的建筑完全一样的“洋房”,首先在各大城市的租界更是大量出现。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本世纪20年代以前,先是流行古典主义,更多模仿西方文艺复兴建筑形式,然后是集仿主义,拚凑西方各种古代建筑形式于一身,代表作如上海外滩英商汇丰银行、北京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大礼堂等。
2.二、三十年代,建筑形式大多已向现代“摩登建筑”的方向转化,代表作如上海外滩江海关、沙逊大厦和24层的国际大厦。江海关和沙逊大厦仍带有折衷主义的印记,国际饭店则属于地道的现代建筑,与同时期例如美国的现代建筑芝加哥学派相差无几。
3.30年代末以后即抗日战争到新中国建立以前,除东北伪满时期由日本人促成的仍属西方折衷主义的所谓“兴亚式”建筑外,建筑活动不多。
在二、三十年代,与西方建筑在中国流行同时,“民族形式”的建筑运动也呈现出活跃的态势,其形式处理大致有三种方式。
1.基本照抄古代形式,把它用钢筋混凝土浇铸出来,代表作如南京中山陵、原中央博物院“大殿”、灵谷寺阵亡将士纪念塔、中山陵园藏经楼、北京燕京大学未名湖塔等。中央博物馆“大殿”是一座展览大厅,从全体到细部,形式完全模仿北方辽代建筑。灵谷寺塔和未名湖塔也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形式模仿宋塔和辽塔。中山陵园藏经楼是北京清代汉式藏传佛教寺庙形式的再现。
以这种方式建造的大都是一些功能比较单纯的纪念性建筑,其中建于1926年的中山陵是中国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优秀作品。事前进行了有奖设计竞赛,规定“须采用中国古式而含有特殊与纪念性质者,或根据中国建筑精神特创新格亦可”,收到中外参赛方案40余件,作者必须隐去姓名,经公开陈列评选,获头、二、三等奖的都是中国人,后即按头奖进行建设。评语认为:此方案“完全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精神”。
2.用于功能要求比较复杂的大型楼房中,平面设计与西方现代建筑差不多,只是披上了一个中国传统建筑的经过“创造”了的外壳。代表作如原上海市政府大楼、南京中央研究院、北京辅仁大学、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和原北京图书馆等。其中有一些还是外国人设计的,由于对中国传统建筑并没有多少研究,往往不伦不类,功能上也常常甚不合理。
3.建筑以形式的简化为特点,出现在人们开始对前此的作品产生怀疑以后,如南京原外交部大楼、北京交通银行、南京原国民大会堂、上海中国银行等。已经与西方现代建筑相当接近,只是局部运用了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图案。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建筑艺术处在一个大转折的过程当中。一方面,新的功能要求,新的建造条件和手段,以及在中国土地上建造的包括西方现代建筑在内的西式建筑,为中国建筑师提供了就近学习的机会,对于促进中国建筑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新一代受过现代教育的中国建筑师并不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也在探索多种民族化的途径。虽然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但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近代中国建筑毕竟是新中国建筑赖以发展直接基础,是中国古典建筑与新中国之间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