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电路分析基础(第5版) | 作 者 | 刘陈、周井泉、于舒娟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20年1月 |
页 数 | 346 页 | 定 价 | 59.8 元 |
开 本 | 16 开 | 装 帧 | 平装 |
ISBN | 9787115465283 |
第 1章 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 1
1.1 实际电路和电路模型 1
1.2 电路分析的变量 3
1.2.1 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
1.2.2 电压及其参考方向 4
1.2.3 关联参考方向 5
1.2.4 功率和能量 5
1.3 电路元件 7
1.3.1 电阻元件 7
1.3.2 独立电源 10
1.3.3 受控电源 12
1.4 基尔霍夫定律 14
1.4.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5
1.4.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7
1.4.3 单回路及单节偶电路 18
习题1 20
第 2章 电路分析中的等效变换 23
2.1 等效二端网络的概念 23
2.2 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 25
2.2.1 电阻的串联 25
2.2.2 电阻的并联 26
2.2.3 电阻的混联 28
2.3 电阻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
等效变换 31
2.4 含独立电源网络的等效变换 33
2.4.1 电压源的串联和并联 33
2.4.2 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 35
2.5 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
变换 37
2.5.1 实际电源的戴维南电路
模型 37
2.5.2 实际电源的诺顿电路模型 38
2.5.3 两种实际电源模型的等效
互换 38
2.6 含受控电源电路的等效变换 40
习题2 43
第3章 线性网络的一般分析方法 48
3.1 支路分析法 48
3.2 网孔分析法 51
3.2.1 网孔电流和网孔方程 52
3.2.2 含有电流源网络的网孔
方程 54
3.2.3 含受控源网络的网孔方程 55
3.3 节点分析法 55
3.3.1 节点电压和节点方程 55
3.3.2 含有电压源网络的节点
方程 57
3.3.3 含受控源网络的节点方程 59
3.4 独立电路变量的选择与独立
方程的存在性 59
3.4.1 网络图论的基本概念 59
3.4.2 独立变量与独立方程 62
3.5 回路分析法 62
*3.6 割集分析法 64
3.7 电路的对偶特性与对偶电路 67
3.7.1 电路的对偶特性 67
3.7.2 对偶电路 68
习题3 70
第4章 网络定理 74
4.1 叠加定理 74
4.2 替代定理 77
4.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79
4.3.1 戴维南定理 79
4.3.2 诺顿定理 80
4.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84
4.5 特勒根定理 87
4.6 互易定理 90
习题4 93
电路分析基础(第5版)第5章 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 98
5.1 非线性电阻 98
5.1.1 非线性电阻元件的分类 99
5.1.2 静态电阻和动态电阻 100
5.2 解析分析法 101
5.3 图解分析法 102
5.3.1 负载线法 102
5.3.2 非线性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103
5.4 分段线性化法 106
5.5 小信号分析法 108
习题5 111
第6章 一阶电路分析 115
6.1 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 115
6.1.1 电容元件 115
6.1.2 电感元件 119
6.1.3 电容、电感的串并联 123
6.2 动态电路方程和初始值计算 124
6.2.1 动态电路及其方程 124
6.2.2 换路定则 125
6.2.3 初始值计算 126
6.3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28
6.3.1 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29
6.3.2 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32
6.3.3 一阶电路零输入响应的
一般公式 134
6.4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135
6.4.1 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135
6.4.2 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137
6.4.3 一阶电路电容电压、
电感电流零状态响应的
一般公式 138
6.5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139
6.6 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140
6.6.1 三要素公式 141
6.6.2 三要素法的计算步骤 141
6.7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146
6.7.1 单位阶跃函数 146
6.7.2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147
6.8 一阶电路的冲激响应 149
6.8.1 单位冲激函数 149
6.8.2 冲激响应 151
6.9 任意激励下的零状态响应 155
习题6 157
第7章 二阶电路分析 164
7.1 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64
7.1.1 过阻尼情况 165
7.1.2 临界阻尼情况 168
7.1.3 欠阻尼情况 169
7.2 RLC串联电路在恒定激励下的
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172
7.3 GCL并联电路分析 175
7.4 一般二阶电路分析 178
习题7 180
第8章 正弦激励下电路的稳态分析 183
8.1 正弦量 184
8.1.1 正弦量的三要素 184
8.1.2 正弦量间的相位差 185
8.1.3 正弦量的有效值 187
8.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188
8.2.1 复数及其运算 188
8.2.2 相量表示法 190
8.3 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模型 192
8.3.1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
形式 193
8.3.2 电路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
形式 194
8.4 阻抗与导纳 198
8.5 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 205
8.6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209
8.6.1 二端网络的功率 209
8.6.2 最大功率传输 214
8.7 三相电路 216
8.7.1 三相电路的基本概念 216
8.7.2 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 219
8.7.3 不对称三相电路概念 222
8.7.4 三相电路的功率测量 226
8.8 非正弦周期电路的稳态分析 228
8.8.1 周期信号的分解与非正弦
周期电路的稳态分析 228
8.8.2 周期信号的有效值和功率 231
习题8 233
第9章 耦合电感和变压器电路分析 239
9.1 耦合电感 239
9.1.1 耦合电感的伏安关系 239
9.1.2 耦合线圈的同名端 241
9.1.3 耦合电感的储能 243
9.2 耦合电感的去耦等效 244
9.2.1 耦合电感的串联 244
9.2.2 耦合电感的并联 245
9.2.3 耦合电感的三端连接 246
9.3 空芯变压器 248
9.4 理想变压器 251
9.4.1 理想变压器的伏安关系 251
9.4.2 理想变压器的阻抗变换 253
9.4.3 含理想变压器电路的分析 255
9.4.4 功率传输中的模匹配 257
9.5 全耦合变压器 259
9.5.1 全耦合变压器模型 259
9.5.2 全耦合变压器电路的
分析 260
习题9 262
第 10章 电路的频率特性 266
10.1 网络函数和频率特性 266
10.1.1 频率特性与网络函数的
定义 266
10.1.2 网络函数的分类 267
10.1.3 网络函数的计算 268
10.2 RC电路的频率特性 269
10.2.1 RC低通网络 269
10.2.2 RC高通网络 270
10.2.3 RC带通网络 271
10.2.4 RC带阻网络 272
10.2.5 RC全通网络 273
10.3 RLC串联谐振 273
10.3.1 RLC串联电路的谐振
条件 273
10.3.2 RLC串联电路的谐振
特性 274
10.3.3 RLC串联谐振电路的
频率特性 277
10.4 GCL并联谐振 281
10.4.1 GCL并联谐振电路 281
10.4.2 实际并联谐振电路 284
10.4.3 电源内阻及负载对谐振
电路性能的影响 284
10.5 一般谐振电路 286
习题10 287
第 11章 二端口网络 291
11.1 二端口网络 291
11.2 二端口网络的方程与参数 292
11.2.1 Z参数 292
11.2.2 Y参数 292
11.2.3 H参数 293
11.2.4 A参数 293
11.2.5 各种参数间的相互转换 294
11.3 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296
11.4 二端口网络的特性阻抗 298
11.5 二端口网络的连接 300
11.6 阻抗变换器 301
习题11 303
第 12章 电路的复频域分析 305
12.1 拉普拉斯变换 305
12.1.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305
12.1.2 典型函数的拉普拉斯
变换 306
12.2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307
12.3 拉普拉斯反变换的部分分式
展开 313
12.4 电路的复频域模型 318
12.4.1 基尔霍夫定律的复频域
形式 318
12.4.2 电路元件的复频域模型 318
12.5 电路的复频域分析 320
习题12 323
第 13章 大规模线性网络的分析 327
13.1 关联矩阵 327
13.2 基本回路矩阵 328
13.3 基本割集矩阵 329
13.4 矩阵A、B和Qf之间的关系 330
13.5 大规模线性网络的分析方法 331
13.5.1 节点分析法 331
13.5.2 回路分析法 334
13.5.3 割集分析法 335
习题13 336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339
参考文献 3452100433B
本书系统地阐述电路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全书共13章,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分析中的等效变换、线性网络的一般分析方法、电路定理、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一阶电路分析、二阶电路分析;正弦激励下电路的稳态分析、耦合电感和变压器电路分析、 电路的频率响应;二端口网络;电路的复频域分析、大规模线性网络的分析。各章均配有与基本内容密切相关的例题和习题,书末附有习题答案。
比如说电压与电流吧,对一个二端元件来说如果你选择电压方向为左正右负,而你选择电流从元件的左端流入这时电压与电流就是关联参考方向,如果选择从右端流入这时电压与电流就是非关联的参考方向。
呵呵 电路分析基础包含了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是电路分析基础的子集。
个人觉得是光纤通信,这一个专业比较容易一点。
第 1 页 共 17 页 电路分析的基础知识 【内容提要】 电路理论一门是研究由理想元件构成的电路模型分析方法的理 论。本章主要介绍: 1、电路的组成及电路分析的概念; 2、电路中常用的基本物理量; 3、电路的基本元件; 4、基尔霍夫定律; 5、简单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6、简单 RC电路的过渡过程 本章重点: 简单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一节 电路的组成及电路分析的概念 一、电路及其作用 1、电路:电路是为了某种需要, 将各种电气元件和设备按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的电 流通路。 2、电路的作用: 电路的基本功能可分为两大类: ① 是实现对信号的传递和处理。话筒→放大器→喇叭。 ② 是实现能量的传输和转换。 发电机→升压变压器→导线→降压变压器→用电设备。 3、电路的组成: 显然,任何一个电路都离不开提供能量的电源(或信号源) 、消耗 能量的负载 (灯泡、喇叭)以及中间环节 (连接二者之间的各种
电路分析基础三相电路..
《电路分析基础(第5版 上)/“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上册分为两篇:总论和电阻电路的分析、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具体内容有:集总参数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网孔分析和节点分析、叠加方法与网络函数、分解方法及单、双口网络、电容元件与电感元件、一阶电路、二阶电路。
《电路分析基础(第5版 上)/“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可供普通高等学校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电子科学等专业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工程电路分析基础(第2版)》根据201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围绕电路分析方法,全面介绍了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电路叠加与等效变换、正弦稳态电路分析、三相电路、频率特性与谐振电路、耦合电感、理想变压器及双口网络、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全书配有丰富的例题、思考题和习题,书后附有习题答案。
《工程电路分析基础(第2版)》的知识点注重以工程应用为背景,结构合理、内容简练、重点突出、可读性强,便于自学。全书各章末附有学习拓展、应用实例和综合实例等内容,涉及了新电路理论知识和工程性强的实际应用案例,旨在拓展读者的工程视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工程电路分析基础(第2版)》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电气类、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各专业电路课程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电路分析基础》(下高等学校教材)第4版下册讲授动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和s域分析法。具体内容有:阻抗和导纳、正弦稳态功率和能量/三相电路、频率响应/多频正弦稳态电路、耦合电感和理想变压器、拉普拉斯变换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可供普通高等学校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电子科学等专业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