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乔木或灌木,胸径可达40厘米;,纵裂,粗糙,小枝有时(尤以萌发枝及幼树的小枝)两侧具对生而扁平的木栓翅,间或上下亦有微凸起的木栓翅,稀在较老的小枝上有4条几等宽而扁平的木栓翅;幼枝有疏毛,一、二年生枝淡褐黄色或淡黄褐色,稀淡红褐色,无毛或一年生枝有疏毛,具散生皮孔;冬芽卵圆形或近球形,芽鳞背面多少被短毛或无毛,边缘有毛。叶宽倒卵形、倒卵状圆形、倒卵状菱形或倒卵形,稀椭圆形,厚革质,大小变异很大,通常长5-9厘米,宽3.5-5厘米,最小之叶长1-3厘米,宽1-2.5厘米,最大之叶长达14厘米,宽至9厘米,先端短尾状,稀骤凸,基部渐窄至圆,偏斜或近对称,多少心脏形或一边楔形,两面粗糙,叶面密生硬毛或有凸起的毛迹,叶背常有疏毛,脉上较密,脉腋常有簇生毛,侧脉每边6-16条,边缘具大而浅钝的重锯齿,或兼有单锯齿,叶柄长2-10毫米,仅上面有毛或下面有疏毛。花自花芽或混合芽抽出,在去年生枝上排成簇状聚伞花序或散生于新枝的基部。翅果宽倒卵状圆形、近圆形或宽椭圆形,长1.5-4.7(常2.5-3.5)厘米,宽1-3.9(常2-3)厘米,基部多少偏斜或近对称,微狭或圆,有时子房柄较明显,顶端凹或圆,缺口内缘柱头面被毛,两面及边缘有毛,果核部分位于翅果中部,宿存花被钟形,外被短毛或几无毛,上部5浅裂,裂片边缘有毛,果梗长2-4毫米,被短毛。花果期4-5月。
边材淡黄色,心材黄褐色;木材重硬,纹理直,结构粗,有光泽,韧性强,弯挠性能良好,耐磨损。可供车辆、农具、家具、器具等地用材。翅果含油量高,是医药和轻、化工业的重要原料。种子发酵后与榆树皮、红土、菊花末等加工成荑糊,药用杀虫、消积。
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及青海东部。生于海拔700-1 800米地带之山坡、谷地、台地、黄土丘陵、固定沙丘及岩缝中。阳性树种,耐干旱,能适应碱性、中性及微酸性土壤。朝鲜及前苏联中部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河北。
大果榆分布广,适应性强,从体态(乔木至灌木)到翅果的形状及大小、叶的大小及侧脉的多少等均有较大的变异,很难找到彼此相关而又稳定的区别特征。为此我们将以往分出的种下等级及 U. macrophylla Nakai 均予归并。大果榆叶面粗糙, 有密生硬毛或有凸起的毛迹, 与同一分布区的裂叶榆 U. laciniata (Trautv.) Mayr 及春榆U. davidiana var. japonica (Rehd.) Nakai 的糙叶类型(即以往定名为form. suberosa的)一致。这三种榆树在有翅果及裂叶榆叶端3-7裂的情况下,极易 区别。但在未见翅果及叶端不裂时则易于混淆。裂叶榆与大果榆的区别见裂叶榆的讨论。春榆的不同点在于小枝色深呈褐红色,有毛,有时具辐射膨大而又不规则纵裂的木栓层;叶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先端骤凸,尖头较长,边缘锯齿较深而尖。
比较了珍珠梅(Sorbaria sorbifolia A.Br)和榆叶梅(Prunus triloba Lindl.)1年生枝条的水力结构特征日变化,分析了2种旱生植物是如何通过调整水分运输来适应气候变化的.结果表明,珍珠梅和榆叶梅木质部的导水率、比导率和叶比导率日变化与光照强度、气温呈负相关趋势,与大气相对湿度呈正相关趋势,这说明珍珠梅和榆叶梅都能根据环境胁迫的变化调整水分运输策略,减少水分丧失,达到节水的目的;珍珠梅的导水率、比导率和叶比导率值均大于榆叶梅,这说明珍珠梅的耗水量更高;珍珠梅的水力结构参数日变幅均大于榆叶梅,说明珍珠梅较易发生栓塞,对干旱环境更敏感.
本文新记录了木兰科木兰属凹叶厚朴一新变种——红花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subsp.biloba(Rehd.et Wils.)Law var.rubicunda Yi。这个新变种的特征在于花被片红色;雄蕊花药淡红色,雌蕊群淡红色,与原变种有显著区别。
大果榆树叶秋季变红,树冠大,适于城市及乡村四旁绿化。在植被恢复比较困难的干旱半干旱山区,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大果榆的固土保水作用,改善立地条件。尤其是人工造林困难的地段,应保护好大果榆,以防退化为草地、裸露地。在三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果榆是防护林工程的树种之一。
大果榆是优良的用材树种,木材坚硬致密,不易开裂,纹理美观。适用于车辆、枕木、建筑、农具、家具等。大果榆种子产量较高,种子含油量为39%,其中癸酸占脂肪酸总重量的66.5%。这两种物质含量均居榆属之首。种子油可供食用和工业用,癸酸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种了还可酿酒、制酱油、入药。人果榆树皮、根皮富含纤维。树皮含纤维素54.85%,可供纺编、造纸、亦可提取栲胶,皮中胶质可做纸糊料。幼枝可作编织材料,树叶适作饲料。
大果榆产地生境
大果榆生于海拔700-1800米地带之山坡、谷地、台地、黄土丘陵、固定沙丘及岩缝中。阳性树种,耐干旱,能适应碱性、中性及微酸性土壤。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及青海东部。朝鲜及前苏联中部也有分布。
春秋两季均可栽植,春季在土壤解冻后至苗木萌发前,秋季在苗木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
采用1年生苗木,穴直径为30-40厘米,深30厘米左右,行距2米,株距1.5-2.0米,每公顷栽2500-3000株。将苗木植入穴中,填入细土踩实,然后浇水并培土。
栽植后2-3年内进行松土、除草和培土。大果榆在幼龄期发枝较多,应及时修剪整枝,不同季节修剪侧重点不同。冬季幼树落叶后至翌春发芽前,将当年生主枝剪去1/2,剪口下3-4个侧枝剪去,其余剪去2/3。夏季生长期剪去直立强壮侧枝,以促进主枝生长。还应掌握“轻修枝,重留冠”的原则,不断调整树冠和树干比例。2-3年幼树,树冠要占全树高度的2/3。根据培育材种不同,确定树干的高度,达到定干高度后,不再修枝,使树冠扩大,可加速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