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等高线色谱图 | 外文名 | contour chromatogram |
---|---|---|---|
所属学科 | 药学 | 公布时间 | 2014年 |
《药学名词》第二版。 2100433B
由吸收值相等的各点所连成闭合曲线的色谱图。能反映不同检测波长下物质吸收变化的特征,这是一种光电二极管陈列(DAD)检测器数据处理系统提供的色谱峰纯度判断方法。
平行: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永不相交。主要是直线。才可准确的称平行。 建筑顺着等高线:等高线绝大多数情形是曲线,说建筑物(一般为直线构成)平行于等高线会感觉不太准确。 还是建筑顺着等高线(建筑按等高线...
现在有一截洪沟,图纸说明中写到截洪沟沟体沿1890~1885等高线开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样计算? 洪沟沟体上沿1890~1885等高线开挖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段沟自然地坪不是水平的,但沟的深度是一...
设计地形和原地形的高程用等高线表示,等高距为0.25 --0.5 m。水池池底高程若用等高线表示,水面要标出最低、最高及常水位。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及应用
本文介绍了等高线法在AutoCAD环境下对土方工程中的挖填方量计算的主要算法、步骤和注意事项。本方法可用于土建工程设计建设的各个阶段,有较强的实用性,其应用有利于提高土方工程的计算精度和效率。
相关术语
⊕色谱图(chromatogram)——样品流经色谱柱和检测器,所得到的信号-时间曲线,又称色谱流出曲线(elutionprofile)。
⊕基线(baseline)——流动相冲洗,柱与流动相达到平衡后,检测器测出一段时间的流出曲线。一般应平行于时间轴。
⊕噪音(noise)——基线信号的波动。通常因电源接触不良或瞬时过载、检测器不稳定、流动相含有气泡或色谱柱被污染所致。
⊕漂移(drift)——基线随时间的缓缓变化。主要由于操作条件如电压、温度、流动相及流量的不稳定所引起,柱内的污染物或固定相不断被洗脱下来也会产生漂移。
⊕色谱峰(peak)——组分流经检测器时相应的连续信号产生的曲线。流出曲线上的突起部分。正常色谱峰近似于对称性正态分布曲线(高斯Gauss曲线)。不对称色谱峰有两种:前延峰(leadingpeak)和脱尾峰(tailingpeak)。前者少见。
⊕拖尾因子(tailingfactor,T)——T=B/A,用以衡量色谱峰的对称性。也称为对称因子(symmetryfactor)或不对称因子(asymmetryfactor)《中国药典》规定T应为0.95~1.05。T1.05为拖尾峰。
⊕峰底――基线上峰的起点至终点的距离。
⊕峰高(Peakheight,h)――峰的最高点至峰底的距离。
⊕峰宽(peakwidth,W)——峰两侧拐点处所作两条切线与基线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W=4σ。
⊕半峰宽(peakwidthathalf-height,Wh/2)——峰高一半处的峰宽。Wh/2=2.355σ。
⊕标准偏差(standarddeviation,σ)——正态分布曲线x=±1时(拐点)的峰宽之半。正常峰宽的拐点在峰高的0.607倍处。标准偏差的大小说明组分在流出色谱柱过程中的分散程度。σ小,分散程度小、极点浓度高、峰形瘦、柱效高;反之,σ大,峰形胖、柱效低。
⊕峰面积(peakarea,A)——峰与峰底所包围的面积。A=×σ×h=2.507σh=1.064Wh/2h。
信号
脱尾峰
色谱柱
色谱流出曲线2100433B
等高线的实质是用一组有一定间隔的等高线的组合来反映地面的起伏形态和切割程度。等高线之间的间隔在地图制图中称为等高距。等高距就是相邻两条等高线高程截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程差,可以是固定等高距(等距),也可以是不固定等高距(变距)。由于小比例尺地图制图区域范围大,如果采用固定等高距,难以反映出各种地貌起伏变化情况,所以小比例尺地图上的等高线通常是不固定等高距,随着高程的增加,等高距逐渐增大;而大比例尺地图上的等高线通常是采用固定等高距。
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分为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和助曲线四种。
首曲线又叫基本等高线,是按基本等高距由零点起算而测绘的,通常用细实线描绘;计曲线又称加粗等高线,是为了计算高程的方便加粗描绘的等高线,通常是每隔四条基本等高线描绘一条计曲线,它在地形图上以加粗的实线表示;间曲线又称半距等高线,是相邻两条基本等高线之间补充测绘的等高线,用以表示基本等高线不能表示而又重要的局部地貌形态,地形图上常以长虚线表示;助曲线又称辅助等高线,是在任意的高度上测绘的等高线,用于表示那些任何等高线都不能表示的重要微小地貌形态。因为它是任意高度的,故也叫任意等高线,但实际上助曲线多绘在基本等高距1/4的位置上。地形图上助曲线是用短虚线描绘的。
等高线的实质是对起伏连续的地表作“分级”表示,这就使人产生阶梯感,而影响着连续地表在图上的显示效果。因此,等高线法表示地貌有两个明显的不足:其一,缺乏视觉上的立体效果,即立体感差;其二,两等高线间的微地貌无法表示,需要用地貌符号和地貌注记予以补充。为了增强等高线法的立体效果,经过长期的研究试验,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明暗等高线法,就是使每一条等高线因受光位置不同而绘以黑色或白色,以加强立体感;粗细等高线法,是将背光面的等高线加粗,向光面绘成细线,以增强立体效果。普通地图上有一些特殊地貌现象,如冰川、沙地、火山、石灰岩等,必须借助地貌符号和注记来表示 。
等高线按其作用不同,分为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与助曲线四种。
首曲线,又叫基本等高线。是按基本等高距测绘的等高线,一般用细实线(0.15mm)描绘,是表示地貌状态的主要等高线。
计曲线,又叫加粗等高线。为了便于判读等高线的高程,自高程起算面开始,每隔4条首曲线加粗描绘的等高线。一般用粗实线(0.3mm)并在适当位置断开注记高程。字头朝向上坡方向,计曲线是辨认等高线高程的依据。
间曲线,又叫半距等高线。当首曲线不能显示某些局部地貌时,按二分之一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一般用细长虚线,尽在局部地区使用,可不闭合,但应对称。
助曲线,又叫辅助等高线,是按四分之一等高距描绘的细短虚线,用以显示间曲线仍不能显示的某段微型地貌。